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过《牛虻》痛哭流涕,首先悲痛的是主角牛虻的悲惨命运。
母亲刚刚离世的青年亚瑟,寄住在同父异母的哥嫂家,虽然富有但受到凉薄的对待。但他并不觉得难过,因为有从小的精神之父蒙泰尼里神父在身边守护。
懵懂之年加入了党派,从此决心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即使身陷囹圄,他依旧坚定不移,表现英勇。
然而命运之手在同一天扼住他的喉咙两次,每一次都是致命的打击。
第一次是出狱后,遭到了革命同志同时是心爱的女孩误解,接受了掌掴的屈辱和离弃。
第二次是偶然得知相爱相依的神父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原来母亲欺骗了他,神父欺骗了他。
而把他送进监狱的人,竟然是新来的神父,他把亚瑟的忏悔偷偷卖给当局。
两个神父做出超越自己身份的事情,亚瑟原有的世界彻底崩塌,如果重建,必须死亡。
他造了死亡的假象,十三年后重归故里,把自己弄得满目疮痍,无人辨识,亚瑟成了牛虻,读者与亚瑟一起激动人心的好奇:我不在了,你们过得怎么样?
对命运发出掷地有声的质问
亚瑟选择重生,因为他即使遭受了一万点暴击,依旧有质疑,想活着。
跟着船流浪到南美,他经历了什么?
十三年后,我们从侧面了解到:“据说他是由杜普雷的探险队出于慈善而收留下来的,那是在南美赤道的荒野一带。当时他一身褴褛,粗俗不堪。”
青年有为的亚瑟遭遇了信任危机,挚爱的母亲、精神依靠的神父都向他隐藏了惊天的秘密,而他自己是这个秘密的产出者,这件事在19世纪天主教为主的意大利是屈辱和玷污。
显然,自从亚瑟从富裕的家里“收住了狂笑,抓起桌上的那把铁锤,向耶稣蒙难十字架猛扑过去。”就已经决定涅槃重生。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牛虻是天选革命者,他是有经验的起义人。十三年后他是从革命同志的口中侧面出场的:
“他谈吐诙谐、妙语连珠,好像他是永远喷不完的烈火。他脸上有一道可怕的刀伤”
他把自己外表上塑造出完全不同于亚瑟的形象。
“正是他以及他那一套诙谐的妙语使那些沮丧的年轻人从失望中完全振作起来。”
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
然而,在他的内心始终都面临着一个质疑,要与神父对峙,要与身世对峙,要对宗教质疑。
终于有一天,当他血脉喷张的站在神父对面,借以向众人演讲,大喊这些年压抑的痛苦与质疑:
“如果一个人杀死了他唯一的儿子,是个爱他、信任他、和他血肉相连的儿子,如果他以谎言和期票把他的儿子引向了死亡的陷阱,这样的人无论在人间还是在天国,他还有什么希望吗?”
这是道德伦理上的质问。
牛虻最终被捕,戴着镣铐与神父在牢房做了最后的一次长谈并表明了是亚瑟的身份。他再一次对伪善的宗教发出质问:
“你宁可要向魔鬼一般的上帝邀宠,也不肯救我于地狱之中”他希望在最后一刻唤醒神父的良知“我熬过了一这一切,忍受了这一切,因为我还要回来,与你那个上帝展开斗争......你打算如何对待我?
尽管神父痛不欲生,深爱着亚瑟,但在这种生命狂吼的质问下,依然选择了自己的身份与信仰。
结论上,牛虻输掉了生命依然没有换回作为主教神职位的父亲的拯救对待。但在这段对峙的往复中,牛虻敢于用生命质疑父子之情,政治信仰不同的质疑。
相对于教会的欺瞒与说教,牛虻是孤勇者,是胜利者。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牛虻史铁生,他21岁双腿瘫痪,此后38年的时间里,他的生活被限定在小小一方轮椅之上。他有理由怨天尤人,埋怨命运不公,但他选择了在白纸上写下掷地有声的生命宣言:
他质问满是疲惫的生活中能否有意义存留?质问真正的信仰究竟能否显现?质问人和世界对抗的凭借究竟是什么?
