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环球影业海外发行总监美国六大传媒巨头启示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自/新时代证券主办的“中美韩传媒启示录”活动

经授权转载自/关爱传媒成长小分队

导语

年中国传媒行业子板块电影游戏表现夺人眼球。那么,放眼世界来看中国传媒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走势会如何呢?

11月15日由新时代证券主办的“中美韩传媒启示录”在北京金融街举办,并与业内各金融机构共同探讨。

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环球影业海外发行总监张女士,韩国SM娱乐海外市场总监包先生,新时代传媒研究员姚轩杰分别就美、韩、中传媒行业发展进行演讲。以下为演讲第一系列:美国传媒企业发展与启示。

01

开场致辞

主持人:尊敬的领导、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本次由新时代证券主办的“中美韩传媒巨头启示录”,我是新时代证券研究所传媒互联网小组的研究员欧阳荻雯,我代表小组成员向在座各位表示衷心的敬意。

我们进入正式的主题演讲环节。第一位上台的是来自环球影业的海外发行总监张女士。她的演讲主题是好莱坞六大巨头启示录。张女士曾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出口分公司影片进出口主管,有17年以上的影视进口片经验。目前负责美国影片在华的引进和销售。掌声有请张女士。

02

环球影业海外发行总监张女士

大家好,我就是在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工作了好多年,负责好莱坞影片的引进。工作了很久之后,我觉得应该自己再提升一下了,后来就在年辞职去美国读了博士,是电影研究。我当时论文写的主要是研究第五代电影,因为它的跨度整个跨了中国年社会转型一直到现在也还是很大的一个票房的中坚。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今年夏天终于把历时十年的博士读完了,我自己都觉得当时如果知道这么痛苦这么漫长的一个过程可能也没有勇气开始这一步。当时工作也辞了,死也要把它读下来。在去年快要结束博士之前我加入了环球,相当于从甲方变成了乙方,我现在是在做电影发行。但是我的对接方还是原来的中影那一波人。所以,一直在好莱坞电影进口、出口这块算是比较熟悉了,包括中美贸易谈判我都参加过一些。所以,今天受邀来谈这个。

一好莱坞电影回顾二好莱坞六大的现状三好莱坞经营模式的演变四好莱坞的业务五好莱坞与中国的合作

现在有很多机会,大家都可以自己做很多的研究。所以,我今天的目的主要是跟大家多沟通和交流,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其实更希望我们互动时间能稍微长一点,大家有问题我们一块来探讨。我个人做电影研究,历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是以不同的形式在重复,我今天会涉及到历史,有一些展望和预测。

我争取在5分钟内完成,然后大家留20分钟的问答,基于我的演讲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来随时沟通。先放一个片断,好莱坞大大小小的厂商,原来是八大,现在变成六大了,甚至最近传闻迪士尼要把福克斯卖掉变成5大了。所以,兼容并举这一块好莱坞的这几大公司也是在演变的。他们这么悠久的历史里,大概一百多年的历史里片头其实一直是它的一个象征,还蛮激动的,我是感觉比较激动的。所以,我下载了这么一个视频,我们来看一下好莱坞这几个公司的Logo,它也是随着时间在变的,但是我选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之后我进入我的演讲。

好莱坞电影历史回顾

好莱坞八大变六大:哥伦比亚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被索尼兼并了。有可能大家喜欢的某个片子就是以这个片头开头的,我是看这些会比较兴奋的,因为有一些留在记忆力的片子,这些片头一直是挂在一起的,THS是另外一个音响公司。派拉蒙也还是在,现在六大里有这个。格拉斯是加盟了华纳,HIXAR是加盟了,不完全是兼并,是有特殊的组合形式加入了迪斯尼。这家他们年才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以前都是通过一个香港公司叫安乐代理的,是最后一个入主中国的好莱坞公司。米高梅也已经被迪斯尼买掉了,它是当时好莱坞八大里最初一家,八大里的五大之一,现在已经都不存在了。漫威也被迪斯尼买掉了。梦工场一直传闻要被环球卖掉,但是现在有一些版权上的问题暂时在搁置。

好莱坞八大的出身:今天讲传媒企业的发展与启示。我先大致的把这个历史回顾一下。大家可能觉得现在八大公司巅峰之上,备受瞩目,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好莱坞的这些人是美国的哪波移民?犹太人。他们是一波犹太人,大部分从东欧移过去的,东欧社会当时超级混乱复杂,因为它属于当时农奴制的末期,特别落后特别野蛮,很多事情都在发生。所以,这些人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乱,很多犹太人从东欧移到了美国。当时这波人怎么能生存下去,不管用什么手段。我还是放一下视频吧。他们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和不安全感跟早期环境是有关系的。

