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有这么一句:“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但在传说中还有一个好玩的故事,说是至圣孔子曾拜一七岁孩童为师。
孔子古人总会对一些有功绩的人进行文人美化,这位小先生也没能逃过。
传说春秋时期,在山东日照附近,当时还叫莒(ju,三声)国,在三条道路交汇处,有个村庄,叫袁家庄。庄子后面有户人家,姓项,这家夫妻俩,生了个怪娃娃。
这家夫妻二人均是待人亲和,勤劳善良的人。这位夫人姓魏,某天上山挖草药,不想突然临盆。大概是惊慌之下,小孩子脐带用柴刀都砍不断,四周帮忙的邻居大姐正一筹莫展,灵光一现,想起山上一种锋利的茅草,于是就用这种茅草割断了脐带。
怪娃娃一生下来,小孩他爹爹就说,这小娃娃长得好像口袋啊,就给他起名叫橐(tuo,二声),一看日子,四月初八(当时还没传过来,但现在知道了,浴佛节,释迦牟尼佛也是在这天诞生的),好日子。
这小娃娃长到七岁,某天在家门口跟小伙伴玩攻城的游戏,前面来了一辆车,车上下来一位长得很丑很高的老爷爷。
项橐故事这就开始了。
一难:其他小伙伴见到有车子过来了,都避让开了,也没管他们刚刚画的城池,堆的城墙,小项橐没动,孔子一个学生奇怪就问:“你咋不躲开?”
项橐答:“我的城池在这,城墙也在这。”
孔子老人家估计也是见这个小朋友好玩,接着问:“你的城墙这么低,我的车马便是过去又如何?”
项橐答:“不对,城墙就是城墙,既然是城墙,你的车马不能过去。”
孔子顺着问:“那应该怎么办?”
小项橐一本正经的回答:“应该从旁边绕过去”
孔子一看,小娃娃说的有理,于是带着自己学生驾着车马从旁边绕过去了。
停二难:这一行人走着走着,见到旁边农田有位农夫在锄地,孔子也是一时兴起,停下来问道:“看您这么熟练,一定是耕田好手。那您一定知道这一天锄头要抬起多少下了?”有点坏心思,这谁数啊?孔子学生也在旁边忍笑不答。
这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小娃娃,接着话茬说:“我爸爸年年种地,当然知道这一天锄头要抬起多少下了。您天天乘坐马车,那也一定知道一天马蹄要抬多少下了?”
孔子一看,还不刚才拦着不让他过城池的那个小娃娃嘛,原来这就是他爹爹呀,也不对小孩子的话生气,就是觉得小朋友实在聪明。
三难:于是就对这个小娃娃说,我现在出一个问题,你也出一个,要是你能回答上来,我就拜你为师,要是回答不上来,你就拜我为师如何?
小项橐歪着脑袋问:“您是老人家,不是在开玩笑吧?”
童叟无欺孔子笑笑说:“保证童叟无欺”
项橐点头答应,孔子出题:“你能算出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吗?”
项橐答:“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这回答也是没毛病,孔子震惊,又听到小项橐接着问:“那人有多少眉毛呢?”
孔子答不上来,打算认输拜项橐为师,这小娃娃呲溜一下跳入池塘里,还说,拜师就要沐浴的,你也一起下来吧。
孔子一个年长之人,这怎么能行?就说:“我不会游泳,要是下去就沉塘了。”
小项橐不认同,说:“鸭子也没学过游泳呀,怎么就沉不下去?”
孔子也没想到这随口一说,就被绕进去了,接着回答:“鸭子有毛,能漂浮在水上的。”
鸭子对面回答:“葫芦没毛怎么浮在水上的?”
孔子说:“葫芦是空的。”
对面再接着答:“铜钟也是空的呀,怎么就沉下去了?”
这一来二去的,孔子的老脸都觉得没地搁了,从刚开始的时候就错了。于是让这小娃娃上来,设案行礼,正式拜师。之后就打道回了曲阜,再也没有东游过。童叟无欺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不过后来成为商家信誉代名词也是没想到。
小项橐这么一个娃娃都能成为孔子师父,后世文人自然夸赞,理论上讲,总不能黑一个小娃娃吧?于是就将这个小娃娃封为圣公,顾名思义,圣人之师。
有人说这小娃娃便是后来项羽祖先。
但需要注意的是,项橐十岁便早夭了,子嗣是不太可能有了。说不定还有兄弟没见史册记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