史铁生寻求生命答案的过程,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财富:即使囤于空间局限,静默的空间被放大,逐渐淹没于蛮荒之地,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才会在生命中触摸到光。
对命运的错付留有宽恕的等待
他在沉默的时光里,用于学习与实践,一直做着自己的光。
这些年,他一直自己苦撑着所有,他告诉自己没必要心烦,创伤早已治愈。但两个他曾经深爱的人站在眼前,他看到“伤口鲜血淋漓”。
“他想宽恕而不能宽恕,渴望宽恕而不敢宽恕,因而宽恕也就无望了,人世上是在没有比这种事更悲惨的了。”
然而在十三年后遇见了曾经心爱的女孩琼玛,才得知她因自己,过得并不好。
琼玛一直活在17岁的过失里,从来没忘记对亚瑟的误解造成的后果,内心一直有个叫声在喊“我杀了亚瑟”。
牛虻与琼玛的重逢,在相互的心灵感应中再次相爱,但克制而隐忍,两个人都背负着过去,不敢拆穿面对。
牛虻是幸运的,他在时间的缝隙里,放下了仇恨,交付给了时间去愈合伤口。琼玛的悔恨,心中埋下的痛不欲生的心结,更验证了他隐忍赢得时间看到的真相,是获得宽恕最好的良药。
牛虻直到死前才给琼玛留下一封告别信:
“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
从结论上说,牛虻也是失败的,他并未等待与琼玛此生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就牺牲于乱枪之下。
但从他一生的灵魂成就来说,他是胜利者。
阻止你前行的,从来不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百块石头,而是你鞋子里的那一颗石子。
真正的英雄,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能歌颂黎明,也能拥抱黑夜。
痛苦给许多人留下了空虚与愤恨,甚至牺牲剩余的人生去复仇、去恶化。但给勇敢而善良的人,留下的是余地,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
对命运的对抗中持有自我的忠贞《牛虻》年在英国出版后一直热销全球。年在国内翻译出版后,发行量达多万册,是当年中国最畅销的翻译小说之一,与《简·爱》和《红与黑》并列成为当时最轰动中国的三大外国经典文学名著。
《牛虻》至今依旧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仍然让读者泪流满面,并产生多样性的解读。最主要的原因是牛虻这个人物前后反差,背负的命运沉浮是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并一直寻求答案的意向。
亚瑟自19岁起,便成为了所向披靡的牛虻,他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使得牛虻的人格呈现出丰富多变又完整统一的复杂特征,而这种复杂丛生交织这爱与恨的欲望,才是真实的人性写照。
他所受的苦难,在身体生理上侧面展现出来,是含蓄而沉重的,牛虻的再现更多的靠智慧与心灵的强大征服了读者。
我们不禁会问,牛虻孤身一身,被亲情、爱情击败得一败涂地,他哪里来的力量死后而生,涅槃重生?
他流浪到南美,做过矿工、在窑子里洗过碗、在农场里看牛放马、在杂耍班子里扮演过小丑,被人唾弃过、被人踩过、饥饿过,与狗抢过食物......
“你拿些甜言蜜语,就一位能让我把往事一笔勾销,重新成为原来的亚瑟吗?”
牛虻是一个在成长中不断地进行着人格变化和重组的人。
村上春树说:“成长就是一瞬间的事,此一瞬间无所不有,下一瞬间无所不失。”
从19岁那个青春无敌,前途无量的懵懂青年,到三十几岁的中年坚韧的男子,牛虻一直在保持着自我。即使他的内心世界在不断地成长过程中也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保持自我,就是无论任何困境,都要在自己的需求、目的、韧劲的驱动下完全的接纳自己,尊重自己,让外界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现代影视剧中主角如牛虻般王者归来是精彩桥段,带着复仇的酸爽,傲视群雄的力量击溃曾经伤害过他的一切,观众由内而外的报复欲望得到满足,公平的惩罚爽感得到视觉上的验证。
然而,这一切也不过是借助外界均衡来获取所谓的心理安慰,一种期待的公平,潜在的报复牵引着心智,在现实中并非会得到好的结果。
牛虻的一生显然更具有思辨深度,他熬过世间最悲惨的苦,获得世间最宽容的自由与爱,这就是保持自我的胜利
他在保持理性的决策领导力,犀利的手段,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与灵魂,才能在在枪械面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作者:荣荣
用每本书探索一个根本问题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