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徐霞客人生中最后一次旅行之地腾冲清水的妙
TUhjnbcbe - 2024/6/23 16:39:00

在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腾冲城南,温情的山脉养育了一个名叫“清水”的乡镇,这里山上的植被大都是阔叶林,一年四季绿意葱葱,温郁养眼。“清水”就是有水且水源极好之意,乡内有两处出水洞,当地人把对海神龙王的敬仰之情寄托其中,称它作龙塘,一处在三家村的中寨,出水较涌,水流清洌甘甜,可以直接用手捧了吃,凉到你的心底。出水口处,几棵上百年的大榕树好像为这清泉遮挡尘埃,树冠形成的阴蔽,又想在这三百度的大转弯处留下你的脚步,听听水流,嗅嗅润风,沁人心脾;另一处龙潭水则在大寨村子北面的田坝里,如今出水不是很大,出水口周围则长着一排排杨柳树,一是乎那涓涓细流与依依垂柳显得更可人。几百年来,清水的巍巍青山、汩汩绿水就一直默默地呵护润泽着一方人,演绎着一方故事。

刘正凡摄

梦幻朱星街

清水乡街子,也就是在腾冲历史中有颇有名号的朱星街。“朱星街”是否会让人遐想,是诸多星宇中最璀璨的一颗,照亮城南。朱星街处在清水乡各村落的咽喉要道上,很早就有村民在这里开设茶铺酒馆,过往的客人还可以在这里留宿,到光绪末年正式成立集市,每隔五日赶集。街面上有丝棉、土杂、药铺、汤铺、茶铺、酒馆、客房、瓷碗等铺面。米、盐、菜、果、香油、土杂,成为了集市上交易量较大的商品。

蔡明月摄

过去,到朱星街赶集,完全靠脚走,因为离城不远,颇受老城里人的喜欢,买点农村土特产,价廉货真,直到今天如果在农贸市场,你说你是和顺或清水人,你的东西都更受欢迎。赶集这一天,凌晨五点就有附近各村和老城的人整装待行,他们或挑上挑箩,或雇上一匹驮马,采购一些乡间物品,到城里来销售。城乡之间的商品,就在这些赶集人的肩挑马驮中,完成了交换。

蔡明月摄

但这似乎又不仅仅是购货转卖,而是要会会这里因生意交往而结识的老朋友。记着老朋友上次卖给自己的土鸡蛋,回家煎吃时那种香,颜色那种黄;记着老朋友上次不因初识就赊货给自己,完全没有一丝顾虑;更记着几次买卖后那无话不说,唠唠家常,帮拿个主意的知心人。相互的那份真诚热闹了集市,熙熙攘攘,互不相识只是外表,心里却是满满的信任和怡悦,多年之后,即使当初的朋友不来赶集了,这里的人都会主动问他的伙伴上次和自己买东西的大嫂为什么今天没来,那份惦记和牵挂是永恒的。它让我们今天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买卖交易,什么才是赶集了,它也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现代人的心。

蔡明月摄

紧挨着朱星街的柴家沟,出过清水大名鼎鼎的柴百万。他家有田亩无数,建过宏大的柴家庄园。柴百万虽有家财万贯,但他乐善好施,有着侠义心肠,修路、倡义学,只要是善事,他都舍得捐钱。做为地道的腾冲人,我走访过很多老宅建筑,探寻过很多大户人家的历史。多年了,我终究在我的思维中形不成“地主”这一阶级概念。可以这样说,在腾冲我找不到地主家的庄园,也没听到过建造老宅主人的暴戾之事。无论走进哪个村寨,我在每一所大宅子面前,所感叹的是某个时期社会改造的狂热无知,所敬佩的是这些大户人家的主人奠基业、走夷方的勇气。我常在老宅后人们窘迫的生活面前,低头唏嘘。柴百万家的房屋早已消失殆尽,房基荒没,变成了农田。也有人说柴百万是个吝啬鬼,还欺压百姓。但我相信,不管这个故事的来源真实与否,说法如何,终究只是清水众多村落里的一抹历史烟云。

