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27/4630319.html秋天的黄昏,一场细雨过后,凉风习习,窗外的竹子发出沙沙的声响,在微风中摇曳着婀娜的身姿。走出屋外,踱步竹林中,心情顿时宁静下来,一天的疲倦都在这青青翠竹中得到释放。竹,与中华文明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竹历史,竹子的种类和种植面积都遥遥领先于世界。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东亚文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竹子文明”。竹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竹子,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苏轼说:“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他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竹子对中国人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盛产竹子的我国南方地区,人们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竹子。在南方很多山区,人们住的是竹楼,睡的是竹床,坐的是竹椅,乘的是竹筏,用的是各种竹制品。说到竹子,不能不提竹简和毛笔,它们对传播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书籍史、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竹简一直都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智慧的中国古人,就地取材,将上好的竹子削成筒状竹段,经过磨青、压坯、漂白、晒色、烘干、抛光等多道工序后,经过雕刻,最后编织成美观典雅的竹简。竹,更是一种美味佳肴。它口感爽脆,味道鲜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食用竹笋。到了魏晋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竹笋已成为一道不可缺少的家常菜肴。竹子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人认为竹根、竹叶、竹笋都有解毒、驱病之功。唐代李勣《唐本草》中说:“竹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竹子,中国文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家对这句话耳熟能详。竹子,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竹子外形秀丽修长,竹干刚劲挺拔,竹叶四季常青,竹筒中空虚心,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竹子成为了外柔内刚、虚心谦和、高风亮节等君子人格的象征。中国的文人,以竹为邻,以竹为友,以竹为志。对于文人们来说,竹子不仅有闲适之趣,更多地是一种精神之美,以竹子明志,以竹子为榜样来磨砺自己,让他们无论在何时,都能以竹子的坚贞、虚心、幽静来作为心灵的慰藉。因此,古人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毫无疑问,古人将竹子赋予了人格特征,作为一种比德之物,来形容具有高尚品格的君子。传说尧让贤于舜,将爱女娥皇、女英许作舜的妃子,舜帝南巡不幸逝世,两位妃子寻至洞庭湖畔,得知此消息后,不禁抱竹痛哭,泪洒竹子,落在竹子形成斑点,被人称为“湘妃竹”,从此,“湘妃竹”成为忠贞爱情的代名词。《诗经·卫风·淇奥》中,以竹子起兴,用“绿竹猗猗”、“绿竹青青”和“绿竹如箦”,来赞扬一位君子的仪表堂堂、学识渊博、高雅品行。《礼记》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明确地将君子的坚守德操,不随波逐流的品行与竹子联系起来。晋代的王徽之十分酷爱竹子,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见有一家士大夫家中的竹子很美,于是坐上轿子,在竹林下歌咏了很久。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让人种上竹子,他说:“怎么能够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从此,竹子就成为了君子的代名词。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文人们隐遁竹林,寄情于山水之中。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位名士,常常在山间竹林中纵酒放歌,畅谈天下之事,被人们誉为“竹林七贤”。竹子丰富的文化意蕴,给了文人们无尽的灵感。自古以来,歌咏竹子的文章和诗歌数不胜数。王维《竹里馆》,是一首极有意境的诗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静谧的夜晚,诗人独坐竹林中抚琴长啸,短短四句话,传达出一种悠远、宁静、淡泊的意境。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认为竹子似贤人,赋予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四种美德,完整地为人们展现了心中的贤人形象。清代文人郑板桥一生嗜竹成癖,与竹相伴终生,他的《竹石》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竹子的风骨,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诗歌赞美了竹子硬汉的一面,以此比作自己的刚毅不阿、铁骨铮铮。如竹子一般的君子,内心又总是孤独的。五代时期的《雪渔图》,描绘了一位孤独的渔人,独自在寒风中垂钓的场景。这位渔翁,在一个雪天,头戴竹制的斗笠,在水边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陪伴他的,只有一从覆盖着白雪的青青竹林,这位渔人,不整像旁边的翠竹吗?虽然天寒地冻,纵然孤寂一人,仍然要再这寒风中活出自己的风骨。雪渔图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世界上宝贵的文化遗产。走进一座典雅精致的中式园林,一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竹子,它为园林带来了说不尽的诗情画意。造园者将竹子巧妙地布置在园林的各个位置,与园林的假山、道路、门窗交相辉映,给人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视觉美感。竹子,不仅让园林平添雅趣,也让小小的园林变得立体丰富,让人徜徉在其中,意趣横生,如同人在画中游,感觉妙不可言。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中,竹子也是常见之物。几株青翠刚劲的竹子,让寺庙显得愈发宁静。幽静、清雅的竹林,为修行者提供一个悟道的良好环境。不少寺庙都是以竹子命名的,比如“竹林禅寺”、“紫竹林庵”等。唐代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佛教将竹文化吸收到其中,竹子成为了修行者学习与思考的对象。修佛,首先要从做人开始,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有达到更高境界的可能。佛经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们熟悉的观音菩萨,便居住在紫竹林中,《西游记》中,称观音菩萨为“兰心欣紫竹”。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为虚名所累,静静地伫立在尘世中,如同一株青青翠竹,保持清净的自性。以竹言志,以竹修身,以竹养性,以竹怡情。竹子,它为人提供一片清凉,为多少人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又给了多少人哲理禅悟,帮助无数人度过了艰难困苦,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婆娑的竹影下,清风拂过脸庞,竹林轻轻歌唱,我默默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