这个电影中演的这些画面其实是这波东欧犹太人的真实生活经历,所以才要移民过去。这是一个电影当中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他们童年记忆中的一些真实的生活经历。八大的出身都是很类似的,当时他们不管怎样,都要自己有一些农庄,有一些钱,来逃避迫害。这些犹太人带着他们自己的美国梦来到美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好莱坞垄断的形成:所以到了这儿以后,早期他们也经历了很多被迫害,因为大家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以后,由于电的产生,被大家知道的影子是非常形象的对电影的说法,爱迪生垄断了灯泡以后。他就要由此垄断电影的生产,八大跟他有过很多的交锋,最后他们突破了这个。爱迪生试图垄断影片的生产,但是被突破了。所以,早期电影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能看到资本的角逐。早期二三十年代先是对灯泡的垄断,再之后是声音的研发,再后来是色彩的研发。所以,好莱坞慢慢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它自己反而有一种很强的垄断地位了。它自个儿经过早期二三十年代的摸索,它自己形成了一个垄断。

它的垄断当然不是一下形成的,是通过整个周期形成的,就是说它已经控制了美国首轮影院百分之八九十的票房。所以到了40年代的时候,这个垄断如果你不是经过好莱坞这八大公司,让他们帮助你,如果不是他们来拍的,你是自己拍的你想打到他们首轮影院是打不进去的。所以,当时认为对资本的市场造成了一种混乱和阻断,必须要打破这种垄断。

反垄断法出台:很多小的公司已经不停地陆陆续续投诉各种各样的公司,当时派拉蒙是很大的垄断商。所以,年的时候出来了反垄断法,禁止好莱坞几大公司垄断从制片到发行到放映整个一条龙的整个体系,让他们必须选择,要不然放弃发行,要不然放弃放映,要不你放弃制作,在这三个一条龙必然的联系链接里必须放弃一环,不可以全部垄断。全部垄断面里小的独立制片商都进不去,只有八大自己生产的片子能得到放映,直接到首轮影院得到百分之八九十的首轮影院的票房,有七八十的票房被首轮拿走。而且他们还有一些做法,比如捆绑销售,这个片子大家都说好那你必须买我一个小破片,这么捆着销售。还有他们对档期的控制,我家自己的片子在影院上两三个月都不下去。很多做法当时是很让人气愤的。年反垄断法出台以后,我们国家现在也有点一条龙的垄断,但是他们年把这个切断了,为了更多的激起市场的竞争。

有一张幻灯片夫妻老婆店他们自己架了一个牌子,他们自己开了一个自己小的STUDIOS工作室,这是垄断法之后相当于独立制片的兴起。我觉得这种独立兴起对好莱坞的扩大成长是有很好的基础的,因为它的片场制度长期这样会陷入僵局,有这么好的制度永远会有新的血液注入到里面。年的反垄断法对好莱坞后面的换血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新垄断格局形成:年这个垄断被打破了,但是里根上台以后垄断局面又重新出现了。但是这次跟之前不一样,80年代,里根主张新自由主义,政府干预越少越好,政府只是维持市场的基本秩序,让大家全部自由竞争。在他新的主张之下,在他之前撒切尔夫人跟他一派的,整个由此开启了全球新的一轮新自由主义,完全无政府干预的一个市场经济。新一轮的垄断崛起,最开始又是派拉蒙是主要的博弈力量之一,它又变相的买了一些影院,华纳什么的大家都互相开始买,其中一个人想买一个小影院被同意了,大家就开始买更多的影院,买了以后影院互相彼此还有投资,华纳还往派拉蒙下面的影院投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成一种超级热闹的场面。但是整个原来的垄断又被打破了。

从80年代之后,尤其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原来好莱坞的几大都已经不算大了,他们就被更大的鲨鱼生吞活剥的吃到肚子里,华纳被美国在线吃掉了,派拉蒙被维亚康姆吃进去,被更大的国际集团吞进去,相当于更大的业务集团板块中的一个板块,这个板块自己内部又有很多内容和平台,就变成一个超级复杂的机构。