李星云摄

清末民初,腾冲的南方丝绸商路上,腾冲的马帮“昂头独自拱神京”,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十四路马帮,清水马帮就占据一路。民国初年,由县商会牵头,与十四路马帮的马锅头协商,组成“腾冲县骡马运输同业公会”。清水乡的大马锅头李朝俊出任“马柜主席”。这马柜主席不但是自家养有几百匹骡马的大锅头,还要在各路马帮中有威信,急公好义,在商界中享有信誉。

刘正凡摄

当时从八莫往来的商业贸易中有这么一条道路,是专门从荷花热水塘,走朗蒲,过清水朱星街,然后到达绮罗。这些从缅甸、印度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马帮,驮着玉石,驮着棉花,披星戴月,“霜蹄踏月行千里”,在回家的商旅古道上留下深深的马蹄印。清水赶马的男人到家后,妻子用“筲箕漉饭甑子蒸,头上蒸着糯米饭,中间蒸着腊肉心”款待常年外出打拼的男人,享受着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她的男人则陪着她到腾冲城内逛逛街。与共和国领袖们有过密切交往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过腾冲时,给我们留下了这一段美好的记忆:“突然之间,当落日西沉到蔚蓝色的山峰下面,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骑马走过城门。她裹着的小脚穿着一双很合脚的红色的绣花鞋,她穿着蓝色软缎的裤子,红绸子的夹背心。她像男子一样骑马,她那黑白杂花的小马驹背上披着鲜红的龙毯,她走近我风尘仆仆的坐骑时,抬头看了我一眼,微微一笑,然后又将头俯至鞍前鞠了一躬。我高举帽子,挥舞致意,她以年轻女皇的风姿骑马而过。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腾越。”恍惚之中,我觉得她肯定就是清水马锅头的女人。

刘正凡摄

在家短暂的休息后,清水赶马的男人继续朝永昌方向前进。妻子把他们送到腾冲古城南门外,一声声哀婉的赶马调陪伴着这些男人,走向异域他乡:

“送郎送到南门外,三尺白布盖青天,

清水里面摆三摆,上色容易褪色难。

送郎送到大桥头,手扶拦杆望水流,

清水跟着浑水走,只怕清水不回头。”

刘正凡摄

一语双关的声调里面,深藏着守家女人的多少情缘,从清水走到南门外,纵然是在温暖的天空下,一片无垠的绿色和着这几句赶马调,依然刺痛了我的眼睛,使我真想摆脱这离别的愁绪。到民国时,我们只能说朱星街是在三区清水乡。民国二十八年(年),腾冲县新编各区乡镇。清水乡编属第三区,当时人口三千多人。现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改不了口,会自然地说起自己是三区人。

刘正凡摄

史料记述中,清水朱星街最大的一项产业是瓷器。清水当时生产各种粗细瓷器。民国十九年(年)朱星街成立了源兴瓷业公司。源兴瓷业公司以戴启仁为经理,募集股份五百股,总额一万元。公司生产精细瓷器,品质良好,运销边地及附近各县。

申邵怀摄

李恒宇摄

解宏伟摄

民国二十六年(年),源兴瓷业公司仿制景德镇绿皮釉瓷获得成功,大量生产绿皮釉碗,质地上乘,釉面漂亮,运到缅甸八莫(又名新街)销售,极受消费者欢迎,被称为“新街瓷”。朱星街瓷器虽然在腾冲沦陷期间曾经停业,但在光复后,继续生产。产品有绿皮碗、红皮碗、酒杯、醋碟、茶壶、茶盅、大小花瓶、花盆等。不过,源兴瓷业公司还是以生产碗为主。这也难怪很多的老腾冲人对朱星街念念不忘,因为小时候他们手里捧着的吃饭碗,就是来自清水乡的朱星街。

徐霞客与清水

年,徐霞客来到腾冲的那天,他的心情是愉快的。连绵起伏的山脉,曲折回环的溪流,山坡上血红灿烂的杜鹃花,交相辉映的良田村落,都吸引着他的目光。腾冲城南门街的繁荣集市,使他激动不已。在这座迤西所无的城市里,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旅行,他将目光投向腾冲更多的地方。

