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秋意渐浓,白露如期而至。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这一天前后,人们更能明显感觉到凉意袭来,秋天的“存在感”不断提升。
入药:收集清露来养生
仲秋时节,天气干燥,“白露”一名却给人晶莹剔透之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此有解释:“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天的露水。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此时大雁和燕子开始南飞避寒,群鸟贮存“干粮”以备过冬。鸟儿作为敏锐的气候“预报员”,反映出了气温的急剧变化。
元代王蒙《秋山草堂图》局部。资料图
古人认为,露水是难得的养生佳品,犹以秋季的为佳。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汉书》记载,汉武帝为了益寿延年,专门修建了柏梁台、铜柱、承露盘来收集露水,制作“玉露”。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因此,收集清露成为民间的一种特别的“仪式”。
而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冷香丸”药方中有一条是“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不仅要求是露水,而且必须是白露这天的,可谓是相当精致了。
入诗:道不尽情意绵绵
白露,不仅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名字还透着一股文艺范儿,勾起了文人的浪漫情怀。
《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成为描写爱情的千古名句。李白《玉阶怨》中一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让漫天愁思飘然而至,道出了一片痴情。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则是写出了恋人久别重逢的甜蜜。
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观山(秋)局部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在不少诗人笔下,白露时节有一种淡淡的惆怅感。而元末高启的“白露芜草木,荒园掩穷秋”,看似是悲秋“套路”,下一句“归来一芟理,始觉吾席幽”又转而赞叹环境清幽舒适,可谓是独辟蹊径。
说到偏爱白露的诗人,杜甫应该榜上有名。“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仅用寥寥数语,就描绘了一副醉人的秋景图;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成为传诵佳作。
民俗:吃龙眼、饮茶、防秋燥
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秋收阶段。“白露满地红*白,棉花地里人如海”“白露高粱秋分豆”……这些民谚,是这个时节的生动写照。
在民间,人们习惯举行祭祀来祈祷五谷丰登。每逢白露,在太湖畔会举行隆重的“祭禹王”的祭祀活动。渔民为表虔诚,将秋季捕获的第一条鱼献给禹王,以求风平浪静,自己能有个好收成。
丰收季,各地瓜果飘香。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白露节苏州生栗初来,用饧沙拌炒,乃都门美品。”这就是当时的“糖炒栗子”。此外,还有“其余清新果品,如苹婆、槟子、葡萄之类”,极其丰富。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人们认为,在白露吃龙眼有养生的效果。在浙江温州等地,人们采集“十样白”,即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芍、白芨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认为食后可滋补身体。
除了饮食习俗,白露喝茶、饮酒也有独特的讲究。
民谚中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经过夏季的酷热,茶树在白露时节进入生长佳期,因此,白露茶具有独特的浓郁甘醇味道,尤其受老茶客的青睐。
在旧时苏浙一带,每年白露节一到,人们习惯酿酒,用来待客。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故称“白露米酒”。若是十年、二十年的白露酒,只有家里有大喜事时才会拿出来喝。
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白露时节,早晚气温低、温差大,须注意及时添衣保暖。此外,在饮食方面,可适当多食润肺降燥的食物,以防“秋燥”。
(综合新华网、北京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