好莱坞六大的现状

六大的市场份额:票房我不太好往上标来源,大家想了解数据的话可以上网上找。年和年的数据,现在好莱坞几大公司对全球市场占有的比率。华纳市场份额达到19.6%。BuenaVista年市场份额占到17.7%,环球、福克斯、哥伦比亚,哥伦比亚比索尼吞了,索尼占了9%,前5名加起来将近80%,Lionsgate不是好莱坞里,它算一个独立的公司。还有一两个小的,独立里Lionsgate还算比较多,8.3%,第7名派拉蒙又是好莱坞的,加起来占了起码有85%。年迪斯尼是26.3%,华纳是16.7%,福斯12.9%,环球12.4%,索尼8%,派拉蒙7.7%,前6名大家一家得有小90了。这几大市场占有额最起码达到80%、85%以上。

六大的业务平台:华纳有网络、音乐、电影,下面还有有线,还有互动的录像,相当于它自己原来的品牌,还有他自己后来买的品牌,新线也是它的,还有华纳音乐,包括它的时代周刊的报纸,人物、财富,覆盖整个传媒的各个形式。但是大家可能会发现流媒体还没有,这个后面我会谈到接下来的发展。所以,传统媒体已经全面覆盖了,而且非常强硬的一些品牌,非常有号召力的一些品牌。

环球像WORKINGTMLE是一个英国公司,“照明娱乐”是他买过来的专门给它做动画片的公司。传统媒体已经充分覆盖了,不管自己原来有的,还有通过兼并的方式把别人买过来给自己作为延伸,在更大的传媒集团里他自己还在上下纵横的兼并。如果你是拍电影的就是电影的制片,发行,还有放映院线的兼并,横线的要做电影的拍动画片的,就把其他的公司都买过来。所以,现在纵的,横的,各方面,还有斜线的不太搭边的传媒都给并过来。核心的一个词就是内容,就是IP,这也是我今天讲座的主要的一个关键词之一,就是IP。

我来之前跟我们这儿的一个分析师沟通过,最后的问题落实到如何对传媒的这些产业,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像好莱坞这样充分全面发展的一些产业,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像好莱坞这种大的传媒集团,到底该怎么对这种媒体集团投资。

好莱坞这些纵和横的兼并,不管是音乐、电视或者平面媒体,都是一个内部整合或者一个扩充。照明娱乐,小黄人就是这个公司推出的一个主打的形象或者一个IP系列。当时买这个照明娱乐也是看中它的产品。

环球下面有电影(电影有福克斯,有照明,包括环球自己的电影),有线电视若干,地面广播电视,它的定位还蛮细的,T是专门针对美国的那些西班牙艺人的,因为他那儿西班牙艺人还蛮多的,但是还没有针对华人的。所以,它的有线电视还是蛮细的,还有针对小孩的。下面还有主题公园若干个,年,现在又说可能是年,一直在往后拖,因为工程太浩大了。会有这么几大块主要的业务。

我要重点讲一下迪斯尼的垂直与平行的兼并,硕果仅存的六大里它算做的最成熟最好的,它的兼并是很有规划很有眼光的,你感觉它彼此互相的补充非常好,能确保他们每年有4-5部固定的产出,而不是像环球今年小黄人,明年就没片子了,去年也没什么片子,去年是《侏罗纪世界》,产出一直是波峰波谷,那就说明内容的产出规划不好或者不成熟。而迪斯尼它买了卢卡斯影业,星战就被他买过来了,星战原来是福克斯出的,去年还是前年开始迪斯尼也出星战了,每年基本能出一部星战了。有很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每年也能出一部或者两部漫威的产品。皮克斯专门出动画片的,基本上隔年出一个。米拉麦克斯原来大家喜欢看的恐怖片或者一些经典片子。《飘》,里面的IP内容,故事和人物形象衍生品的开发非常历史悠久,它相当于买过来一个大金库做改编、衍生品都可以。包括一些大片,《银河护卫队》就是改编的,包括一些老的经典的形象和故事通过米拉麦克斯也可以开发。它自己还有主题公园,大家喜欢去香港玩,日本什么的会看到很多迪斯尼的一些形象店。所以,他的开发是非常均衡的,不但确保了每年产出,他的IP库不断拓展成长。

