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言双盘
七天课程
第六天早课
《生病原因》
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
科学养生,不走弯路!
新理念
新目标
新气象
新内容
具体内容:早课《三》
一、练功1小时
1.倒立20分钟,逆腹式呼吸法和血液逆流。2.科学养生五招。3.拍打大肠经、肺经、胃经和脾经。4.五脏自愈功。5.双盘小周天呼吸法20分钟。二、授课1小时
三、答疑1小时
人为什么会生病
《皇帝内经》
记载病由:“或生于阴或生于阳”。“阳”指的是风雨寒暑,也就是说天地间的不正常的气候会造成人的疾病。如果天气原本邪气盛,你的身体此时又正值虚弱,就会得病。“阴”是三点:“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几乎所有的中医理论都源于这两个字。
比如脏腑有阴阳,脏为阴腑为阳,气血有阴阳,血为阴气为阳,人身也有阴阳,左为阴右为阳,下为阴上为阳,里为阴外为阳。
阳邪,就是从外而来的“外邪”或者“表邪”,自然界的风雨寒暑六气都属于阳邪,当然,这是广义的阳邪。因为阴阳本是相对的,即使外感之邪都是“阳邪”,这个阳邪又可以有阴阳之分,比如风暑燥属阳,寒湿属阴;
阴邪,指的“内邪”或者“里邪”。内邪是怎么产生的呢?饮食不节,内伤脏腑,痰湿内生属于内邪;起居不慎,碰伤摔折导致淤血内生,或者七情太过,暴喜暴怒,忧思悲恐,导致气血紊乱,这些都是“内邪”,也就是阴邪了。
就是三点:“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1.饮食法地道
《*帝内经》认为:饮食应该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法地道”就是人的饮食应遵循节气变化。人吃东西要按节气规律去吃,吃应季食品,这样才是最合理的养生之道。
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冬天也可以吃到美味的西瓜,可西瓜性寒,按节气规律应该在夏季享用,以中和暑热,平衡阴阳;而在冬季食用,寒上加寒,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就不是传统文化提倡的法地道。现代生活中这种不法地道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2.居处法天道
所谓“天道”,就是日升月落,也就是昼夜。居处应法天道,是说天亮了人就应该起床,人自身的阳气和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如果老睡懒觉的话,人就会没精神。天黑了人就应该睡觉,使阳气得以潜藏,用阴气来养阳气。
这就是居处法天道,就是遵循着阴阳四季和昼夜寒暑来合理安排个人的起居生活。
我们现在长期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居住的房子犹如悬在半空中的“鸽子笼”,常年以空调相伴,就容易得居处病(空调病)。
很多人在周末度假的时候有机会在郊区的平房或者四合院里住上两天,觉得很舒服,原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可以接近地气,打开窗户就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推开门就可以走到院子里晒晒太阳,这都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的有益行为。
3.情绪法人道
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也会造成很多疾病。
一个人的情绪波动不能起伏太大,中医讲:过喜则伤心,过恐则伤肾,过怒则伤肝,忧思则伤脾,过悲则伤肺。
大的情绪波动就会造成人体内五脏六腑的损伤,导致人生病。
《左传》《左传》记载着两个非常有名的医家故事,一个医家叫医缓,一个医家叫医和。在说到人为什么会得病这个问题时,医和认为,人得病的原因有三:
一因*而得病(*病),二因食而得病(食病),三因蛊(gǔ)而得病(蛊症)。
所谓的*病,指的并不是*神之意,而是因果,从因果上说,人有什么样的不良生活状态、什么样的不良习性,就会引发什么样的疾病。
因食而得病,顾名思义就是饮食不当、不节引发疾病
还有一个是蛊症,就是被迷惑之病。《左传》里讲一个国王得了一种病,当时医和就说,这是蛊症,因为你太过分地接近女色、纵欲过度所致。国王反问:“难道就不能接近女人了吗?”医和谈了一个很深的道理,他说不是不能接近女人,而是要分时间和地点。女子为阴物,跟女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在晚上,而且应该是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个时候阳气将尽,阴气正盛,所以男女在一起可以“采阴补阳”,对养生有好处。从社会学上讲,“淫”会损伤人的肉体和灵魂,所以我们民间常说的“万恶淫为首”是有一定道理的。
《伤寒论》记载病由:为“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所致”。
经络受邪会造成脏腑的损伤,导致人生病。人体经脉不通畅,会形成四肢九窍的血脉壅塞不通,人体内就会产生病变。
外伤就是一些外因所致,像房事、刀伤、虫兽所伤等。
现代中医记载病由:是六淫所致。疫疠、七情、饮食和劳逸、外伤、痰饮、瘀血。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而且,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
只有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同时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此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主要表现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如:
1.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燥热或火热为病等。
3.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以上兼邪侵袭而致病。
4.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三)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动而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易袭阳位,指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可使肌表腠理开泄,常可见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行痹”,即是风气偏盛的表现。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块,即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之特点。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发病多急,传变亦较快。
3.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凡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故有风为“百病之始”、“百病之长”的说法。
