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口
随着北京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环境也在不断改变,老北京的街巷道路拓宽,大厦代替了原来低矮的房子,老平房越来越少,著名的菜市口大街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变化着。
菜市口大街是年开始道路扩建改造的。随着大街的扩建,菜市口以南的儒福里过街楼也在年8月被拆除。儒福里过街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也叫观音院过街楼,因为这座过街楼下面就是一所寺院,即观音院。观音院分东西两院,过街楼横跨于上,将观音东院与观音西院连接起来。过街楼下形成一个砖拱门洞,向南穿过门洞就是儒福里。值得一提的是,张国荣出演的《霸王别姬》中,就有观音院过街楼的场景。
修建菜市口大街时拆除的儒福里过街楼,摄于年5月。摄影:李建民供图:TAKEFOTO
儒福里过街楼属于徽派建筑风格,上层为悬山顶式建筑,高约3.5米,面阔三间,四檩进深约5米,灰筒瓦屋面,有过垄脊,柱间是方格窗。下层砖拱门洞,下肩为条石。门洞上方正中置有石额,北面镌刻“金绳”,南面镌刻“觉岸”,均为清道光十年所刻。
儒福里过街楼曾是北京唯一留存下来的过街楼。记得在年时,菜市口南大街正在改造,当时《北京晚报》还曾刊登过《这古老的过街楼能保留下来吗?》的图片新闻。可惜的是,儒福里过街楼仍在年被拆除,和过街楼一起湮没在大道通衢中的还有多条小胡同。
年8月,菜市口路口以南至南二环路正式通车,原丁字路口成为十字路口。路口以南是菜市口大街,以北是宣武门外大街,以西是广安门内大街,以东为骡马市大街。曾经居住在菜市口大街的人们对以往的菜市口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浓厚的感情,常常思念着、回忆着陪伴他们一起长大的故里——菜市口。旧的菜市口已经消失,但它在我的记忆中是不可磨灭的。
明代起成为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
在老北京的地名中,有很多是以“市口”命名的,如:蒜市口、珠市口、灯市口、闹市口、菜市口等。在众多的“市口”中,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当属北京南城的菜市口。
菜市口大街原是城南最宽的一条街道,它承载着众多的文化与历史印迹。古时的北京城处于三面环山的开敞小平原,平均海拔高度约44.2米,也曾称“幽州”。
辽代在此建立陪都,因而称南京,又称燕京。辽金两代的北京城中心都在广安门一带,当时共8个城门:东面为安东门、迎春门,南面为开阳门、丹凤门,西面为显西门、清普门,北面为通天门、拱辰门。菜市口就是安东门东侧的街巷,旧时称檀州街。
到了元代逐渐成为菜园,明代时,此地已经成为“菜市”,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沿街菜摊、菜店众多,四九城的人都来此买菜,特称为“菜市街”,当时的菜商被称为“菜牙”。
清乾隆年间,这里被称之菜市口。光绪年末,在广安门内的菜市口一带开办了官办的广安市场,也称广安菜市。
之后,南北菜行的商会成立,所有菜牙迁此集中管理。广安菜市面积很大,东起芝麻店,北到广安东里,西止狮子店,南接广内大街,形成了当时北京著名的蔬菜批发与销售交易场所。
解放后,*府取缔牙行的专卖制度,年广安市场更名为广安门菜站,但仍负责北京市的蔬菜批发业务。年,这个市场又改为菜市口菜市场,经营不变,成为北京南城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菜市场。年,广安门内大街道路改造,菜市口菜市场被彻底拆除。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气可是不小
不过,提起菜市口
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清朝时期的刑场
其实,菜市口作为刑场只是从清代才开始的
?元代的刑场曾设在柴市,即现在的交道口,文天祥就是在柴市就义的。
?到了明代,刑场改在了北京的西市,即现在的西四偏西的一代,明代的两位著名的*事家于谦和袁崇焕就是在西市被害。