除此之外,迪斯尼的消费品、衍生品,书包、游戏,男孩、女孩的玩具,已经占到45%还是60%的比重。电影在本土属于略微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海外迪斯尼的电影票房还是挺好的,它的海外票房已经超过了它的国内。电影票房达到30%-40%的话,它的衍生品差不多跟这个能匹配,其他的音像弥补其他的20%。电影这一块海外的票房又超过了国内。所以,这一块的成长还是挺稳定的。比较好的企业就是产出略有变化,但是不会像环球似的大起大落这么厉害。今年目前来看华纳的片子收益要高一些,华纳的片子今年挺多的,但是它整体来说还是蛮平稳的,一直属于一个盈收状态。

好莱坞经营模式的演变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看看好莱坞经营模式的演变,面对老有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50年代出现了电视,80年代出现DVD和音像,我是就美国来说,现在进入20世纪以后又出现流媒体,老有这种新的载体出现,好莱坞怎么来迎接这种新的媒体形式?从抗拒到整合。

从抗拒到整合:在50年代出现电视以后好莱坞最开始是非常抗拒的,米拉麦克斯还(派拉蒙的头)说要跟电视死磕到底,电视这么一个小盒子不可能超过我们,最开始认为是对他的威胁,他自己的片子一个都不给电视卖,通过各种渠道来打压它。前面的十年是特别激烈的,最后他慢慢开始意识到其实没有必要跟电视打,他完全可以把电视作为他自己的一个拓展,他可以把他的电影卖给电视,但是中间要留一个窗口期,保证首轮,哪怕二轮三轮票房差不多之后完全可以给电视放。当然,在他们死磕的这一段时间里电视被逼无奈,电视业开始自己拍片制作内容。所以,他后来发现也打不过去。而且电视有一个大的优势可以插广告,这个也是电影没办法比的。所以,打了十多年之后他发现也没必要打,他就变成了从抗拒到整合的姿态。

经营形式演变之一走出摄影棚:电视的出现,电影还是被占领了一块,这个关系既有互生互长,但是彼此也有竞争。原来闲着没事儿人会出去看个电影,现在家里有电视了就会挤占电影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有新好莱坞的出现,所谓新好莱坞就是原来他们那种,如果大家喜欢看老的好莱坞片,大部分都是在棚里拍的,搭的摄影棚,故事总体上来说都是差不多的,人物的柔光什么的,很多的美学和故事的叙述方式,包括棚里摄影机运动都是有些类似的东西。所以,电视对他的冲击,包括复杂关系,包括电视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拍反而启发了电影,70年代好莱坞走出摄影棚,开始寻求新的内容,新的表现形式。这种冲突也促进了好莱坞自身内容的丰富。

它的经营形式的演变变成了一方面要突出它的大,它的特点屏幕是大的,跟电视的对比中他找到了他自己的特点,一个是屏幕大。所以,他要拍奇观性、场面壮观的,让别人觉得电视上看不过瘾的东西。另外,他也要寻求更丰富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能局限单纯的棚里,他可以走到大街上拍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我们在屏幕上看到我们自己的生活。

除了这个以外,窗口期留多长时间他自己也会跟电视有一个协调期。现在来说一般是留大概半年,他首轮,首轮上完之后二轮。一般是留个半年以后才会到电视上,但是国内我们现在的窗口期是缩短的,因为各种形势拼命往前挤推。他们怎么也会有半年以上。

经营形式演变之二纵横兼并:70年代末开始,尤其80年代大型综合的产业集团就出现了纵横兼并,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庞然大物。依据我自己在环球的工作经验来说,我感觉大的公司有它的好处。比如它的实力比较雄厚,平台也很多样,但是他的效率我个人觉得还是蛮慢的,因为一层层的审批,尤其你在做一个合拍片的时候,大的机构你急的黄花菜都凉了他那儿还没有审批下来。所以,现在大型的产业集团有新的经营模式,这也变成80年代之后一个新的经营方式,特别庞然大物的一种,需要更强的规划,整个均衡的发展。

经营形式演变之三来自硅谷的挑战:好莱坞的陨落和硅谷的崛起,谷歌、脸书、亚马逊和Netflix这些全部是在硅谷开始崛起的,包括美国人自己都在说好莱坞的陨落和硅谷的崛起。好莱坞在大山那一片,硅谷是在另外一头。所以,流媒体的挑战是挺大的一个矩阵。面对这个流媒体好莱坞又出现了同样的一种姿态,像这种小东西小打小闹的也闹不出什么花样。刚才我们看板块图大家如果注意的话会看到并没有太多流媒体的一些操作,大部分还是电视,不管是卫星电视、地面电视、传统电视。当然也跟他的模式有关系,一般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模式建立以后反而不像我们跳上一班车就可以往新的方向发展,很多人习惯看电视,家里电视也在那儿不想抛弃,不像我们很多人家里并没有电视了,上来就从网上找资源了。

