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文物搬新家百姓乐开花
TUhjnbcbe - 2023/10/8 17:03:00

走进一座馆,了解一座城。前不久,在山东省巨野县博物馆民俗非遗展厅,记者见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子女正将其搀扶着驻足在纺车面前。老人叫于和平,巨野本土人,退休之前在田桥镇*府工作。

他告诉记者,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很多老物件都消失不见了,孙辈们也早已不认识他们当年用过的烘篮、风箱、犁耙、牛梭子等物件。自从家门口博物馆建成后,眼看这些失传已久的“老古董”,重新出现在眼前,并且是收藏在博物馆,老人倍感欣慰。

“要咱说,博物馆展出的不仅是物件本身,对于我们老一辈而言,它们是乡愁;对于如今的孩子们来说,它们是传承。”老人感触良多,记者也颇受感动。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巨野县博物馆历经风雨12载,终于迎来属于它的荣光。截至年末,博物馆藏品有件(套),珍贵文物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件(套),藏量居菏泽市各县区首位。

寻宝

回顾起巨野县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从事文博工作30余年的王淑芹用了4个字形容:风雨沧桑。

“这是一条平凡却又充满崎岖的寻宝路。”作为巨野县博物馆典藏陈列部负责人,王淑芹向记者回忆,年博物馆刚成立时,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办公室和库房加起来才80平方米,文物只能深藏在柜子里。”

当时整个博物馆工作人员加起来不足10人。为了保证文物安全,他们必须24小时无缝值守。“几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安保、文物巡查、档案整理……每一样工作都信手拈来,每个人都称得上是‘多面手’。”

冬天冷了,就用炉子烧蜂窝煤取暖;夏天热了,铺上竹席拿个蒲扇,直接睡在月台。即使环境如此艰苦,王淑芹和同事们仍心怀对家乡文博事业的热忱,乐不思蜀。

巨野县,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秦置昌邑县,西汉置巨野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东临孔子故里曲阜,西陲牡丹之乡菏泽。在这片丰厚的文化沃土上,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年发掘的红土山西汉昌邑王刘髆(刘贺之父)墓出土玉璧、青玉圭、玉具剑,代表了我国制玉的最高水平;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碑文出现了4个简体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简化字,将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溯至南北朝时期。此外,巨野县还是千古一脉、最具中国特色的麒麟文化发祥地—“中国麒麟之乡”。

每一件出土文物的背后,都离不开考古人付出的智慧、汗水和辛劳。为着力摸清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年5月,巨野县组建了文物普查队,巨野博物馆馆长祝延峰任队长,他身先士卒,带领工作队员,走访了全县个自然村,实现村庄到达率%。

“三普”调查初期,正是农忙季节,普查队队员白天坐在村胡同的石头上,汇总前一天的信息资料,晚上等村民收工后再回到家里查看文物。队员们嘴上起了泡,几次中暑都坚持不下火线。就这样,大家吃喝在田野、在村头,饿了啃烧饼,渴了喝白开水,苦中作乐。功夫不负有心人,巨野县“三普”期间,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处。因在“三普”工作中成绩突出,年9月,巨野县荣获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了让老百姓对文物有清晰的认识,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巨野县制作了古建筑、古遗址和文物器物的标本宣传图片、展板等,普查工作队走到哪里,科普宣传会就开到哪里。

其中,清·雍正麟冢碑就是“三普”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年2月,永丰办新城王街王凤臣老人在知悉国家文物*策后,将父亲收藏多年的“麟冢碑”无偿捐献出来。

“巨野是‘麒麟之乡’,麟冢碑是巨野麒麟传说的最佳佐证,上面所记载的‘牛生麒麟’故事,是对中国历史上麒麟形象最清晰的记载。”祝延峰解释道。

随着老百姓对文物的认知愈加清晰,巨野县考古工作不断迎来喜讯。

年冬天,巨野县谢集镇一农民反映:在苗庄看见一石碑,碑首是尖形的,上面有字。得知消息后,巨野县文物普查小分队立刻驱车前去查看。因通往村庄的路面狭窄且坑洼不平,普查小分队只能蹬着临时借来的3辆自行车,顶着寒风前往苗庄。最终,在庄西头坑边上,工作人员见到了这块尖头石碑,碑面字体已多处风化,碑首中间有圆形穿孔,经现场考证,这是一块东汉时代墓碑,额题“故行事渡君之碑”七字,碑身刊文字。