高登泽摄

李黎摄

张黎摄

孙亮摄

农历五月初六日,他的目光落在了清水乡一带。明朝前期,围绕着腾冲发生的政局风云,促使统治者在腾冲设置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关隘塘哨,离清水大寨村不远的羊关哨,是徐霞客此行的一个目的地,他也很想借羊关哨之行,实现藏在他心中的边关之旅的梦想。在明王朝经营腾冲边夷地区时,曾几度调整作战方略,每次战火销烟后,基本上还是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实行优待地方土司,选用当地土司进行管辖的政策。羊关哨临靠着南甸土司,曾在这里设哨兵驻守。一是维护周边地区的治安,二是传达贯彻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三是保护官商行旅的安全。它位于腾冲到缅甸八莫这条商业贸易道路的支线上,从这儿出去,与从镇夷关过甘蔗寨、杏塘、汪李、朗蒲一带的古道相交汇。

刘正凡摄

这一天,徐霞客走的是绮罗水映寺和洞坪天应寺之间的山路。天色灰暗,端午节过后的腾冲,空气里饱含着水气,山林间散发着腐叶与泥土混合在一起的腥味。每走几里路,都是浓雾扑面而来,就如他所说:“俱行氤氲中,茫若蹈海”。雨色逼近的时候,就是清水境了,因为天色,他的目力受到局限,那起伏的山峡丘陵在雾影中尽情地延荡,使他始终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刘正凡摄

他一边走一边找路,清水内纵横交错的岔路使他不时迷路。正如他所记述:“抵塍而路绝,塍狭如线,以杖拄畦中,东行抵溪,而溪两岸蒙翳不可渡。”曲折的田埂上只有他和顾仆的身影,田里已种下稻子,两人是雾漫不辨,踉跄而行。正当一股股失意漫上徐霞客的心头时,在峭崖和坑坑洼洼的田野间出现了田房。

刘正凡摄

田房是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一种农耕文明的标识。这里的田房建造与广东西部一带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徐霞客还是感叹地说:“屈指自南丹去此,至今已阅十五月,乃复遇之西陲,其中数千里所不见也。”在那个时代,田房寄托着路过行人和耕田人的希望,它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真正落脚点,依托田房,人们在慢慢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使农田更加丰腴肥沃。田房“架竹为巢,下畜牛豕,而上托爂卧”,用腾冲境内常见的大竹来建造,竹楼下层关牛和猪,上层烧火做饭,供人睡觉。这位明代的大旅行家,在清水的田房里“携米煮粥,啜之而卧”。

刘正凡摄

第二天(五月初七日),仍是雨雾淋漓,他继续往清水的西南边走去,被大寨村里的大寨山和喇叭河挡住了。徐霞客说:“西望盘壑下开,水田漠漠,有溪流贯其中,壑西复有崇山外峙,其南又起一崇山,横接而南,交接之中,似有水中贯而去。”后来,他“遂凌大脊”,费尽千辛万苦,越过山脊,才到了羊关哨。

张黎摄

大寨山,清水乡境内最大、最雄峻的一座山。山形千姿百态,山里植被丰富,山肚子里藏有沙金矿,现在采取保护措施已不开采。喇叭河的源头就在大寨山,河流沿着山谷蜿蜒而行,喇巴河的水灌溉着所流经的区域——喇叭河田坝。

张俊慧摄

徐霞客离开羊关哨,去硫磺塘观热海。沿途照样是峡路相逢,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溪流,或从石崖中破壁而去,或循着山谷缓缓绕行。山峰、峡谷、水流、耕田将徐霞客重重包围,考验着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风雨从其中呼啸而来,转眼又呼啸而去,在清水乡硫磺塘和热海,能留下的往往是他镂刻山河的文字:“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跃出云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

张黎摄

如今,来游硫磺塘和热海,犹识徐霞客当年到此的感觉,他写下的游记让人感佩动容。在清水我俯身捏起地上的一块泥土,在洒落的瞬间,我似乎又触摸到了他的足迹,我不想转身离去,因为清水现在的空气中饱胀着激情。