好莱坞对流媒体的兴起又是不屑的,但是Netflix和亚马逊,亚马逊公布了去年的片单,59部,华纳今年算是收益最好的才16部。所以,想想流媒体的野心和吞吐量还是很惊人的。亚马逊的方式是非常灵活的,一个策略就是把手拿开。亚马逊这个负责人,他就找了一个特别有经验的人,我还没特别详细的查这个人的背景,但是这个人是非常有经验的,他对内容了解什么行什么不行,他让这个人去组建团队,去拍板哪个项目行。每个公司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个人可见是找对了,他现在还是认可度挺高的。亚马逊这个老板本身的意图是我要让亚马逊自己有一个注册用户的机制,你注册以后我给你寄东西,一年99块钱,但是我给你寄东西速度是比别人快的还是免费的,我忘记具体的,一年付99美元的会员费。这个老总的意思是我要让我会员感受到不只速度快了,还要感觉我给他添加了很多附加服务,这个附加服务让他觉得我的平台是非常好的平台。基于这个想法,他要自己拍电影或者电视一个想法,一个初衷。他的很多电影拍出来之后,现在院线上一个月,一个月撤下来只给他注册亚马逊的会员来看,其他的看不了。初衷是这样的。这些人认可你给他们添加的服务吗?万一不想看你拍的东西那你花这么多钱添加服务也没有添加到点上。我前天查一个数据,他的会员里有14%的人确实在看他拍的电影和电视,也算是乏善可陈的一个数字。

Netflix它的初衷一开始就是走会员,很多内容一开始是买过来的买版权,包括迪斯尼它都买了很多版权放在那儿,你注册它的会员来看。但是最后它自己有实力拍原创内容,而不只是从别人从其他渠道也可以看,你只有变成我的会员独家才可以看我的东西,他的原创力度也是非常大的。它的会员比例能占到36%,整个美国人36%注册。所以,它的会员的比例还是蛮高的。它从年开始向全球扩张。现在除了中国、印度尼西亚、北朝鲜,除了中国大国,其他的都是一些小国,它现在已经铺到了全球。

我有一个数据显示,它主要还是来自于美国的会员和平台。接下来涨势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我看过他的一些片子《奇怪物语》还是《怪奇物语》,它跟HBO的感觉还是蛮像的,质量还是不错的,故事也挺好的。

Netflix的收益,50亿美元是来自于美国本土,全球的收益是32亿。所以,美国本土的收益还是更多的,美国本土的内容播放占了57.5%的收益,全球是36%多。它还有DVD,Netflix是从租DVD,你从网上找到东西以后它给你寄过去。很多人还是不愿意放弃DVD和电视的,它一度要放弃只做流媒体,后来被很多人抗议所以又保留了。这块占到6%的收益。所以,内容就两块,一块DVD的租赁,还有一块直接点开首看。本土收益为主,地域收益美国是63%,全球是36%多。收益从年开始,、、三年一直逐年递增,年是55亿,年达到67亿,年达到88亿。他自己对内容本身的投入也挺大,由于它有这么多内容在不停周转别人也敢给它投,而不是压在一个上面。所以,它做这么多内容投入也很高,但是因为平均开了,而且一直在滚动,所以大家也敢给它投。

好莱坞发展趋势

搭建流媒体平台:现在流媒体的涨势还是挺好的,好莱坞自己搭建自己的流媒体平台了。我更多的内容为什么要放在你的平台上播?最先动作的是迪士尼,迪士尼今年开始要把它的东西全从Netflix上撤下来,要放在自己流媒体的平台上。当然它的内容很多,以前的一些经典的东西放到上面,但是除了放经典的东西,还有一大块是新的原创的东西。他这块怎么在新的内容制作跟Netflix或者亚马逊匹敌的也不太好说。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现在媒体内容制作的方式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好莱坞八大的时候他自个儿大敞篷,有他的机器和人,长期雇佣,这帮人九点上班就开拍,五点下班就回去了。相当于一种非常稳定的资源稳固的生产方式不变了。包括亚马逊河Netflix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摄影棚一个长期的办公机构,就是一波核心的创意人员,亚马逊的那个甚至更小,这波人他可以聘一个人让这个人帮他组一个班子把这个节目拍了,核心到底拍哪个片子,拍哪个故事由主要的核心团队来决定,真正来制作的都是外包出去的。所以,他没有这些流媒体有一个大的摄影棚什么的,包括去环球看他的摄影棚,现在都已经不可能这样操作了。所以,这种灵活性本身决定了他会比好莱坞有这种流媒体的灵活度。

