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产医学的发展,使早产、低体重患儿的存活率提高。
2.呼吸机、血液和腹膜透析仪、体外循环机等生命支持技术的临床应用,增加了心肺肾等多脏器衰竭患儿的生存期和存活率。
3.急救、危重病医学的发展,提高了急、危重病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4.小儿外科的发展,提高了出生缺陷和先天性发育畸形患儿的生存期和存活率。
5.静脉营养技术的发展,增加了需胃肠道外营养患儿的生存期和存活率。
6.诊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穿刺、内窥镜检查、各种管道插管的留置、引流及透析疗法等,都使细菌易于进入机体。
7.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支付危重病患儿长期住院的高额医疗化费的能力逐渐增强。
8.抗生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滥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患儿的抵抗力。
9.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环境污染,对婴幼儿的生存威胁大于成人。
10.免疫药理学的发展,增加了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患儿的生存期和存活率。
11.临床医生诊断意识和水平的提高,使小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率和救治成功率均有所提高。
1、临床诊断和评价1.1诊断线索
①临床表现:急性发热、伴有寒战、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而无明显的局部感染体征,有时会伴有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和精神差、萎靡不振或烦躁不安。
②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增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出现核左移及中毒颗粒;血小板计数增高或降低;微量血沉(m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
③血或骨髓细菌学培养阳性。但血培养阴性不能否定败血症的诊断。
④新近有皮肤粘膜局部感染、溃烂、外伤或挤压疮疖史,或有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感染史。
1.2诊断依据
具有全身性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结合非特异性炎症指标2项增高,可临床诊断为败血症,血或骨髓细菌学培养2次以上为同一细菌生长可确诊。
尽管临床检验技术在不断提高,L型细菌及厌氧菌培养基已在临床应用,但目前,败血症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仍只有30~50%,国外包括欧美国家也是这个水平,再加上细菌污染这个临床上很难避免的问题,进一步影响了细菌培养的可信度。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检测患者体内细菌DNA、RNA及抗体等免疫分子的技术在不断提高,但这些技术所要求的条件在临床检验中较难控制,大大影响了其可信度;PCR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后又被卫生部限制应用就是基于此原因。
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断败血症时不能过分依赖理论上被称为“金标准”的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永远不能替代临床医师认真仔细的病史询问、病情观察和体格检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需要临床医师综合分析评价才能准确判断病情[1,2].抗生素治疗有效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临床诊断依据。
1.3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发生感染后易扩散造成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为生后7天内起病者,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常呈爆发性多器官受累,病死率高[1,2]。
新生儿败血症是儿科常见的全身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一旦发生常迅速进展呈暴发性多器官受累,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表现多为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发热或体温不升。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少吃、少哭、少动等“三少”表现是新生儿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临床医生细心进行体格检查,可发现患儿面色欠佳、皮肤发花或*染、心率快等循环功能差的体征,可有瘀点、瘀斑、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抽血针孔处渗血、呕血、便血、血尿或肺出血等)的表现。易出现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和深部脓肿等合并症[1,2]。
自年以来,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在通用的诊断标准是年制定的。具有临床表现和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异常,且血培养阳性可确定诊断;具有临床表现、血培养阴性但具备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异常2项,可临床诊断为败血症[1,2]。
1.4临床评价