张黎摄

清水农耕

清水农耕从明清至民国以来,是一个历史渐进融合的过程。虽然现在这里是肥田沃土,但当洪武皇帝朱元璋的部队相率踏上这片土地时,这里仍是地广人稀,多数为未开发的荒蛮之地。军队和移民从遥远的中原而来,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经验,对清水的丘陵地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中原文化习俗和这里的土著习俗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正是靠在日复一日的劳动耕作中,相互接受沟通,融为一体。徐霞客在清水一带问路时,还碰到这样的情况:“时雾黑莫辨方隅,而村人不通汉语,不能分晰微奥。”明代时的清水耕田,正是开垦拓荒时期,不过它奠定了清水以后各村寨壮大繁荣之基础。

刘正凡摄

这个时期,农田大量增加。乡内有大面积的水田,用徐霞客的话来说,是“水田漠漠”,水稻种植已成规模。徐霞客在清水的足迹,基本上都是沿着田间的土埂子行走,在他的日记中用“田塍”来记述。至今留下了带有这一特定时期的地名,如,瞿家营、苏家营、冯家营、虞家营。

刘正凡摄

在清初追逃明朝流亡政府时,腾冲又迎来了一个移民小高潮,流散的明朝遗民,大量散落在腾冲各地,他们隐姓埋名,在从事农耕中,保持了耕读家传的文化传统,这一影响的最大成果就是:腾冲几乎所有姓氏的后裔,都说先祖是从明朝时候来的。来到清水的这批人,又引无数峡谷间的溪流四通于田间,使荒土变成良田,在当地人当中,他们被认为是比较聪明的人,因为他们不但会种田,大多还识字、会写字。

到了清代中后期,腾冲一度成为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商口岸,外来人口大增,一批批到腾冲做生意的人,刺激了对粮食的需求增长。当时清水一带的农民,因地制宜,根据地势高低,也开始种旱稻,这使清水成为了当时稻谷单产较高的地区之一,也成为了腾冲城粮食供应区之一。于是,清水乡日益繁荣,前来朱星街赶集经商的人连络而来。

腾冲在明代成化年间开始设置学校,进行教育培训。开办教育的经费,就来自于种田卖稻谷,或者出租稻田收取租金。很多无力读书的贫苦子弟,因有从耕田中所产生的资金资助,而得以上学。清水的农耕,在当时也成为清水乡举办义学的重要经费来源。清代嘉庆二十五年(年),清水乡的教育经费是银子八两,从田税里扣取。光绪五年(年),清水设置学租田,专门划拨三家村和苏家营的农田收取租金,举办教育。

咸同战乱时,居民流离失所,荒废的田亩比较多,导致屯粮无法收取。清水乡的田亩,历史上一度与南甸的屯田分分合合,交叉错落在一起。民国元年(年),在李根源的督办下,腾冲开始清查屯户混乱问题。经过三年的时间,清水、荷花两乡镇的农田,逐步清查清楚,农业耕作步入正轨化。

为预防歉收和饥荒,全县还实行仓储制度,政府出钱买谷子来充实粮食储备。到年,清水的公仓积谷数领先于其他乡镇,这一方面说明清水乡的农业耕种技术先进,水稻产量高;另一方面代表清水是民国时期腾冲的一个农业生产先进乡。当时,清水乡有碾房十二间,水磨十二架,在所有乡镇中,屈指可数。水碾磨房由所在村寨集体经营,聘请专人管理碾磨房加工业。碾磨房里常年有人从事碾谷、磨面、筛面、扛粮、扬簸等工作,是村寨里一个重要而又热闹的场所,更是清水人勤劳的象征。这里充沛的水资源,使碾磨房经年累月地转动着,转出了清水富足的生活。

清水乡山地和丘陵的地貌,使得田埂就像农田的筋脉,将高低不平的丘壑切割后又连通在一起,农田显得错落有致。每到耕种季节,层层梯田里荡漾着水光,如同镶嵌着一面面镜子。丘陵地貌是比较理想的农田生产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农作物成熟的时候,丘陵地带又是一幅幅极美的画卷。各村里的人设学校,创建文庙,清水变成了一片可居之地,拥有了自己的风景“一泓热海”,仿佛成了腾冲南门外的后花园。