?到了清代,清*府将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西市)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当年菜市口刑场位置就在今天的铁门胡同南口稍偏向西南的马路上,也就是原宣武区菜市口百货商场旧址附近。清咸丰末年(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在此地被执行死刑,光绪二十四年(年)戊戌变法的“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康有为撰写挽联纪念谭嗣同:“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岂有为哉。”
为此,“菜市口”逐渐成为“刑场”的代名词。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刑场也改到了天桥。从此,菜市口又成为名副其实的“菜市”。
菜市口有条丞相胡同
菜市口有两条著名的胡同,一条是北起骡马市大街、南至南横西街的菜市口胡同,另一条是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半截胡同的北半截胡同。
绳匠胡同—神仙胡同—丞相胡同
菜市口胡同在明代曾经是制绳子工匠们的居住地,因此曾称之绳匠胡同,并沿用至清代,清《乾隆图》称神仙胡同。清晚期逐渐讹称为丞相胡同。明清时期也确曾住过几位丞相,如明朝的许维祯、清朝大学士李鸿藻以及清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孙毓汶等。民国以后,正式定名为丞相胡同,年后仍沿用此称。年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菜市口胡同。
明清两代,菜市口曾住过多位名人。巷内16号为左宗棠故居。另据《曾文正年谱》载,道光二十一年(年)八月,曾国藩移寓绳匠胡同北路东。此外,著名文人徐乾学、毕沅、洪亮吉、蔡元培、李大钊等也曾在此巷居住。李大钊曾开设“马克思研究”专栏的《晨报》编辑部就设在这里。北京最大的会馆之一的安徽休宁会馆也在这条胡同内,也有介绍说秋瑾在此住过。这里有北京最早的女学堂,秋瑾任教习。秋瑾主编的全国性第一份报纸——《中国女报》在女学讲习所代售,该所后为菜市口胡同小学(曾称为丞相胡同小学)。
说起记忆中的菜市口胡同,那就不得不提起那所原称为丞相胡同小学的“北京百年小学校”了。这座建于清代的小学历史悠久,曾是年由江绍铨所创办的私立女学校,年改为官立女子学堂。后曾多次更名,直到年才定名为菜市口小学。
谭嗣同曾居住在北半截胡同
半截胡同—库堆胡同(裤腿胡同)
北半截胡同是因胡同长度仅为全部街巷的一半而得名,这里在明代称为半截胡同,清代才分为南北两个半截。民国时并入库堆胡同,也被称为裤腿胡同,后统称北半截胡同。当时人们俗称半截胡同为“绊脚胡同”,源于菜市口曾与杀人刑场有关而称之。所谓绊脚胡同,是人们对死刑犯的忌讳,其实是一种迷信说法。
北半截胡同历史上是会馆聚集地。北半截胡同13号是江苏会馆,相传曾是严世藩的“别墅”。胡同的41号为浏阳会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在此居住过,巧合的是谭嗣同的住所和处死地近在咫尺。谭嗣同故居现在还有保留,但里面非常破烂。胡同的20号为四川潼川会馆,在民国时是四川青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年陈毅住此并创作过文学作品。往南有著名的广和居饭庄,原名隆盛轩,道光二十一年()改称广和居。清末官吏、文人墨客、艺术家多在此议事、就餐,年停业。
北半截胡同有座以这个胡同命名的学校,校舍为前清时期的江苏会馆,早先这所学校称作私立江苏小学,年改称北半截胡同小学,年升级为北京中学,年中学被撤销。之后在院南侧建起一座四层办公楼,成为宣武区民*局等单位的办公地,后来宣武区*协、宣武区各民主*派及侨联搬入。在年初的危房改造中,北半截胡同已被拆除。
这两条胡同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菜市口大街。
多家老字号已迁往他处
扩建前的菜市口大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路口呈丁字形,向北与宣武门外大街贯通,西与广安门内大街、东与骡马市大街连接。年8月,菜市口丁字街向南被打通,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菜市口丁字街变为十字路口。
曾经是北京著名四大百货商场之一的菜市口百货商场坐落在菜市口丁字街的东北角,商场出售的商品包罗万象,集日用百货、水果冷饮、糖果糕点为一体,从服装鞋帽到自行车、洗衣机等应有尽有。无论需要什么,直接去菜市口商场,定会解决需求。