初步诊断败血症后,要认真考虑总结以下3方面的问题,对患儿进行全面综合的临床评价。①原发感染灶:找到原发感染灶,可进一步支持诊断,也可为临床医生推测病原菌的种类、经验性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依据。多数败血症患儿都有轻重不等的原发感染灶,临床医生必须追问近2周的感染史,各种病原菌的原发局部炎症与细菌在人体存在的部位有关。原发感染灶的特点为所在部位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病灶所累及系统的临床表现,如呼吸系统的咳嗽、消化系统的腹泻等。②病情轻重:感染中毒症状重,出现低灌注等循环不良的表现和脏器功能失调者,可视为重症。需要检查患儿的肝肾功能和心肌损害生化指标,及时评价其心肝肾功能。③有无迁徙性病灶:细菌由原发感染灶侵入血液后,可随血液循环进入其它器官,形成迁徙性病灶,加重病情。常见的迁徙性病灶有皮下及深部肌肉脓肿、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肿、脓胸、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脑脓肿、骨髓炎等。
理论上,病原学检查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临床医生需了解影响病原学检查结果的相关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评价。取得阳性血培养,有赖于下面几个关键:
①尽早在疾病的急性期取血进行培养。
②要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进行,连续取血培养二次以上。
③争取在寒战发作或体温骤升时取血,每次分别自两个不同静脉取血能提高培养阳性率,血量要适当。
④同时还得进行厌氧细菌培养。培养出阳性细菌,需做抗生素敏感试验以利治疗。同时,临床医生还需排除血培养假阳性的可能。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儿科医生还需考虑患儿和家长对多次静脉穿刺抽血的承受力。
诊断败血症后,临床医生要对病情和预后有个初步判断。病情危重的指标如下:
①有免疫功能缺陷,有严重及难治性原发病,如肝硬化、慢性肾病、糖尿病、血液病、严重烧伤及肿瘤等。
②严重毒血症,有感染性休克及DIC、感染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等。
③有难以消除及严重的多发迁徙性病灶,如化脓性心包炎、脑脓肿、肺脓肿等。
④某些难治性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引起的败血症。
1.5败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调查研究患儿发病的相关因素,即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也可指导家长对患儿加强护理,预防复发和再发。
1.5.1病人方面的因素
①年龄:好发年龄是幼婴及老人,他们抵抗力差、发病率高。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不成熟,更易发生这种病症。出生体重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国外都有有关这方面的统计。婴幼儿时期还可能发生隐球菌性败血症,患儿除体温略高外,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根源。
②病菌侵入途径:婴幼儿菌血症起源于皮肤、粘膜及脐部感染者最多。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感染常为大肠杆菌或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侵入途径。呼吸道感染可发生肺炎球菌败血症。
1.5.2致病菌方面的因素
①病原菌数量大,分泌毒力强大的内、外毒素、酶和致病因子,侵袭性强,以及侵入门户血循环充沛,都有利于败血症的发生。
②致病菌的种类,随着病儿年龄的增长和药物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以往小儿败血症的病原菌,除新生儿期可能为大肠杆菌外,较多见的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其次是脑膜炎球菌与流感杆菌;伤寒及副伤寒、绿脓杆菌等则很少见。自从临床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败血症已明显减少。葡萄球菌则因其耐药菌株增多而更易导致败血症。目前,金*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常为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败血症的发病率又有超过金*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趋向,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及产气杆菌、沙雷氏菌、变形杆菌等致病力低的细菌败血症也可发生。B组β溶血性链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致病菌。四联球菌在新生儿、婴幼儿败血症中也有报告。厌氧菌中以脆弱类杆菌多见。多细菌感染亦有发生。
1.6鉴别诊断
应注意和胃肠道感染、中毒型菌痢、重症伤寒、粟粒性肺结核、脑炎和隐性局部感染灶等感染性疾病作鉴别。还应注意与非感染性疾病作鉴别,恶性肿瘤类疾病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等,结缔组织病如川崎病、风湿热、类风湿热等。
2、药物疗法和评价2.1用药原则
①早用药,特别是对病情较严重或弱小的婴儿,一有败血症可疑迹象,即应作必要的有效治疗,不得因等候检查结果而延误治疗。
②疗程要足,一般10~14天,有并发症者应冶疗3周以上。
③尽量静脉给以杀菌类抗生素。
④新生儿因肝肾功能不成熟,给药次数宜减少,1周以内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每12~24小时给药1次,1周后每8~12小时给药1次。
⑤注意药物毒副作用,头孢三嗪、头孢派酮和头孢他啶易影响凝血机制,使用时要警惕出血的发生。
2.2对症支持治疗
重症患儿,常常出现循环功能和内环境的紊乱,需及时实施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患儿正常的心、肺、脑功能和内环境稳定,需要针对每一阶段的突出矛盾,采取相应措施,为患儿进一步清除病原体、战胜病魔和恢复健康赢得时间、创造条件。对症支持治疗的主要关键在于:
①维持生命体征,及时纠正低氧血症、酸中毒。