大寨的气息、

大寨村是清水乡最南端的一个寨子,离腾冲到缅甸八莫商旅古道不远,距离腾冲历史上所设的曩宋关也不远。因此,村民们一直有外出打拼做生意的传统。有着这样的基础,大寨村的房屋大都建造得气势恢弘,体现出一种在农村中算得上是比较富裕的建筑风格。

在清水大寨村的小巷里穿行,我感觉到一股股厚厚的历史味道。大寨村的巷口,我发现还遗落着具有防御和拴马功效的石桩栅栏。让人不难感觉到这里的祖辈居民生活的小心翼翼,但又隐忍不屈。他们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理念,已完全融进了被明王朝所带来的,所谓的“汉文化”圈。可是在地域上,他们又跟土司蛮夷之地紧密相联。大寨村朝南面对的就是南甸土司之地,包括隶属于腾冲府的曩宋关,虽然明王朝政府的军事势力到达了,但是相配套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没有随军而来,因此,在腾冲的这些“边界”村落,就滋生了自己的一种独特人文气息。这种气息,在与大寨不远的荷花镇朗蒲、汪李、杏塘等村落中,同样存在。

大寨村的房屋大部分是坐南朝北,大门开向东方。无论是横巷,还是竖巷,巷道两边是毛石,中间铺上规矩整齐的石板。家家户户的建筑都是做工规整的清水石墙,用夯实牢固的土箕墙围起来。楼房装饰精细,因为材质是松木板,年代的原因,现在都变成暗褐色的了。有的地方被太阳晒或被烟火熏,板面上结成麻纹状。走在巷道里,抬头可看到飞出的房屋檐角上,有的挂着土蜂包,有的挂着燕子巢穴,更多的是挂着蜘蛛网,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岁月灰尘。

在大寨有这么一户人家,引人瞩目。他们家的老宅外,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青石板小巷。沿着小巷,三幢房屋依势而建,在寨子里不同一般。从外墙大门到里面的雕刻,每一处都做工精细。精雕细刻中显示出这宅子主人,当年建盖房屋时的意气风发和富足。

遗憾的是,我所遇到的这宅子的后人们,年幼时并不能住在这大宅子里。他们有印象的是,这些宅子在大跃进时期做过伙食堂,后来改设成医疗室,厢房还成了生产大队用来关牛的牛棚。到政策拨乱反正后,老宅才又还到他们手中。问起他们祖辈的事,说得最多的话还是,某某公现在住在北京,某某公在贵州,而某某公全家迁到缅甸去了。因此,我得到的故事并不完整。

最可靠的记载,我从老宅的后人所保留的家谱中,得到了一些信息。他们的始祖公姓李,名受生。原籍河南陈州府(今河南淮阳县)大村人。自幼饱读诗书,爱好绘画,在明朝隆庆四年(年),出游讲学、绘画。经过长途跋涉,到了腾越清水大寨村,见这里古林苍苍,花木繁荣,五谷丰登,心中流连不舍,便在大寨村居住了下来。李受生带领家人,披荆斩棘,开垦基业,筑巢安居。如今他的后人,已经散居美国、泰国、缅甸,北京、台湾、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这几幢老宅是李受生的第几代后裔所建盖,难于考证。老宅里的后人告诉我,好像祖上主要从事的职业也是赶马帮,到缅甸做生意,赚得一些钱财,建盖起了这几幢老宅,保留至今。

李姓的始祖,落业到大寨村定居,这是腾冲众多姓氏当中,从明王朝移民来,留给我的第一个美好印象。这样一个书生,从远在千里的河南游历讲学到此,被这里的好山好水所吸引,决定不走了,就此止步,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后代,这是在多年前,发生在清水大寨村里一个多么浪漫的故事。这不像我的始祖,是在洪武十五年(年),从南京随军队征战云南,因在部队立了功,到楚雄时,被授予“楚雄卫右千户所”,接着率领他的小部队跟随大军,经大理、永昌,一路杀将到腾冲,最后定居下来。听着倒是威风凛凛,可我心中终究浪漫不起来。

大寨村里有着李受生这样的书生始祖,也难怪,多年来一直流传着出过三甲状元的故事。寨子里也出过好几位贡爷,而且现在村里华侨也不少。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霞客人生中最后一次旅行之地腾冲清水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