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条件与技术发展中医药——访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
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学?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
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和表现。
何清湖: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一盘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迅速组合、优化了一支中医、西医防治大军。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临床“急用、实用、效用”为导向,紧急启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专项,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试点开展“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疗效观察。截至2月5日0时,4个试点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例,3天1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的症状平稳且无加重。鉴于确切的临床疗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月6日正式发布了《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截至2月19日0时,已在湖北以外10省救治确诊患者例,有效率达94.12%,在湖北省,每天发放“清肺排毒汤”达多份。根据分析及90%有效率临床疗效的数据支撑,证实“清肺排毒汤”具有普适性与显效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什么在对病毒知之甚少、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能发挥重要作用?请结合中医治疗原理谈谈您的见解。
何清湖:随着科技发展,西医对机体的认识已由器官、组织、细胞进入亚细胞、分子、量子水平,把机体分解成越来越细小的单元,了解它们的功能及运动过程,并从这些方面对机体及疾病的本质作出解释。这即是西医传统的方法论——还原论方法。由于近代西医学发展历史较短,加上自然科学目前的未知仍然很多,人体中很多现象仍是秘密,难以用科学知识完全阐明,留下了越来越多的难题。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以新冠肺炎病毒为例,中医学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之气,病机特点是“湿、热、毒、瘀”,病位在肺。基本明确了此疫的大敌所在。据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时推出了“清肺排毒汤”:麻黄9g,炙甘草6g,苦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款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此方共计21味中药组成,涉及4个经方,即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
毒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而致发热、咳嗽,故君以麻杏石甘汤。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之力。遵经方之量,石膏应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然据病人发热情况,灵活调整石膏用量: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因为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
湿邪入里,加之肺失宣降,水经不布,水湿内盛,以致出现脘痞、纳差、呕恶、便溏等胃肠道症状及常见舌苔厚腻。寒湿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内外而发热,故臣以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小柴胡汤和解清热。方中重用泽泻,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用茯苓、猪苓之淡渗以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用白术和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用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散其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因此,《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强调:“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方中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甘草,是取其柴胡苦平,轻清升散,疏邪透表,黄芩苦寒,善清少阳相火,黄芩配合柴胡,一散一清,热邪得解。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加用枳实、陈皮以理气健脾祛湿,加用藿香以芳香化浊。
寒湿入肺,痰饮郁结,而气逆喘咳,佐以射干麻黄汤下气平喘。射干苦寒,清热解毒,消痰利咽。麻黄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宣发肺气而平喘咳,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祛邪,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款冬花辛微苦温,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方中去五味子、大枣,因此疫病均多以干咳为主,而紫菀、五味子有收敛之弊、大枣能够助湿生热,故均去除。
进而言之,方中加入山药、枳实、陈皮、藿香,俱为围绕中州脾胃所设,山药虽能益气,但非大补之药,既无助邪之虞,又合顾护胃气之旨,同时防范祛邪药辛散苦寒伤正;枳实宽中下气,暗合吴又可达原饮之溃邪下达之意;陈皮、藿香共奏理气、醒脾、化痰之效。
综上可见,全方是4个经方组合而成的全新复方,辛温又辛凉,甘淡又芳香,多法齐下,共同针对寒、热、湿、毒、虚诸邪,共奏宣肺止咳、清热化湿、解毒祛邪之功效。全方重点在疏不在堵,凸显给邪气以出路,而不是旨在围堵、对抗、棒杀毒邪,使得毒热之邪从肺卫宣泄而去,湿毒之邪从小便化解而去。
注重与其他学科和平台的交叉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学,请谈谈您的建议。
何清湖:自古至今,中医药学在整体观念的主导下,其发展衍化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过程。中医历代先贤在构筑知识理论时十分注重汲取人文哲学及科技成果,最终铸就了中医药学整体医学、系统医学的特色。现今,我们在整合中医药学内部学科的基础上,更应注重与其他学科和平台的交叉融合,加强对现代科研成果的吸收,以实现中医药学科+X。
其一,与人文社科领域相结合。中医药学本身凝聚了中国古代深邃的哲学智慧,其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至今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应当有意识地吸纳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学科人才,展开系统的中医药学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为解决时下突出的社会问题、哲学问题、文化思想问题等提供丰富的思路与方法。
其二,与自然科学领域相结合。与现代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分子遗传学等研究的方式方法结合,能够促进中医药学在药物方剂、生理、病理等领域广泛地产生科研成果。但也要避免在研究中医药过程中唯自然科学化。
其三,结合实际需求、学科需要衍生中医药学。例如,结合亚健康学及中医“治未病”思想形成中医亚健康学,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地方中医药文化研究,发挥中医药学养生特色服务保健及养老领域。
其四,与先进传播推广模式相结合。如结合“互联网+”推广模式实现中医药知识的广泛普及和更大范围的便民服务;将互联网及传播媒介引入教学,在获取医患认可的前提下实现实时直播名老中医临证,以解决现代中医传承过程中面临的“跟师难”等问题。
总之,以“中医+X”思维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条件和技术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便利。在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挖掘中医药在微观知识结构上的特点,综合运用当代生物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提供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方法,抓住证候、方剂、经络三大核心科学问题,揭示其科学内涵,注重理论创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年11月27日第期作者:本报记者明海英
精彩推荐: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型主流融媒体平台与曲艺传播之道
创作为人民为时代服务的文艺作品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