亚马逊拍一个片子他的成本是从万到2万美元不等,根据他的东西,他认为他级别的高低了他做一些宣传什么的可以由很大的弹性。流媒体平台它开始搭建要做这块了。

内容的整合和开发:包括亚马逊拍了这个片子能得到多少收益,除了网上的销售之外,这些会员最后能带来更大量的网上销售。这些会员买不买你的账,如何把它整合进收益的实现价值能力里也不太知道。但是好莱坞这块它的整合做的就挺好的。

迪士尼为例子来说他的平衡就挺好的。《冰雪奇缘》这个片子这个人物形象不仅片子里看着好,最后还要生产玩具,书包上的形象啊,这个形象在衍生品中也会有特别讨喜的结果。据说当时开发了1多套人物的形象,把各个国家人的形象都结合,让中国人看着也挺好看的,美国人看着也觉得这个女孩特别可喜,不同的文化都能认可这个形象。所以,不只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整个形象的开发和故事的设置已经为以后打了很多的基础了。所以,大家看到《冰雪奇缘》出来了很多产品,有没有游戏我还没太留意。

环球在开发一些好玩的游戏,还有一些玩具,这些都是你当时在做的时候想到以后可以来做的一些。他毕竟是一个经验很丰富的老牌公司。

发展海外合作:迪士尼的好多片子里显示它海外的票房卖的更好,包括环球的也是《速度与激情8》在中国是很好的,还有《变形金刚》好多在海外的市场远远好于美国本土市场。所以,它对海外的开发和合作和迎合也是会有很大的趋势。它不只可以借助海外的资金,德国还是西班牙,他们那边的退税政府特别支持你来进行内容上的一些创作。所以,如果拍一些什么东西政府给你的退税是特别高的,他有工作室和电影公司还可以去那边拍,可以得到很多退税。所以,借助外面的资金,包括中国的,有很多公司想到海外投,想到好莱坞投。

大家已经听说华桦跟派拉蒙要合作,包括中影投了《速7》1万美元,有很多中国的资金流到美国参与拍片。这是好莱坞的策略,他要用外国人的钱把他的片子拍出来往全球发。他非常精明的,借助你的钱但是并不给你版权,相当于你投我的项目可以,我也会给你回报,但是你想要我内容本身的版权是门儿也没有。所以,现在中国跟好莱坞合作都是你来投资,最后的收益给你如何的回报,但是本身的版权是归我们的。

华谊兄弟最近跟STX,也是美国的一个公司,但是他不算六大里这么大的,也算排名前十的电影公司,他想成为中国第一家不只投资,同时共同制作,第一家拥有内容版权的一个中国公司,他说版权我们共有,虽然这个想法是好的,相当于找到了它的七寸。但是我们国家政策突然改变,今年9月份不允许资金外流了,现在我估计了华谊也很难再像STX注资。本来想通过这个控制一些版权,估计现在也没戏了。好莱坞知道核心,你拿到版权接下来才又可以继续的,拍续集,做衍生品,自个儿的平台才有东西,卖货货架上没东西就无从谈起。

好莱坞与中国的合作

分账片、合拍片:好莱坞和中国的合作,分账大片今年39部,去年还是39部,前年是34部,本来以为去年39部当时想冲一下,美国的票房差不多是亿美元,乘以6.6如果我们超过亿我们赶英超美有希望了,结果去年是亿。所以,着急忙慌的从34部变成39部,结果也没超了。今年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今年又达到39部,但是现在为止好像多亿,我估计今年还是超不了美国亿。美国现在相对来说是比较平稳的,亿美元,稍微多点少点几亿上下。39部片子里有20部是常规的分账,还有14部是一定要以3D或者IMX形式发的各种影片。因为中国有很多限制,国庆档、春节档都不会让分账片上的,把这些刨除了,好莱坞公司海外公司6个,中影也不可能偏袒任何一个,所以,6家平均每家摊到3-5个周末,我们基本上周五开片,所谓首周末票房就是那三天,礼拜二开首周末时间比别人长,一般现在操作是周五开,首周末就是三天,撑死能给你5个周末。现在他们拿到25%的净额,比如《速度与激情》上了10亿,25%就是2.5亿,环球先拿到2.5亿,剩下的票房再分,电影专项基金,影院分,发行公司分,很多的文章是错的,说先把电影基金拿走先把税扣了,没有这个说法,这25%是净额。可能有好莱坞公司说中国这么多盗版,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净额25%连税都是中影公司帮你付了,加上税怎么也占到33%的收益了。所以,是一个挺好的,不会比全球其他国家差。咱们国家刚引进分账片才13%,那时候哇哇叫是有道理的,现在还是不错的。

