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鸟部落族群先民,在万年前创造了稻作文明,逐渐战胜自然,利用自然,总结出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经验。后裔壮族传承先民的“药食同源”治未病的养生方法,同时也传承培植神药三七,对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
据滇东南六诏山脉的18处(点)余个史前岩画图案研究和破译壮族文献古籍发现,先民在丘北黑箐龙遗址、西畴仙人洞遗址,麻栗坡小河洞遗址,属狩猎采集植物根果住“栣峨”(岩洞穴居)时代。近年在广南大阴洞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数千年前的炭化稻,崇拜鸟的骆越鸟部落族群先民,曾经走出岩洞,在大树上仿鸟筑巢“栣吖”而居。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稻作农耕的发展,先民又落地仿“栣吖”建“栣栏”(干栏)村落聚族而居。
壮族先民进入稻作农耕时期,日常生产生活,除了主食各类稻米的合理搭配、加工食用外,餐饮菜谱主要有田螺、鱼等,证实了两千年前西汉文人记录的“饭稻羮鱼,火耕水耨”时代。
壮族先民自古在河流、湖泊沿岸的热带、亚热带开垦稻田定居,喜欢捕鱼捞田螺做菜。田螺有治胃痛反酸、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儿湿疹、小便不通、肾炎水肿、细菌性痢疾等功效。先民在石器时代居住过的洞穴及生活住地,都有食用过的田螺空壳,大部分田螺壳曾被先民切除尾部食用。传承至今,后裔壮族吃田螺也切尾煮熟用嘴吸食,与古人的吃法相同。
在先秦《山海经》记载“日出汤谷”的西畴汤谷壮族村,至今仍然传承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祭祀太阳鸟母活动,国家非遗项目女子太阳山祭祀传承人李永芬,每年农历二月初一,都组织女性采密蒙花染制*色糯米饭美食做祭祀供品。密蒙花有祛风、凉血、润肝、明目的功效。“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
千百年来,每年稻作开耕前,文山州数千个壮族村民,都要上山采鼠曲草嫩芽来制作鼠曲草粑美食,用于祭祀骆越王神。鼠曲草有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等的功效。稻作民族生活在湿热的亚热带,人们常患咳喘痰多、风湿痹痛、泄泻、水肿、痈肿疔疮、阴囊湿痒、荨麻疹、高血压等疾病,鼠曲草都能治。壮族先民“食药同源”“治未病”的历史悠久。
稻作民族先民进入稻作农耕时期,亚热带气温气候特殊,季节转换对植物生长规律十分明显,人们因季节气温气候的转换,容易患有相同的病症。历经数代人的实践和认识,稻谷即将成熟的农历八月中旬,是采药治未病的最佳时节,药物功能较强。传说,先民对“乜娅”(药母、药神)十分崇拜,在采药前,“乜閧”(母王,部落酋长),带领族人先履行祭祀药神才去采药,祭祀时需用鸡蛋问神占卜。有一年,在履行祭祀时,去鸡窝取鸡蛋问神占卜,发现头天还有许多鸡蛋,那天突然没了,只好换次日再祭祀。第二天去取鸡蛋时,发现一条手臂粗的蛇正在吞吃鸡蛋,人们追蛇砍伤,蛇逃回森林。女王和祭司计划让鸡继续下鸡蛋,再取来祭祀。第三天去取鸡蛋时,发现被人们砍伤的那条蛇,刀伤不见又来偷吃鸡蛋。母王叫女祭司算卦,祭司对女王说:“蛇有可能知道治疗刀伤的神药,对人也有好处。”母王安排人等候那条蛇来吃鸡蛋时,再把蛇砍伤,然后跟踪蛇去找治刀伤的神药。几经周转,终于找到神药。母王叫人们带回来驻地栽培研究实践,发现此药疗效十分显著,块根像姜科,颜色像稻田里生长的荸荠、地栗,壮语称姜为“清”,称“荸荠”叫“秀”,神药取名为“清秀”。历经千百年来对神药“清秀”实践应用,疗效越传越神。到了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他著的《本草纲目》载:“彼人言其(‘清秀’)叶左三右四,故称三七”,“三七近时始出,南人*中用为金疮要药”。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三七作了重要补述:“三七有起死回生之功,价与*金等”。随后,三七为“金枪要药”、“金不换”获得世人共识。
研究壮医壮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肖培根教授,他在《中国壮药学》一书序中著:“壮医对毒药与解毒药的认识和应用,在我国民族医药中更是独树一帜,具有很丰富的内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了许多岭南地区的壮药,其中最突出的是记载壮药田七(三七)的开发和应用。田七(三七)的发现和开发利用现已形成相当规模的药材产业,可说是壮族人民在传统医药方面的重大贡献。”
声明
本平台部分内容为网上收集,旨在弘扬和宣传壮族文化,如有内容损害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本平台对此表示歉意。以上内容系本平台编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
更多资讯欢迎访问文山壮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