(四)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寒邪为病多发于冬季,亦可见于其他季节。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证,如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失于温煦,可见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则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寒邪直中少阴,伤及心肾,心肾阳虚,则可见畏寒躇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2.寒性凝滞: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阴寒邪盛,阳气受损,温煦推动失职,则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而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
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袭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
(五)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邪,是指在夏至之后,立秋以前,其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并兼有湿邪等特性的外邪。暑邪为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伤人,可见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2.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袭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则可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扰动心神,则见心烦闷乱而不宁。汗出过多,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多伴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3.暑多挟湿: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故除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六)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邪,是指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外邪。多发病于长夏季节。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沉,四肢酸懒沉重等症。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碍,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之“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即感受湿邪,可见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症。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升降失常,常可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湿留体内,常先困脾,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则可见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
3.湿性黏滞:一是湿邪为病,其症多黏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腻而不通畅,二是湿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如水肿多以下肢明显;湿邪下注,则可致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
(七)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初秋多发为温燥;深秋则多发为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外感燥邪,耗伤津液,可见日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损伤肺津,影响宣肃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及喘息胸痛等症。
(八)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热之邪,是指其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四季皆可发病。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阳邪伤人,多见阳热症状,如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等症。火热阳邪,与心相应,常可上炎而扰乱神明,可见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且火热病证,多表现于头面部位。
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最易迫津外泄而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热致病,除有热象外,常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同时,阳热亢盛,实火为患,最能损伤人体正气,而使全身机能衰退。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损耗阴液,致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热极生风,因而发作肝风内动。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窜,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症。