“碑周身遍刻纹饰,在书体、布局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个性,这为研究汉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年7月,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将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接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审阅博物馆定级材料的祝延峰,难掩心中的激动。

年4月20日,“昌邑故国——海昏侯精品文展”在巨野县博物馆盛大开展。图为前来排队参观的人群。

唤醒

博物馆的藏品日渐充足,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没有展室、展厅,收藏的文物一直不能陈列展览,只能在库房接待参观,为了让沉睡在博物馆库房之中文物“走出去”,建设新馆任务迫在眉睫。

年1月,在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下,巨野县启动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同年10月14日新馆迎来盛大开馆。

“新馆的落地,实现了巨野文物对外展示从无到有的历史转变。”巨野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朱衍芳介绍,新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展陈面积平方米,由大野沧桑、金石魂宝、大汉之风、馆藏精品、精品书画、俊杰星驰、民俗非遗7个基本陈列和一个临展厅组成,现已成为巨野县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

文物搬了新家,如何更好地唤醒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成为摆在文博人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

经过深入各地考察学习,集思广益,巨野县博物馆配置了多媒体展示平台,制作了度实景数字虚拟展厅,利用现代手段演绎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让观众可以跨越历史鸿沟,感悟巨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巨野县是历史上“昌邑国”旧地。刘贺(公元前92年—前59年),曾任昌邑王,国都设在巨野县昌邑乡(今属巨野县大谢集镇)。公元前63年,“汉废帝”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前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建国。数十辎重车马,带走了一城奢华。其废塚金山崖墓,位于巨野县“昌邑国”故城遗址东北10余公里处,至今保存完好。

为了让老百姓进一步感受到当地汉文化的魅力,巨野县联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了盛大的“昌邑故国—海昏侯精品文物展”,来自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地的60件(套)惊世宝藏现身故土,与其父第一代昌邑王刘髆随葬文物联袂展出。

马蹄金,麟趾金,雁尾灯……这次展出文物涵盖了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多个品类,展品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功能多样,内涵丰富,充分展示了海昏侯国的考古发掘成果和汉代王侯贵族奢华生活,彰显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再现了汉代高度的物质文明,不仅是汉代历史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更为当地百姓打造了一场文化盛宴,极大提升了巨野人民的文化自信。年12月21日,经中国博物馆协会核定,巨野县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金石魂宝展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传承

如今,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巨野博物馆参观游客接踵而至,已到暮年的老人、遨游学海的学生、咿呀学语的孩童,他们或为了感怀心中的乡愁、或为了拓展视野和知识,抑或为了寻一个汉文化梦。搬迁后的巨野博物馆,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传承文化,寓教于乐。上纸、捶拓、上墨……在博物馆文博讲堂里,前来研学的孩子们正在认真专注地拓印。创作完成后,孩子们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成功的喜悦漫上心头,一时间,文博讲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文博讲堂,孩子们可以更为直观地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徜徉在厚重文化的长河,感受历史的乐趣,在快乐的拓片体验中学习非遗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巨野博物馆文博讲堂负责人吕翠芹说。

“下一步,巨野县将持续发力,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展览内容,同时创新宣传载体,拓展宣传途径,将巨野博物馆打造成省内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上的网红打卡地,全力实现打造‘文化之城’目标。”巨野县委书记冯艳丽对《民生周刊》记者表示。

从过去“蜗居”在不足80平方米的库房,到如今“亮相”在平方米的展厅,千年麟城积聚的文化精华,正在这座博物馆得以传承和发扬。

(巨野县文化和旅游局王吟、巨野县博物馆吕翠芹对本文亦有贡献)

(□《民生周刊》记者王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物搬新家百姓乐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