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瞰未来”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已于日前圆满收官,近20场深度对话,从产学研医等多个维度深度剖析前沿医疗技术、公共卫生体系、医学诊疗未来、数字医疗应用,一览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十年创新脉络。
秉持挖掘和支持优秀创新企业发展的初心,红杉中国16年来深耕医疗产业生态,以自身资源积淀打造“SequoiaHealth”这一独立IP,并举办首届峰会,希望通过链接全球顶尖资源,整合创新要素,促进全球医疗智识交融与协同,打造“协同进化”的医疗生态体系,与各方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本次大会中,大咖们碰撞出了无数精彩的见解和思考,本文摘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心内科主任、CCI创新学院校长葛均波和启明医疗CEO訾振*对话中分享的最新精彩内容。首先,我觉得医疗器械是最值得投资的方向之一,美国每年医疗器械的消耗人均是美元,而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人均每年6美元,所以医疗器械在我们中国存在很大的缺口。第二,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的医疗还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任何能在上游阻断,或是进行靶向治疗的药物,我认为都是很好的投资方向。第三,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植入器械还处于姑息治疗状态,我们应该未来把眼光放的更远一点,比如仿生材料。“有时候一个大师的去世可能会诞生一批新的大师,因为他在世的时候没有人敢挑战他。在安德烈亚斯(介入心脏病学之父)去世的第二年,好比‘山中无老虎’了,很多‘小猴子’就跳出来说老板这东西不行,因为球囊扩张了以后会造成血管的闭塞、心脏的穿孔,第二年就诞生了支架,就是我们今天还在用的心脏支架。”“年我做了国内首例主动瓣膜植入手术,10年后需要给这位病人再做一次,他听说我就是10年前给他做手术的医生,一下就坐起来嚎啕大哭。这种时候我就深刻感觉到作为医生的那种荣誉感,虽然做投资人很兴奋,但我觉得有时候做医生的荣誉感也很好。”“我们现在对高血压、心肌缺血和心衰的治疗,还是姑息治疗为主,应该要思考将来是否可能在更源头阻断疾病的发生……我觉得会有那么一天,能够找到某些疾病的上游靶点,从而能够真正的达到早期干预。”“医院一定不会像现在一样,等着病人上门求诊,现在我医院、医院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这些医疗器械发回来的信息一定会有人替你管理好,而且一定会把这些信息整合到一起,反馈给好的医生。我觉得未来可医院排很长的队看病问诊了,医疗纠纷也将不复存在。我唯一担心的就是病人的隐私,我们怎么保护每一个病人的数据隐私。”以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心内科主任、CCI创新学院校长葛均波和启明医疗CEO訾振*在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的对话中分享的最新精彩内容。葛院士主讲的题目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创新治疗将走向何处,但在开始之前,他先用幽默的叙述将世界心血管创新史上的三个里程碑事件娓娓道来——从心脏导管发明者沃纳·福斯曼到介入心脏病学之父安德烈亚斯·格林特茨格再到主动瓣膜植入手术第一人阿兰·克里比耶。讲到安德烈亚斯的不幸离世,葛院士除了惋惜,还指出一代大师的离世有时候能催生出一批新的大师,他的学生在他离世的第二年就开创性地提出了心脏支架,该技术沿用至今。葛院士年从阿兰那里将主动瓣膜植入手术引入到国内,但是这个手术植入的人工瓣膜寿命是10年,10年后他再次为第一例患者主刀,深刻感受到了一名医生的荣誉感,以及并不亚于投资者市场体会到的兴奋感。在对话环节,訾总直截了当地问到未来心血管创新发展的投资方向,葛院士认为主要由三个好的投资方向,分别是医疗器械、上游阻断或靶向药物和仿生材料。最后,谈到植入类医疗器械的智能化,葛院士认为这个趋势将彻底改变未来的医疗场景,病人将不用排队求医问诊,而是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