即使这样,好莱坞派出一个谈判机构,美国电影协会跟中国政府,电影局、文化部、商务部谈判还要求更多的利益,但是这个具体是不是提高分账比例,很难有大的改变的话题了。虽然年年也在说这个话题,现在比较主要的因素,如果好莱坞想要比较好的档期,中国档期是由电影局决定的,我就这几个周末了还不能让我档期什么时候上就觉得挺不公平的。所以,他想争取比较好的档期。另外,让我自己定档期,早点让我知道,这样我好做宣发。确实也是个问题,我们一般在片子上影前的两三周最多一个月才能知道档期,影片的宣传变的特别赶。还有春节、国庆能不能让好莱坞片子也上上,在沟通这些地方。39部已经堵一堵他们的嘴,提高多进了5部。现在配额说下来也还是不错,分账比例也不错,接下来可能谈一些档期的问题。

好莱坞和中国的合作大片上会继续补这块。还有合拍片跟中国的合作,我刚才谈到一些,《速度与激情8》给了万美元的利润,你投我1万美元,我给你万美元的利润,只要票房达到预期的就给你,但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内容的制作,还有内容的版权都没有余地来说。合拍片的探索是要继续这么操作还是?回报加个景甜进去,加个吴亦凡进去,无关痛痒的方式,还吸引了中国观众,大家都挺高兴的。还有没有合作渠道能刺激双方的积极性,这个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本土艺人经纪的合作:大家可能知道CAA和WME,他们是美国排名前二的经纪公司,这两个经纪公司就能体现出来好莱坞的经营方式非常精耕细作的。比如一个艺人他必须经由CAA的经纪人推荐,你加盟了CAA以后很有可能被推荐给好莱坞的公司来出演。但是你要变成一个经纪人首先要有加州的合格执照,同时要由美国演员工会的认可,就是一个授权,不是谁想当就可以当的。拿到这两个还有期限,只能干多长时间,也不能一直干。

佣金规定非常死,比如经纪人只能拿10%的佣金,不像我们国家都是大家商量着办,他那儿最高不能高于10%。同时,你如果作为经纪人了就不能参与制作。我是这个片子的老板同时又做经纪人,明明应该付艺人万美元,因为你是这个片子的老板或者制片人,你最后人为说我只付万美元。经纪人本身虽然拿的钱少了,因为他是从演员的收入里提10%,但是他作为制片人把成本控制下来了自个儿还是赚了大头了。所以,它的经纪人有很多规定,要不制片人机构就会把你加入黑名单。

经纪人又不能做经理人,经理人是帮助言规划他的职业发展,又是老板一种跟班一种很微妙的角色,但是它是服务于某一个艺人的,经纪人是可以同时服务若干个艺人的。现在艺人经济也吸收了很多中国的演员,最新的消息冯小刚也签约这个,他也被推荐给好莱坞公司拍一些片子,之前很多演员,它不只是演员,包括导演,宁浩最早是签约了CAA之后才有了更多的拍片机会,在中国没有什么机会有人拍片的时候被他看中了就会给他机会,创造一个人和钱的对接点。你是艺人,不管你是导演,你是演员,你是什么,你的才能如何变化成一个资本,这个对接点艺人工资。CAA和WME是最大的两家,也是非常规范的,他们现在也吸收了很多中国的艺人。

我们的合作大家可以看到还是方方面面的,特别实质的还是需要跟人家站到一个平台上来规划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

