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省港澳及南洋一带的民众,使用药油成风,人们耳熟能详的药油品牌就产生过三十多个,像虎标万金油、跌打万花油、二天油……
“万应万灵”的必备良药
“蚊叮虫咬,舟车晕浪,疴呕肚痛……居家旅行,必备良药。”这是大众耳孰能详的药油“广告词”。省港澳及南洋一带的民众对药油(油膏)“情有独钟”,成为居家旅行常备之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现在,流行的药油甚多,最为著名的有:*祥华万应如意油、二天堂保心安油和二天油、虎标万金油、跌打万花油、同仁油、光和熊胆油、红花油、广兰芳、广恒芳、腊梅花油、玉桂油等等。
为何药油会持续风行近百年呢?这是因省港澳及南洋一带,气候湿热、蚊多虫多,疴呕肚痛、蚊叮虫咬等小恙不适时常发生,抹抹药油,能起到提神醒脑和消炎止痒之效;而旧时体力劳动多,常有扭伤损伤,搽抹药油,也能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而且,药油售卖价格便宜,携带方便,故民众多备之以来应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部门曾将这类药物列为“下乡成药”。
药油(油膏)品种很多,年收载入广东省药品标准就有37种。所谓药油,就是通过油浸泡中药材来提取其有效成分。药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历史最悠久的是以植物油(最好是茶油)等为溶媒浸泡中药材的药油,但使用时油会污染衣物,有代表性的是*祥华如意油和跌打万花油;第二类是以芳香挥发油(如薄荷油)或冬青油作溶媒的药油,这种药油使用时无油腻,较受欢迎,有代表性的是光和熊胆油等。第三类是在原有的“药用”基础上,加入化妆用香精、色素,使药油具有好闻的气味,这类产品以德国风油精最具代表性。
由于药油制造方法相对简单,民众喜用,所以当时各药厂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各药行更是大肆做广告宣传,各出奇招。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在来往于省港澳之间的轮船及四乡的轮渡上常见推销药油的“卖药佬”。他们鼓其如簧之舌,将药物吹得出神入化,简直是“万应万灵”,“雷公劈”也只需“搽搽患处”便可治愈。
民国十三年(年),广东*府铸造了一批银币,有不法分子私铸了一批掺铜的假银币抛入市场,一时真假难辨,引起了一片恐慌。有市民与商店就拒收民国十三年所铸的银币,但有药商在推销××油时,却在店门口大书“铜银照收”,一时传为惊人新闻,广告效果明显。
武师蔡忠与跌打万花油
“跌打”与“武术”有不解之缘,武术名家往往也是声誉卓著的“跌打医家”。药油中有些是专治刀伤跌打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跌打万花油。跌打万花油为武师蔡忠于年所创制。蔡忠(-年),又名高佬忠,原籍雷州半岛海康县客路乡禄磐中村人,清末五大伤科名家之一。他出身贫寒,11岁便进入戏班学艺,14岁被送到福建省的少林寺专攻武术,曾拜戏班武师新锦为师,新锦原为少林派嫡系洪熙官之第四代弟子,因被清*府缉捕,隐姓埋名在佛山琼花会馆避难,以少林武技传于梨园子弟,久而被清廷侦知,难再立足,就逃到新加坡,蔡忠亦跟随往新加坡,之后创制跌打万花油。由于跌打万花油对刀伤跌打,烫伤止痛有特殊功效,畅销东南亚。
后蔡忠回到广州开设跌打骨科医馆,由于医术高明评价甚佳,便设厂制造跌打万花油,厂址原设在惠福路由仁巷,名“普生园”。
跌打万花油处方独特,用百多种药料、香花(包含有葱、蒜、姜,还有杂花),将药料切碎,置大缸中,用油(最好是茶油)浸制半年。放出油液后,药渣还要用人工榨出余油,合并油液,静置,取清油分装出售。年普生园并入二天堂药厂,年跌打万花油调入敬修堂药厂生产至今。
在各种药油中,第一代要数太和堂*祥华如意油了。它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以茶油、薄荷油浸泡中药材,然后取油分装。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广州尚有生产,但六十年代后,因经营不善,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最后停产。但在香港生产的如意油还很兴旺,颇受当地和东南亚民众的欢迎。
用熊胆浸制的“药油”
薄荷油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成分为薄荷脑,外用可使局部产生清凉感,对血管产生反射性作用,因而产生消炎镇痛、解痒抗菌等疗效。因此,有一系列以薄荷油为主药的药油,当中以二天油、同仁油最具代表性。
二天油是越南(当时称“安南”)华侨韦少伯于年所创制。韦少伯原任职警界,据传买彩票中了大奖,得了一笔奖金,先在越南创制二天油并设厂生产,很受欢迎,继而又在广州设二天堂药厂,很快产品便风行华南数省。二天油含薄荷成分较高,但除薄荷外,还有一种黑油成分,以食用油与中药材炼制而成,工艺独特,是二天堂药厂的独门技术,加入黑油后使二天油药效更为显著,而且在颜色气味方面都更为独特,成为其品牌特征,所以在二天油最风行的时候也无仿制品种出现。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口的二天油因外贸市场需要改称四季油。
