菊,气韵高洁,形质兼美,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但菊,又与“梅兰竹”有些不同。它有着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气质,那就是它强大的生命力和亲和力。
菊,不仅在江南水乡,就是在长城内外,亦或北疆边塞,皆可见其美丽的身影。笔者的家乡在东北,每当秋季来临之际,就是到了菊花盛开时节,不管室内室外,总是一片姹紫嫣红。花园里、花市上,如烟如海的菊花,装点着我们的生活,靓丽着我们的空间。所以,从情感上来说,我更偏爱菊。
菊,与中华民族有不解之缘,很多古籍都有关于菊的记述。《神农百草经》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屈原的《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之落英”之诗句。
但这些菊花,其实指的都是野生菊花。菊,真正走入民间并开始火爆,还是从人工栽种开始。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了菊花的人工栽培过程,当时的咸阳,就有巨大的菊花交易市场。汉朝的时候,《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故谓菊花酒……”
晋朝,开始大量种菊,菊花的观赏价值不断提高,形成了浓郁的菊文化。但当时,采集野菊花的活动,也是方兴未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记录的就是采菊的过程。南朝《采菊篇》有:“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晨露沾罗襦”,就形象地描述了人们采菊的忙碌情景。
到了唐代,菊花的种植日趋普遍,田园庭院到处可见。宋朝养殖技术的提高,使菊花品种大量增加。当时,已经有很多关于菊花的书籍。如,《菊谱》一书,就是专门介绍菊花的。书中认为:“菊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最后为红”。
明代赏菊、爱菊、咏菊盛行,菊花书籍大量涌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菊之品种上百,花色品品不同。
清朝及民国,菊花传向世界,经由日本传到欧洲美洲。实现了由“野生到种植、由单一到千姿百态、由重实用到钟情观赏”的重大转变。
今天,菊花已成为北京、开封、济南、佛山的市花,每年秋季都要举行重大菊花展。上海、开封市先后举办了数届菊花展,仅仅北京举办的26届菊花展,就展出多个品种,两万多盆。
菊,不如兰的淡雅妩媚,不如梅的冷俊艳丽,不如竹的秀丽挺拔。但从美学的意义上讲,菊,夸张的颜色、博大的气势,绝对碾压对手、力压群雄。白菊纯净晶莹、似雪似霜;黄菊金光闪烁、光泽耀眼;红菊鲜艳灿烂、滴血夺目;粉菊娇嫩飘逸、如荷象蝶;紫菊瑰丽迷人、如梦如幻。
和“梅兰竹”一样,菊,也有着人格化的特质。其傲霜挺立、凌寒不凋的特点,象征着坚贞品格和高洁情操;其热烈、茁壮的生命力,象征着收获和长寿之意。九九重阳节的时候,古人采菊泡茶、泡酒、沐浴,就有“菊水上寿”之意。而白菊花、黄菊花,还有哀婉追思之寓意。记得小品《不差钱》有个情节,赵本山说:“毕老师啊,我们老百姓都盼你,把你相片挂在墙上,周边都是菊花”。老毕问:“啥颜色的?”赵本山说:“白花、黄花”老毕听了,顿时脸色大变……
虽属于搞笑,但可见,菊花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
菊花,也是我国的传统诗词书画的载体,有关菊花的诗词浩如烟海。有很多菊花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赏心悦目。
菊花,唐代刘禹锡
秋从绕舍是陶家,边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宋代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
菊花,明代唐伯虎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菊花清代郑板桥
偶然画竹浑无色,又向秋风写菊花
不敢自夸君子节,又向陶令做篱笆
历史上,爱菊之人甚多。陶渊明弃官归故里,饮酒、赏菊、赋诗,活得怡然自乐。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广为人们所吟诵。
曹雪芹也非常喜欢菊花,《红楼梦》多处写到菊花。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借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人的名义,演绎了一场咏菊大会。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毛泽东也喜欢菊花。年重阳节,写下了《采桑子.重阳》的诗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以大手笔,描写菊花,描写战地风光,酣畅淋漓,大气磅礴。
菊花的风骨,浓郁的东方美学意蕴,使其成了历代绘画的主题。五代时期,著名画家黄笙有《寒菊蜀禽图》,清代朱耷有《菊瓶图》。著名画集《芥子园画谱》专有一章“菊谱”谱,当代齐白石有《菊花小鸟》精品之作。
菊,不仅入诗入画,也融进了建筑、铜雕、泥塑、瓷器、刺秀、年画、剪纸等方方面面。央视“国宝档案”的栏目,曾经介绍过“故宫十二菊盘”。画面上,盘子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菊花形态各异、美艳绝伦。
菊,也是邮票的素材。年,我国发行了一套菊花邮票,选用了十八个菊花品种,由著名画家工笔绘画而成。印制精美,生动传神。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元硬币,背后为菊花图案。
与“梅兰竹”相比,菊,更兼具大众情怀,与百姓生活关联更多。与菊有关的民俗,多集中于重阳节。每逢九九重阳,登高、赏菊、食菊,成为当时风尚。菊香时节,也是蟹肥时节,赏菊吃蟹更是时髦之事儿。《红楼梦》一书里,就专门篇章介绍赏菊吃蟹之内容。菊花茶,菊花酒,在饮品里最上讲究;菊花粥,菊花羹,菊花糕,在食品中也属上佳。菊还有药用性,其味兼甘苦,利五脉、调四肢、养气血、解毒火。所以,菊入药已经习以为常。
唐代诗人孟浩然,曾经写过一首“过故人庄”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历史风貌,记录了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菊,又代表着儒雅和文静。菊从中国进入朝鲜,又传入日本,深得日本宫室和民间的喜爱,天皇将菊花作为族徽的象征。二战时期,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为了研究日本民族,经过大量考察,写了一本书----《菊与刀》。书中认为,日本民族具有“菊”和“刀”的双重特征。既好斗又温和,既残暴又儒雅,既傲慢又礼貌,既忠贞又背叛。整个民族,既刀剑林立,又菊花遍地。
菊,更代表着暴力与革命。唐朝末年,黄巢屡试不第,就写过一首诗,表达心迹:“待到酒后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的“菊”,一改淡雅静美的风格,凸显一种粗犷、血腥的动态美。此时的菊,赋予了黄巢信心与力量,铸就了一曲英雄赞歌。后来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了长安。
当然,菊,也展示的是人格化的一面,以至于叫菊的女孩子非常多。叫菊的女子,不如叫梅的孤高,也不如叫兰的温婉。但是,叫菊的女子,一定是热烈的、朴实的、心胸阔达、笑意盈盈,并对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
生活离不开诗和远方,更离不开鲜花与清香。
好吧,那我们就选择“菊”。毕竟,它是执着的、它是坚贞的,它是热烈的,它是质朴的,它从遥远的历史走来,沐日而起,伴月而眠,用无与伦比的美,装点着人类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