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得学会选胡同。切记,别选南锣鼓巷、帽儿胡同、菊儿胡同啥的,这些北京满大街的人都知道,你再提起来,就像是重复讲笑话一样,显得你见识浅薄的,自己的level也被拉低了。
其次,在恰当的时候(必须跟想扑的对象在一起的时候啊)!!!!一群哥们/姐们凑在一起,就别傻叉哄哄的了。
再次,你的讲点历史,讲点起源,这点你得注意方式方法,以大沟沿胡同为例,你跟朋友溜达着路过这边的时候,可以先讲点慈禧爱狗如命的故事,先震慑住他,一般人也就知道她一顿饭吃多少菜,你说点不一样的,必须level蹭蹭的涨,另外,提来源,告诉他在清朝这里叫打狗巷。然后展开讲个故事!
打狗怎么打呢?这就要提到老北京的一个行当了——坐狗的。这些人手法纯熟,见到一条狗,看看周围没有人,右手掐住狗头,从腰后边使劲一甩,左手拽住狗腿,把狗往腰里一围,使劲往后一坐,这条狗必死无疑,然后就把死狗围在腰里,外边裹上皮袄,很难被发现。这种人多是以卖狗肉和狗皮为生的,当时这种人也着实的可恨,被本家发现也会被揍个半死。
你看,几句话,妥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节奏啊!
下边跟大家介绍几个较为不常见的胡同,在适当的时候自由运用以上技巧……
干面胡同这条胡同位于朝阳门南小街西边,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到东四南大街。要说干面胡同在北京城可是老资历的,自打明朝就有了,至于它为什么有这么个奇葩的名字,那还要从它东边的那条禄米仓胡同说起。
古时候,每次往禄米仓胡同运粮食,这干面胡同都是必经之路。但是那会儿可不像现在,都是密闭集装箱大卡车,那会儿都是牲口拉着排子车,而且明朝没有柏油马路,路上免不了颠簸遗撒,再加上每次经过这条胡同,车马行走、尘土飞扬,老百姓都戏称这是“下干面”了,于是口口相传,此处便得名“干面胡同”了。
禄米仓胡同干面胡同东边连着禄米仓胡同。现如今当官的都是按月领工资,古时候比现在还多一样,除了发钱还发粮食,统称为俸禄,而禄米仓胡同顾名思义就是古时候储存禄米的仓库。这个仓库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是明清两代储存京官禄米的地方,明朝那位青天大老爷海瑞还曾经在这儿当过仓场监督。
粮食店街这条街在清朝的时候叫“粮食夹道”,后来改叫“粮食店”,这个名字一直用到解放以后,直到年才加上了一个“街”字,改叫“粮食店街”。这条街的得名就是因为曾经这里是粮食交易市场。要说粮食店街早先可不光是满街的粮店,这地界热闹着呢!
这里除了有“防火”的火神庙,还在清朝道光年间还建了中和戏院。这儿可以说是北京的小巨蛋,当初四大名旦里头有两位,程砚秋和尚小云都经常在这儿演出。
最有意思的是在这条胡同里还挖出了酱菜园子老字号六必居的出生证明。粮食店街中和戏院的北边以前就是老字号六必居酱菜园子,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老前辈邓拓考证出六必居开设于清朝康熙年间,最初叫“源升号”,乾隆六年(年)北京才出现了“六必居”的字号。
大甜水井胡同北京饭店北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王府井大街,西到晨光街,这条胡同自打明朝就有了,叫作“甜水井”。清朝宣统年间改叫“大甜水井”,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了今天这个名字“大甜水井胡同”。据说它的得名就是因为胡同西口有一口井,水质甘甜,不过现在大甜水井只有地名难觅水井了。但现在您要是去逛王府井会发现,那儿还有两口井非常的显眼,一口是在新东安市场的马路西边,那口井安了井盖,盖子上还有王府井的简介,经常会有游客在这品读、留影,还有一口是在王府井小吃街里,那口井还搭配上了井台和辘轳。
醋章胡同北京南城法源寺附近,东起烂缦胡同,西至教子胡同,东西走向有条胡同就叫“醋章胡同”,要说这条胡同的得名就要引出一段老北京的商战了。据清朝的《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醋章胡同”原本叫“醋张胡同”。这条胡同里有两家生产醋的作坊,一家姓张,另一家姓曹,两家生意原本都挺好,后来开始展开商业竞争,最终张家战胜了曹家,从此张家在这一片儿形成了垄断,人们便称这条胡同为“醋章胡同”。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章”,因为在姓里本身就有“张”和“章”,再加上古时候识文断字的老百姓不多,口口相传难免出现误差,这倒也好理解。
东板桥东巷在景山附近,有一条东板桥东巷,这地方过去在皇城里面,明朝的时候叫“酒醋面局”,专门是给皇上家供应酒醋的地方,清朝时改叫“酒醋局”,直到年整顿地名才改成了东板桥东巷,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以前的作用了。
国旺胡同国旺胡同明朝的时候这儿叫“酒醋局胡同”,是明朝内府二十四衙门之一,全称叫酒醋面局,由一名掌印大太监统领。之所以叫酒醋面局,是因为这儿除了酒和醋以外,还要负责皇家面、豆、糖这些东西的供应和采购,可以说这就是当时皇宫的后勤供给部门了。
菜市口大街出了宣武门有个地名叫菜市口,如今是,这儿是在明朝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蔬菜交易市场,据记载当时菜市主要集中在菜市口西段,菜店多达三十多家,但是您要是跟一位老北京人说“咱一块奔菜市口啊!”这话可是透着那么点儿不吉利,因为到了清朝菜市口增加了一项瘆人的功能——刑场。
咱都知道菜市口有一家药铺赫赫有名,就是开办于明永乐三年的鹤年堂,不过现如今的鹤年堂已经是几易店址了,当年鹤年堂的铺面正好面对菜市口刑场,监斩官的棚子就搭在药铺门口。要说鹤年堂当年还有一宝,是一个桌子那么大的铁算盘,每当行刑的时候,鹤年堂的伙计们都得从店铺里抬出这个大铁算盘,几个人站在门口使劲地摇晃,为什么啊?您想啊!人都要死了,那叫唤出的声能好听吗?摇这铁算盘就是为了把犯人的*哭狼嚎给压下去。还有迷信点儿的说法,是说怕冤*找上门来!老北京就有这么一个传说中,被砍头的冤*半夜三更找上门,管伙计要刀伤药的,所以打这儿起老北京留下了一句咒人的话“鹤年堂讨刀伤药——死到临头”。
好啦,介绍完了,大家尽情的去装吧!!!
如果觉得不尽兴,买一本北京电视台著名京味主持人阿龙的《街角的老北京》看看吧,满满的文化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