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渐冷情的物质社会中,对人情温暖保留最为浓厚的就是农村了。
在土地间距和整体村落面积的影响下,居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家家之间联系尤为紧密,“远亲不如近邻”在农村中也属于客观现实。
在古代,村落往往由大家族构成,比如李家村、汪家村等。由最早的近亲结婚,到与外来人口结合,这样的形式沿袭下来,最终形成了初期血脉相同的关系。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血缘关系也逐渐淡化。只对姓氏格外亲切的现象,在越古老的村子里,其伦理辈分就越值得考究。
所以,村子间以亲情关系为首、邻里关系为辅。经济情况方面,都是大同小异,一般哪家的生意财路畅通,一村的人都奔向一条路,所以贫富差距往往不大。
曾经农村中,兄友弟恭、邻里和睦,精神面貌很好,劲往一处使。然而,随着生活的发展,人际关系有所变化也实属正常,特别是有些东西借不得,借了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
对于借东西,人们向来遵从有借有还的原则。
虽然大家普遍不富裕,但是心是热情的,奉行能帮则帮的原则,甚至有些小物件借出去,心里也当给出去了,没有再要回来的必要;或者是自己借了某些一次性的东西,下次便再送去其他形式的东西,有来有往反而促进了关系的升温。
但是,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这样衡量。农村有些风俗习惯依然存在封建迷信的思想,或者是有关私人物品的隐秘度问题,有这四样东西是借不得的,借了家败亡。
婴儿床
在我国古代,衡量一个家族是否兴旺,一要看人丁兴旺程度,二要看家族地位,所以人丁、子嗣是我国从古至今尤为在意的要素。婴儿床在古代被称为“坐床”,在农村称之为“摇篮”。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传承着一方人的姓氏,能够证明许多人曾经存在过这个世上,也是一个家庭、一个村子的希望。并且,根据曾经重男轻女的思想,男性是姓氏的传承者,在农村称之为“香火延续”。
婴儿床是孩子曾经用过的、重要的物品,承载了孩子出生以来漫长时光的精气神儿,轻易不会外借。他们认为外借就是把家里的根基借了出去。
特别是老一辈,总有迷信的想法,认为别人如果有不当操作就是给自己的孩子下了套,从此灾厄不断等。
所以,在农村不仅是婴儿床,与相关婴儿用品都不可以外借。
刀具和扫帚
刀具和扫帚是人人都会用到的生活工具,在农村对这两样东西也有讲究。
首先,刀具本身就是凶器,平时摆放的位置就极其考究。一般放置在厨房中,不会在卧室中摆放。即使放在厨房,也会置于柜子里,部分人是挂在墙上,总之,不会随手乱放。
借刀再收回,在农村颇为忌讳。他们认为容易把别的地方沾染的血腥,带进家里,非常不吉利,而且刀伤一般不容易愈合,刺痛的感觉也与别的伤口不同,更让人加深了对刀具的忌讳。
倘若,借刀与被借刀的两户人家,在借刀期间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更容易造成两家的矛盾,互相认为是对方的行为不当。
扫帚作为打扫屋中灰尘的工具,沾染的肯定是脏东西。“扫把星”这个贬义的外号,也客观的诠释了人们对扫帚的印象。
所以,一般扫帚外借是不需要对方再归还的。
轮椅与拐杖
轮椅与拐杖都是身体出问题的人,才会使用的道具,这两样东西可以外借的时候,往往代表拥有者的身体已经康复了。
所以,谁身体出了问题它们就会出现在谁家里。平时,我们不会闲来无事送身体健康的人轮椅和拐杖,因此这两样东西本身就是疾病的暗示。
再者,这两样东西往往是不需要再归还的。如果归还了,容易造成对方的尴尬,并认为归还的行为别有深意。
药罐
药罐作为储存药物的工具,一般是不会向别人借的,更不会借给别人。作为饮食的容器,外借就会担心归还后的卫生问题,内心始终存有一道洁癖的坎儿。
所以,一旦出现有人借,自己又无法拒绝的情况,通常都会说这个罐子自己不用了,直接赠与对方。
民俗心理学认为,以上几种避讳是多年以来村落发展的约定俗成,它并不是由谁规定的,而是具有集体共识的。随后,逐渐演变为集体潜意识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村落之间,习惯也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对于别人避讳的我们应当予以尊重并不去触犯,对于自己的忌讳也要通过沟通获取别人的配合,尊重差异,我们和而不同。
下一章精彩继续,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