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篇长文,把诗与远方说透了
TUhjnbcbe - 2024/4/25 16:42:00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84940.html

春天来了

正是诗和远方交相辉映之时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

“说走就走”

那么

暇时读诗

任思想游走

便是极好的选择

1

晋北的早春,推窗而望,阳光已有些暖意,景色还未明艳起来。想起春天的诗,首先就是李白那句著名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人目送长江水把孟浩然送到广陵,也顺便把扬州这座早就活在古诗词里的城市推向了巅峰。扬州因这首诗而更加名扬天下。

诗意里的中国,多么令人陶醉。因一首诗而名声大噪的地方还有很多。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被谱成传唱不衰的千古名曲《阳关三叠》,也把位于甘肃敦煌的阳关,永远留在了人们记忆里。

李白七上敬亭山,写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名句,把安徽宣城的敬亭山硬生生写出了哲学意味,写成了江南诗山。

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和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把一个诗情画意的大唐帝都长安撩拨得摇曳生姿、风华绝代。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赞叹,让我们深感荔枝何其有幸,惠州亦何其有幸!

陈子昂一首《登幽州台歌》,短短四句,把北京作为五朝古都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势抒写得遗世独立。

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吸引了多少游客乐此不疲一探庐山真面目

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让桂林数百余年来稳拔山水品评头筹

滕王阁之于王勃

黄鹤楼之于崔颢

岳阳楼之于范仲淹

无不受益于诗词的点拨

……

每当春天来临,最不能触碰的是西湖。许多人说,一想到西湖,便止不住思念,思念谁呢?也许各不相同吧。只因西湖边自古以来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爱恨情仇,总会牵动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苏轼触景生情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来在苏先生心中,早已懂得了浓淡之辨证法,哪怕是错爱千年,总有挥之不去的情愫萦绕。

记得在福建工作时,唯一一次去武夷山就被朱熹的诗吸引了。朱先生与武夷山缘分不浅,常年在青山绿水间徜徉,诗兴大发是早晚的事。果然,朱熹写了一首长诗献给武夷山,至今仍被传唱。《九曲棹歌》开头便是“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这首字长诗饱含浓情,写尽了武夷山之秀、奇、灵。可以说,武夷山因朱熹这位常客而文脉悠远,朱熹也因武夷山之灵秀而才思奔涌,一座山与一个人,成就了永久的诗意佳话。

诗人眼里见景

心中生情

若一不小心被他们写上一笔

那便仿佛成为社会肌体的

文化基因

久久流传于后世

我在苏州时专门去拜访寒山寺。只因了张继那首《枫桥夜泊》,红遍大江南北、也红遍时间长河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如今已是“寒山寺外姑苏城”。尽管城市在变大,但诗意仍然弥漫在这座城市的空气里。

老家安徽,也时常被诗意浸染着。别的不说,就那一汪“桃花潭水深千尺”,让多少游客不辞辛苦慕名而往。诗人已经远去,汪伦亦成记忆,但作为曾经的见证,桃花潭的水,至今还在人们心灵的深处荡漾着旷世友情、笑醉狂歌!

有人说,诗人总在江南乱了方寸,因为江南四季都是诗境。此话只对了一半。风沙漫漫的北方边塞,不只有荒野的苍凉,还有那奔涌的热血。“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君不见,那些意境苍莽雄阔的边塞诗,抒发了多少人心底的悲情离绪,又鼓荡起多少人胸中的英雄豪情?就拿黄河来说,众多诗篇因它而兴,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叹,就是大河催生的一份悲凉。

当然,诗词是时代的产物,“阳关”之外照样有“故人”的今天,这份悲凉早已消散在浩浩春风里。就像忻州雁门关外,金戈铁马早已成为历史的回响,如今更多地发生着春天的故事。

我想无论古今,触景生情,妙笔生花,恐怕是很多诗人的共同经历,人与人同样会因诗而留下佳话。在福建工作时,一好友为现代诗人,某日相邀去福州近郊鼓岭游玩,登山时下起了毛毛细雨,在得知山中经常飘雨时,我脱口而出“山飘无常雨”,朋友立马对曰:“水映有晴天”。这两句即兴吟出的诗,记载了我俩的友谊。已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想来,仍历历在目。关于这段回忆,我来忻州工作以后,还时常提及,友人也十分感慨。

2

打开记忆的收藏夹,这些诗句中的地名不断浮现。我在想,诗中的远方是何等幸运,又是何等令人神往。因诗而出名,这些地方熠熠生辉起来。

我以为,这可能跟中国古代诗、歌不分家有关。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在当时都是可以和乐歌唱或者吟诵的。诗就是歌,歌就是诗。诗与歌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浸染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央视前几年推出的一档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给观众制造了巨大惊喜,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诗歌唱出来。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也把一个又一个地名深深地刻进人们的脑海里,令人难以忘怀。

诗人天性与山水交往甚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水有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文人笃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往往喜欢游历天下增长见识。古代因地理交通所限,山水是必经之路,诗人不在山水之间,就在通往山水的道路上。

每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其实都有她与众不同的灵性,都有她不可复制的故事,因而诗人在游历过程中遇到怦然心动之处,就会印象深刻,迸发灵感,吟诗作赋,直抒胸臆,在当地留下动人篇章。古人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可以说,诗篇因诗人以显,地名借诗篇得传,人与自然的互相感染、互相辉映,最终成就了彼此的不朽。

古代诗词还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时空意识。人自出生起就存在于时空搭建的舞台,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散离合,中国诗歌里反复吟咏的,也多是对时间流逝和空间远隔的感怀,送别、惜别、别愁、叮咛、希望、祝福、怀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份量极重的主题。

无论是《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等诗体流变,还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具体篇什,都必然有一个时间在那儿停驻,必然有一个地名在那儿作陪。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那一刻,诗人更像一个空间雕刻师,运用诗歌的力量,把看似普通的一亭、一楼、一山、一水、一石、一寺用情用心浇灌,赋予了诗意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丰富,就产生出鲜明的象征意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息,成为地域特色的重要标识。

当一个诗人的人生际遇与某个地方紧密相连,他会听到这片土地传递给他的心灵秘语,那是一个诗人与一方水土的内在相遇了。当他以独特的发现歌之以诗,便为这个地方铸就了文化之魂。

可以说,没有脱离开特定地理的诗人与诗歌,而很多地方的文化积淀也总会打上诗歌的烙印。千百年来,诗人、诗歌与地理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亲密许多。

当我来到忻州,越往忻州的深处探望,越感觉到了这种亲密是令人动容而又历久弥香的。

3

一个地方一直被诗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篇长文,把诗与远方说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