4.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会聚于局部组织,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故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如临床所见,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一、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疠气可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入而致病,亦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疠气侵袭,可导致多种疫疠病证发生。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气候因素: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
环境因素:指环境卫生不良,如水源、空气污染等。
预防措施不当:未及时作好预防隔离,易使疫病发生或流行。
社会因素:如战乱不停、社会动荡不安、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极度贫困等,则疫病可不断发生或流行。
二、七情内伤
(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由于其病由内生,且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称“内伤七情”。如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1.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称为“五志”。
2.脏腑气血变化,影响情志变化
如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三)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一是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二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如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三是情志所伤,影响脏腑关系,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肝胃不和等病证。心神受碍方可累及其他脏腑。常犯脾胃,可出现肝脾不调。
四是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见两胁胀满,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癥瘕等病证。
又如思虑劳神过度,则伤心脾,可导致气血两虚,而见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病证。此外,情志内伤,还可郁久化火,可导致阴虚火旺病证,或引发湿、食、痰诸郁为病。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可见气逆上攻,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故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方面。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可见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则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见气虚乏力病症。
恐则气下,指恐惧过度,导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而伤精,可见骨酸痿厥,遗精等症状。
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可见虑无所定,惊慌失措等病证。
思则气结,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气机郁结,郁久化热则暗耗阴血,致使心神失养,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气郁阻滞,脾运失司,胃纳失职,则可见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此外,情志内伤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引起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从而继发多种病证。
3.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系指其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并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以及虽由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二是可能加重病情。如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饮食失宜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饮食失宜或不洁或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之因,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
(一)饮食不节
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久之则气血衰少而为病。气血不足,则抗病力降低,亦易继发它病。过饱,则摄食过量,脾胃运化无权,可导致宿食积滞,脾胃损伤,则可见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症。
(二)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肠胃道疾病,可见腹痛,吐泻,以及痢疾等病证。或引发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可见腹痛,嗜食异物,面*肌瘦等症。若蛔虫窜入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发时止,吐蛔,四肢厥冷之蛔厥证。
(三)饮食偏嗜
包括饮食偏寒偏热或五味有所偏嗜,可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病。
1.饮食偏寒偏热:过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以致寒湿内生,可见腹痛,泄泻等症。
若偏食辛温燥热,则可致胃肠积热,可见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生痔疮等病证。
2.饮食五味偏嗜:人体精神气血皆由饮食五味所资生,且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饮食全面,营养互补,无所偏嗜,方能获取各种营养,保持机体功能正常。