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名医岑仲衡创制了同仁油,当时,此油在南粤家喻户晓,据说在药方的配制上得到日本同类产品启发。同仁油以冬青油为主,辅以薄荷油,既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又有清凉感,最具特色的是加入了玫瑰油香精,以掩盖药味,使人容易接受。在外包装的设计上更是别出心裁,它有一个热水瓶样的白铜皮外壳,内置灌注药油的玻璃瓶。瓶口、瓶塞用磨砂口密封,瓶塞下延伸一条玻棒,用以涂抹药油。
当时的各色药油中,还有一种是以熊胆为主药的,它就是光和熊胆油,民国初年由马颂羲先生创制的。药油以薄荷油、冬青油浸泡熊胆而成。熊胆具有清热明目的作用,对无名红肿、伤风感冒特别有效。马先生除药油外,还从事多种经营,因拥有眼镜店,所以用“眼镜”作为熊胆油的注册商标。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熊胆已越来越珍罕,光和熊胆油停止了生产。
虎标万金油在当时也极负盛名,它是一种油膏剂,灌装在小铁盒内,成分以薄荷油为主,携带方便。随着铁盒装虎标万金油的出现(因油膏剂携带方便),液体药油市场受到一定的影响,创制者胡文虎亦由此成为巨富。
油膏剂要加入较大量的辅料,才能成油膏状,主要是凡士林、石蜡、蜂蜡,要使油膏夏季炎热时放在衣袋里不融化,冬天寒冷时不开裂,就要调控好配方,灌注时的温度和时间都极为讲究,要做好一盒油膏也是不容易的。
红花油与“藏红花”无关
解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制药行业的重点在于发展化学合成药、抗菌素以及针剂等等。药油则以生产旧有品种为主,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厂家开始推出了新的药油品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经历了经济困难的困扰,各类物质极为匮乏,国内的薄荷油供应几乎断绝,以薄荷为原料的二天油等药油早已停产。但当时的香港及东南亚等地药油极为旺销,除了原有的*祥华如意油、虎标万金油、斧标驱风油等老牌子外,和兴百花油、宝宝油、德国风油精等新品种也纷纷登场,声势甚盛。广州市土特产进出口公司见境外药油市场红火,亦欲分一杯羹。因此授意二天堂药厂试制新的药油品种,意欲夺回部分市场。
经过对香港市场调查,发现境外人的生活节奏紧张,特别注重提神醒脑。另外,交际和“见工”等需要,最忌药油气味,以避免给人以“病君”印象。还有,喜欢药油无色和不会污染衣物。
根据这些要求,二天堂药厂开始研制新药油,但当时物资缺乏,特别是薄荷,要用肥沃的农田种植,在当时这意味着与“粮”争地,在以“粮”为纲的日子里这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当时薄荷油国内几乎绝迹。后来,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从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原料。经过数年的努力,试制出新的清凉油,命名瑞草油,后畅销香港及东南亚,被誉为四大名油之一。
对红花油,一些望文生义的人会认为是用“藏红花”所炼制的药油。曾有孕妇误认为是“藏红花”制剂,口服用以“打胎”,几乎丧命。其实红花油仅是品牌名称,与“藏红花”绝无关系。红花油原产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一直风行于东南亚和南粤大地,多用于肌肉疼痛、风湿骨痛等。红花油中的冬青油、锡兰桂叶油有很强的刺激性,只可外用,不能内服或与黏膜接触。锡兰桂叶油原产于斯里兰卡,主要成分为丁香酚(含量达80%)。国内不出产无锡兰桂叶,所以长期无生产“红花油”。
解放后,农业部门从苏联引进“丁香萝勒”作为芳香植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星群药厂鉴于“红花油”确有疗效,以精制丁香萝勒油代替锡兰桂叶中的丁香酚来源,创制自己品牌的红花油,很受市场欢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救心丹”流入我国市场,很受欢迎,引起了我国制药工业的注意,开始研制缓解心绞痛的中药制剂,上海便创制了“苏冰滴丸”。受到这些成果的启发,星群药厂利用自己生产药油的优势,研制了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的救心油,且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很受欢迎。
粤语有典故:屎艇快过龙船、大笠佬...
一文读懂广府人嘅亲属关系,以后唔好叫错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