中国会出现好莱坞这样综合性的传媒巨头吗?如何安全高效地对媒体公司进行投资?欢迎大家跟我一块探讨。公司的形式是一直在变的,经营形式、平台,唯一不变的是对这个内容本身的一个创新和把握。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内容是会受欢迎的,而且它可以变成一种长期的资源,这就需要对这方面比较了解,比较有见识的人。所以,你想投一个公司,那个公司是一个空壳,是一个流沙,随着风在变形,在重新组合,唯一不变的就是你要看到这个项目本身和操作项目的人。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认为宁浩有很多好的故事或者这个公司是有很多好的项目的,这个项目本身评估其实是可以起到很大的指导意义的,而比你单纯空泛的看一个公司是更有意义的。所以,与其投公司不如投项目,不如投人,找到合适的评估机构,对一揽子项目有所评估。如果有这样的平台它的潜力应该大于看上去四平八稳的公司,要有更大的价值。

03

互动环节

Q1:我想请教一下您认为美国未来的电影发行模式会是什么样的?比如Netflix、亚马逊现在有很多合作的电影制片方,但是从发行能力来说,按理来说应该是大的发行能力更好,这样的话一个制片方为什么要和Netflix、亚马逊合作,而不和六大合作,直接影响北美的发行模式怎么变?它的电影会选择在哪个平台首发,甚至只发网不发院线?您对中国未来的发行模式怎么看?只是电影。

A:说到到底选择哪个平台发,为什么有的电影选择这个平台,有的选择那个平台。亚马逊发了《曼彻斯特》,它只在很小的范围发了,因为它主要的院线,美国就几条,结果一条还被万达买了。下面也有你单门的一个个院线的经理谈,你觉得这个经理会喜欢,他自己又同时覆盖有些厅,除了厅有个别的影院。比如这个经理可以同时管两到三个影院,中国也是这样,同时经营两到三家电影院是可能的。

亚马逊这种是后来的,他的片子也新,只能单个单个的谈。他虽然也进院线了,《曼彻斯特》在美国也就进了多家影院,你不可能一下子铺到四千多家。完全两个概念。它也能进影院发为什么不跟六大呢?它也进不去,只能选择一些认可它片子的一个个去谈。只有好的片子才能进到影院,就算不是很好必须口碑有一定的需求度。所以,对后续平台发布有很大的好处。拿环球来说,环球的片子如果进了影院了,它也会打包卖给爱奇艺,别人就会愿意看,他进影院质量比没进的好一些。是有一个期待值的。所以,进比没进强。

Q2:现在流媒体播放是一个大的趋势,Netflix的DVD业务萎缩比较快,以后中国是不是会出现像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巨头?

A:有可能。

Q3:中国爱奇艺海外的业务收入非常少?

A:应该很少。我有个朋友在万达做中国的电影往海外发的,我说行啊,中国有些片子海外会喜欢的,因为我在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我们有些朋友会聊,他们觉得《再见吧肿瘤君》,《青春派》,很多中小成本的片子很好看,我说发这些,他说不行,万达只能发《长城》。所以,就没办法,现在有一个坎,很多大的公司认为大才能行,但是一宏大价值观的裂纹就出来了。所以,也不好卖。

Q4:中国现在也在做“一带一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能不能帮助中国影片真正走到外国人眼前,而不是通过传统渠道?

A:太难了。如果纯粹做一个商业的片子,《长城》随便看看也挺好看的,在美国发了万美元,比预期值低多了,拍这种片子也是会好看,但是得找准点。如果定位特别高,投入也特别大,想一下子回收特别多给自己压力太大了。如果按亚马逊的模式做挺好的,万-2万美元之间,不管是文艺类的,我们现在有一种说法,曹宝平、宁浩都定位中游电影导演,不像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他们预算那么高,又不是特别小众,中游外国人会觉得挺不一样的,那种片子对片方的压力和出去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Q5:Netflix有50多亿美元,现在美国的生态是说它的一个电影新媒体点播付费的收入和整个影院的收入是什么比?未来是不是一个影片在线的收入会超过院线?

A:超过很多。Netflix的传播就是DVD。

Q6:美国的传媒行业线下亿美元,线上Netflix是50多亿,还有一些其他平台的收入,是不是超过票房?

A:应该还没有。票房有亿,Netflix有88亿了,加过去有可能,这个我得查一下,把几个主要的加一下,光Netflix就88亿了。

Q7:加上全球的了?

A:加上了。电影现在全球才多一点点。全球它占到60%,那Netflix、亚马逊、Youtube加一加是有一拼的。

Q8:中国已经压倒电视台了。毕竟网上先播有一个先发优势?

A:很多网络剧都是网台同播,能剥离那么清楚吗?

Q9:中美电影协议即将续签,我们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