若长期嗜食某种食物,则会使该脏机能偏盛,久之亦可损伤内脏,发生多种病变。如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3.食类偏嗜:指专食某种或某类食物,或厌恶不食某类食物,或膳食中缺乏某些物质,或过食肥甘厚味等,久之亦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三、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三方面。
1.劳力过度: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故有“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
2.劳神过度:指思虑劳伤过度,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见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以及脾失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肾藏精而主封藏,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耗伤肾精,可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症。
(二)过度安逸
久视伤血:人身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与血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得血滋养才能视物、辨物,用目过度又会伤血。
日常生活中,如果长时间读书看报,或沉迷于电视电脑,就会引起视力疲劳,出现双目干涩、视力下降、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因此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不可长时间、过度用眼。
久卧伤气:适当的休息和睡眠可以养气,有助于及时消除人体疲劳,恢复旺盛的体力与脑力。
但长期卧床、过度睡眠又会使人气血不畅,脏腑功能活动减弱,出现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头晕气短等气虚症状。因此,保持适度运动是非常必要的。过度安逸,则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见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或继发它病。
久坐伤肉:人体在活动后,适当的静坐休息,可以使活动之余的气血津液滋养肢体肌肉,使肌肉丰满健美。
久坐,一方面会直接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癖滞,肢体肌肉失其所养;另一方面会影响脾胃运化,使人不思饮食,气血津液生化无源,从而使肢体肌肉失养,出现肌肉消瘦、萎缩,肌力减退等症状。
久立伤骨:适当、适时的站立,可以锻炼骨骼与关节,促进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更应重视这一点。
长时间的站立,又会导致骨骼与关节过劳,下半身气血运行迟滞,出现腰酸背痛,腿软足麻等症状,严重者还可使骨骼与关节发生病变,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畸形。老年人因肾精亏虚,体力不支,更不应久站久立。
久行伤筋:适当的走动、跑步,可以使人体经筋更加柔韧强健,运动灵活。
长时间的运动,又会使筋肉处于一种紧张和疲劳状态,变得脆弱,容易受伤。若活动量过大或活动过猛,更可能出现筋肉、关节的扭伤、挫伤,导致运动障碍。
“五劳所伤”提示我们,健康的生命活动应该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四、外伤
日常外伤的定义
1.身体或物体由于外在原因,造成组织或器官解剖结构的破坏和生理功能的紊乱损伤…诸如扭伤、挫伤、骨折、脱臼、震荡——均为外伤2.相对于七情内伤,可指六淫外邪所伤,如伤风、伤寒、伤湿、伤暑等。外伤的分类大全
外伤,是指机械暴力、烧烫、冷冻、虫兽叮咬、化学物品、电击等意外因素所致形体组织的损伤。广义的外伤还包括雷击、溺水、自缢等,常见的外伤类型有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化学伤、电击伤。
外伤致病具有以下特点:就病史而言,外伤致病,多有明确的外伤史;就发病状况而论,多发病急速,往往一伤即病;就病理损伤而言,轻者仅伤及肌肤,重者可损及筋骨、内脏,甚者可危及生命。
(一)外力损伤外力损伤,指因机械暴力导致的损伤,包括跌打、坠落、撞击、压轧、负重、金刃、枪弹等所伤。
机械性损伤一般分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类。开放性的即为“创伤”,伴有体表组织破裂、疼痛、出血等症;闭合性的俗称“内伤”,多为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或内脏损伤。
外力损伤所致的病变常有三种:
①轻证:皮肤、肌肉瘀血肿痛或致出血,或致筋骨折断、脱臼等。
②重证:损伤到内脏或头部,或出血过多有全身症状,如昏迷、抽搐、亡阳虚脱等。
③局部损伤处可感受毒邪,溃烂成疮。《证治准绳。跌仆损伤》说:“打仆、金刃损伤,是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外受有形之物所伤,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之病有在气在血之分也。所以损伤一症,专从血论,但须分其有瘀血停积与亡血过多之证。”《疡医大全》又说:“金疮不可见风,恐成破伤风。”
(二)烧烫伤
烧烫伤,古称水火烫伤,是指由沸水、沸油、火焰、蒸汽以及其他高温物体或某些化学物质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损伤。
古人将其分为火烧疮和汤烫疮。陈士铎《洞天奥旨》指出:“汤烫疮,……轻则害在皮肤,重则害在肌肉,尤甚害在脏腑。”“火烧疮,遍身如黑色者难救,或烧轻而不致身黑者犹可疗也。然而皮焦肉卷、疼痛难熬,有百计千方用之而不验者,以火毒内攻,而治之不得法也。故治火烧之症,必须内外同治,则火毒易解也。”说明烧烫伤均属火毒为患。
其临床症状根据烧烫伤的程度和受伤面积的大小有不同的表现:
①轻证:损伤部位多在肌肤,见创面红、肿、热、痛,或起水疱。面积局限,部位表浅。
②重证:损伤部位多在肌肉、筋骨,创面呈皮革样,或蜡白,或焦*,或炭化,疼痛反而消失。
③危重者,火毒内侵于脏腑,火毒攻心则见神昏谵语;若火热灼津,阴液严重损失则见口渴喜冷饮,烦躁昏迷,尿少,甚则死亡。
(三)冻伤
冻伤是指低温所致的机体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冻伤形成原因有:
①外伤冻伤的外因:多因在暴风雪中作业、行走,或在低温环境中衣着单薄,防寒设备不良而致冻伤。
②外伤冻伤的内因:多由过度疲劳、饥锇或营养不良,产热不足,不能适应寒冷的环境,或长时间不活动所致。一般而言,温度越低,受冻时间越长,则冻伤程度越重。冻伤临床可分为全身性冻伤和局部性冻伤:
1.全身性冻伤
多由感寒重、时间长所致。由于寒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机体失于温煦,则见寒战,体温下降,面色苍白等寒象;若阳气亏虚,推动无力,寒凝血瘀,则见唇舌、指甲青紫,感觉麻木,脉象迟细等;若脏腑功能衰退,则表现为神疲乏力,呼吸减弱,逐渐昏迷。
2.局部性冻伤
局部性冻伤多发生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等裸露或肢体末端部位,形成机理为寒性收引、凝滞,经脉挛急,而致气滞血瘀,或致受伤局部失于温煦、营养。初起皮肤苍白、冷麻、疼痛,继则肿胀青紫,痒痛或起水疱,甚至溃烂;日久则组织坏死而难愈。
