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这种植物,外形酷似“热狗”,是止血不留瘀的“妇女之友”,你认识吗?
在南方,有一种植物,人们叫它“水烛”,是因为它喜爱生长在有水的低洼处或湿地河边,线条状的植株直立生长,一根根红红的毛茸茸的花穗真是像极了蜡烛,远远看去,更是像极了“热狗”。在北方,其实并无“水烛”之名,人们更多地把它叫做“蒲棒”、“蒲草”。因为北方干燥雨少,所以并不像南方人一样柔润如水了,取的名字也硬朗一些。小孩子们甚至还摘来蒲棒,你追我赶地嬉笑打闹,给你一棒!不过要打的满身毛绒了。
水烛,别名蒲草、水蜡烛、*蜡烛等,为香蒲科香蒲属多年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我国南北各省区,《中国植物志》里,把东方香蒲的正式名定为“香蒲”,而把狭叶香蒲定为“水烛”,常生长在湿地、静水中、河滩浅水边或湖边。水烛之名始于清,南人始呼之,后方北传;《采药书》中言:“蒲萼即蒲草,南人呼莎草,北人呼板枝花,结实为*蜡烛,其粉即蒲*。”
蒲*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花粉。《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蒲*味甘,性平,入肝、心包经,有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功效,主治痛经,闭经腹痛,产后瘀血腹痛,胃痛,癥瘕,吐血,衄血,唾血,痔血,便血,尿血,血崩,血淋,耳中出血,金疮出血,瘀血肿痛,口舌生疮等。
清王礼《台湾县志》记曰:“水烛,形如蜡烛。以其生于水中,故名水烛。内有絮如棉花,治刀伤甚验。”《本草汇言》云:“蒲*,血分行止之药也,主诸家失血。至于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凡生用则性凉,行血而兼消;炒用则味涩,调血而兼止也。”
临床上,用蒲*治疗瘀血所致的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癥瘕等都有很好作用。因蒲*入血分,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有双向调节作用。但炮制不同,功效有殊。生用性滑,行血消癥;炒用性涩,功专止血。经期用炒蒲*化瘀止血,月经将至则用生蒲*通利经脉。
除此之外,水烛香蒲还是一种野生蔬菜,其假茎白嫩部分和地下匍匐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可以食用,即蒲菜,味道清爽可口,蒲菜在我国的食用历史悠久,《诗经》中早已有关于蒲菜的相关记载,明代诗文家顾达在病榻上念及家乡的时候,提笔写下了:“一箸崔氏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可见香蒲的清香与美味活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这也不是随着时光能够抹去的乡愁。
香蒲的功能有很多,好处也多。除了药用外,还是重要的造纸和人造棉的原料,蒲叶可以用来编织工艺品,蒲绒可以填充枕芯和坐垫,还是我国传统的水景花卉,常被用于美化水面和湿地。
东方香蒲,绿意盎然,圆穗清雅,自古在诗人眼中就是一道风景。若在波光粼粼的水边种上几丛香蒲,定能生出几分诗情,几许画意。“青罗裙带展新蒲”,是白居易眼中的香蒲;“夹道蒲荷长欲齐”,是韩元吉眼中的香蒲;“短短蒲茸齐似剪”,是梅尧臣眼中的香蒲;“蒲芽出水参差碧”,是谢逸眼中的香蒲。
历代文人墨客对水蜡烛多有吟咏,当然,可能大家更熟悉的是“唐宋八大家”的苏辙,其诗有:“偶従大夫后,不往三经秋。盎中插蒲莲,菱芡亦易求。”不只苏辙、白居易、韩元吉、梅尧臣,还有谢眺、李白、韩愈、张祜、王安石等都写过与水蜡烛沾亲带故的诗文。水蜡烛它不仅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被我们视作为一种传统的东方式审美的化身,故名“东方香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