记忆里,当年购物缴费的过程较有意思。商场各个柜台的上端都排列着尼龙丝网和不停转动的滚轮,售货员收费时,将钱币夹在购物交费凭据里面,然后挂在夹子上,再挂在输送铁丝网上,交费夹随转动的滚轮传送到收银台,收银员结算后,再将需要传回的钱和凭据挂在返程的夹子上带回原处,这种当年用于售货员和收费台的机械互动平台早已消失,如此节省人力的“自动化”交费方式,当下40岁以内的人们应该不曾见到过,只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中。
早期的菜百
菜市口百货商场西门内的冷饮部是孩子们的最爱,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刨冰”。记得那是将一块洗脸盆大小、晶莹剔透的冰坨放在机器中旋转刨削,碎末颗粒的冰碴儿从出口涌出,叔叔阿姨将冰碴儿盛入瓷盘后,再添入紫红色的调味果汁。拿到手里后,用羹匙搅匀,放入口中细细品尝,甜丝丝的凉爽感觉驱散了浑身的热气。道路拓宽后,菜市口百货商场迁址到白广路口,也以出售*金首饰著名。
小时候,菜市口路口西北侧是个信托商行,也称“委托商行”,是收购和出售二手旧货的商店。这里除了没有食品,其他生活用品都有收售。商行不算小,有三个套间,每天都有不少行家里手来采购或寻觅“俏货”,也有一些小商贩来买东西,然后再卖掉,从中得到少量的差价。如果确有需求,到信托商行还真可以买到心仪的物品。信托商行收购的产品,在没有被卖掉之前是可以赎回的。信托货款支付分为两种方式,可以收购时支付,也有售出再支付的,如果选择售出后再支付,定价会高一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托商行的西侧是始创于年至年的“西鹤年堂”中药店,该店历史悠久,曾有“先有鹤年堂,后有菜市口”之说。明嘉靖初年就以五家分店闻名京城,史上有“五鹤朝天”之誉。“鹤年堂”的匾额原是明朝奸臣严嵩题写,菜市口开的分号“西鹤年堂”匾额是严嵩之子严世藩题的匾。《北京市志稿》记载:“本市药业之开设最久、声誉最著者,若西鹤年堂。”该店之名取自《淮南子》中“鹤寿千年,以极其游”句。“鹤年堂”的创始人是丁鹤年(年至年),丁鹤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他博学广闻,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药铺是以丁鹤年的名字命名,也有“松鹤延年”寓意。鹤年堂是北京医药行业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老北京流传一句歇后语:“鹤年堂讨刀伤药——死到临头。”这话有两层含义:其一:刑场就在鹤年堂药店门前;其二:鹤年堂有自制的“鹤顶血”,实际就是一种麻醉剂。
西鹤年堂西邻的是一家规模比较大的理发店——菜市口理发店。理发店是座两层楼,有楼上和楼下之分,并分为男部和女部,店内的左侧是女部,右侧是男部,其规模绝对不亚于当时的王府井“四联”理发店。店内是老式的理发座椅,座椅可根据理发、烫头或刮脸的需要,折弯成不同的角度。女部比男部多了女同志烫发用的白色半圆形“头罩”。男女部中间是一堵贴有白色瓷砖的矮墙,矮墙的两侧是洗发用的瓷水盆。当时这家理发店在宣武区的规模最大,但价格并不高,如果不是烫发,一张两毛六的理发票就够用了。
再往西,就是上海迁京的“上海美味斋”餐厅、清光绪年间开办的正兴德茶庄、水果店和菜市场了。正兴德茶庄创办于年(清乾隆三年),初期称“正兴号”茶庄,清咸丰七年(年)才改名为“正兴德茶庄”,也是老字号了。
茶庄附近还有家“黑猴商店”,早年北京有两个黑猴百货店,一个在前门鲜鱼口,一个在菜市口的烂缦胡同北口。菜市口黑猴商店随着城市道路改造已经不存在了,但菜市口老居民对曾经的“黑猴”还是心存怀念,大家可能不记得商店的正式名称叫什么,但一提黑猴店,没有不知道的。称这个商店“黑猴”,是来源于店门口的一座铁铸的拴马桩,桩是不大的四方形,高约一米二左右,桩顶铸有一只蹲坐姿态、活灵活现的小猴子,因为铸造都是黑色的,人们就以这个猴子来称店铺为黑猴。黑猴是个小商品商店,店铺面积不大,呈狭长的格局,进门的右侧是柜台和商品展架,左侧是墙壁,中间是只能两个人擦肩而过的通道。店铺虽小,但出售的商品品种是方方面面的,大到从床单被褥,小到针头线脑,从锅碗瓢盆到笔墨纸张,应有尽有。附近的百姓家里有什么短缺的小物件,都会来趟黑猴。年,两广大街拓宽马路时,黑猴百货店连同旁边的菜市口新华书店等一起被拆迁。
菜市口的那些老字号虽依然存在,但已经分散他处。菜市口有了不小变化,相对以往,清静了很多很多。虽然旧貌不复存在,但曾经的菜市口给我留下永久的眷恋。
来源:北京晚报
_wangxin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