(四)虫兽伤
1.虫螫伤
某些虫类可通过它们的毒刺及毒毛刺螫或口器刺吮损伤人体而导致发病,常见的虫螫伤有蜂螫伤、蜈蚣咬伤、蝎螫伤以及毛虫伤人等。这些虫螫伤,轻者局部红肿疼痛,重者可引起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
2.兽咬伤
兽咬伤常见的是疯狗咬伤。由于狂犬的唾液中含有毒邪,被咬伤后,毒邪进入体内,潜伏一段时间,多数在三个月以内发病。临床表现:
①局部症状:被狂犬咬伤处可见红肿、疼痛、出血。
②全身症状:前驱阶段见头痛,神疲,纳少恶心,失眠不安,低热,脉数,以及有恐惧感等表现;2~4日后出现狂症,对风、声、光很敏感,恐水、恐声、恐风,多汗流涎,头痛,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进一步发展,由烦躁转为安静,痉挛停止,但出现瘫痪,气息低微,瞳孔扩大,数小时内即迅速死亡。现代医学称之为“狂犬病”,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
3.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人体,其毒汁通过毒牙侵入人体而致病。不同的毒蛇含有不同的毒汁,对人体损害也不同,因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根据毒蛇咬伤后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风毒、火毒和风火毒三类。
(1)风毒:又称为神经毒,常见的有银环蛇、金环蛇和海蛇咬伤。①局部症状:伤口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②全身症状:1~6小时后出现全身的中毒症状,轻者有头晕,头痛,汗出,胸闷,乏力;重者有瞳孔散大,视力模糊,牙关紧闭,昏迷,流涎,吞咽困难,呼吸减弱或停止。
(2)火毒:又称血循毒,常见的有蝰蛇、尖吻蝮蛇、青竹蛇和烙铁头蛇咬伤。①局部症状:伤口剧痛,肿胀,起水疱或发黑。②全身症状:寒战发热,肌肉痛,皮下或内脏出血,继则*疸,严重者心阳衰竭而死亡。
(3)风火毒:又称混合毒,常见的有眼镜蛇、大眼镜蛇和蝮蛇咬伤。临床同时具有风毒和火毒的症状特点。
(五)化学伤
化学伤指某些化学物质对机体造成的直接损害。其中包括化学药品(如强酸、强碱)、农药、有毒气体(如工业气体)、*用化学毒剂(如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窒息性毒剂等)、生活煤气以及其他化学物品等。有通过口鼻进入人体,亦有通过皮肤而吸收。
机体一旦受化学毒物的伤害,即可在相关部位,乃至全身出现相应病证,如局部皮肤黏膜的烧灼伤,或红肿、水泡,甚或糜烂。全身性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嗜睡,神昏谵语,抽搐痉挛等。
(六)电击伤
电击伤指意外的触电事故所造成的人体损害。有触电或遭受雷击史,在触电部位往往有程度不等的烧伤、血肿,暂时或长时间不省人事,甚至呼吸停止,面色青紫或苍白,脉搏细微,亦有的表现为时有惊厥、痉挛,甚则僵直者。
五、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痰,又分有形与无形,有形之痰,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以及瘰疬、痰核等。无形之痰,则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不见形质的痰液,但可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而确定。
饮,则指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并因其不同的停留部位和不同症状而有不同名称。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二)痰饮的形成
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或七情内伤等,致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则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障碍血行,引发多种病证。
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可进一步影响肺、脾、活动,而使水液代谢障碍加重,导致水湿不运,或水液不布,或水液停蓄。
3.易于蒙蔽心神:痰浊为病,随气上逆,易于蒙蔽清窍,扰乱心神,失常,出现某些神志病证。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饮病邪,随气流行,内而脏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于某些部位而引发多种病证。由于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易于兼邪致病,
故病证繁多、症状复杂,因而有“百病多由痰作崇”之说。
六、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二)瘀血的形成
多由于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即气虚或津亏致瘀)、血寒致瘀,以及血热致瘀等因素,因而导致瘀血停积。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主要表现一是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二是影响血脉循行。三是影响新血生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四是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且多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暗或有血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四)瘀血的病证特点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一是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
二是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癥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
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症;五是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现代中医之病由
通过学习“双盘”检查形体、脏腑、经络三个方面,用中医经络拍打和道医服气辟谷,从内、外两个方面减脂塑形、疏通经络和修复脏腑。
“籽言双盘”提倡科学养生,结合中医经络拍打和道医服气辟谷,慢性疾病可以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不药而愈!医院不是梦!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