②周围循环不良时扩容,可给全血或血浆,维持血压、血糖和水、电介质平衡。
③对症治疗,体温过高时给退热药并采用物理降温。发生惊厥时,给镇静剂,必要时可考虑人工冬眠疗法。及时处理脑水肿、DIC、高胆红素血症。
④彻底肃清原发病灶,及早发现新的迁徙性病灶,随时予以彻底清除,以杜绝病原菌的来源,如脐炎、皮肤感染灶、黏膜溃烂或其他部位化脓病灶。
⑤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强支持疗法,身体虚弱、迁徙病灶多、病势严重的患儿,多次输血、血浆、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应保证足够的热卡、液体及营养需要。
⑥周密细致的护理。
⑦感染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在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程(3~5天)治疗。激素有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与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可抵抗细菌毒素的损害,但由于它可使体内隐性感染病灶发展与播散,必须与足量有效抗生素联合使用。因此,加用这种疗法之前,应全面慎重考虑。
2.3 抗生素的选择
治疗败血症,抗生素是关键药物,应及早使用有效抗生素以尽快消灭血液中的所有细菌。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每易造成种种困难,如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体内各种菌群失调,对各种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影响等,选用抗生素时必须慎重全面考虑[5].当病原菌不明时,可根据细菌人侵途径、患儿年龄、临床表现等选择药物,结合当地菌种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菌株情况决定,通常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针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联合用药,而后可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抗生素治疗败血症的通用原则是,一旦疑诊要早用药,立刻经验性选用可能有效且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待病原菌明确药敏实验结果回报后,若首选抗生素已用3-5天效差,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换药,若首选抗生素临床有效,即便是药敏实验结果不敏感也不必换药[6]。
2.3.1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宜用苯唑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药物,常联合2种以上静脉给药。
2.3.2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感染可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与氨苄青霉素类联合应用,绿脓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噻甲羧肟与羧苄青霉素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虽有较好的杀菌作用,但因有耳毒性和肾毒性,新的药典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用,若必须应用时,需与家长充分沟通,告知利弊,经家长签字同意后方可选用;应用后还需密切观察耳肾毒性,定期检查听力和尿常规。
2.3.3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与青霉素或氯霉素合用。氯霉素因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还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症”,需经家长签字同意后方可选用。
2.3.4头孢地嗪属于耐β-内酰胺酶的新型第三代头孢菌素,是目前唯一一种兼具广谱强力抗菌和免疫调节活性双重作用的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且毒副作用小,特别适用于肝肾功能差、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以及婴幼儿、老年人,在婴幼儿抗感染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6,7]。
2.3.5三甲氧苄氨嘧啶、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往往可以提高疗效,但也要注意可能增加的毒副作用。
2.3.6如有化脓病灶,则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进行外科切开引流或穿刺排脓等处理。
2.4疗效评价
败血症为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不典型,在治疗措施的实施中,更要严密观察,及时获取客观准确的临床资料,用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观察病情变化及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及时分析、小结、修正治疗办法,直至将病人治愈[5].一般情况下,如果所选抗生素能有效杀灭患儿所感染的细菌,再加上及时恰当的对症支持治疗,患儿的病情应在3~5天内有所好转,否则,应及时考虑调整治疗方案,以免患儿病情加重,出现不良的后果[6].
当败血症病儿经抗感染和针对并发症的对症处理后,体温仍高,一般情况无改善,虽经血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整用药后一般情况仍无改善,则应考虑:
①致病菌可能为耐药菌,虽然体外药敏试验为敏感抗生素,但体内作用差,可能与用药剂量、给药时间、方式等有关。
②是否合并其它细菌或病毒感染。
③是否有其它并发症或迁徙病灶。
④对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控制不力。
⑤是否有免疫功能障碍,特别是营养不良小儿。
⑥积极寻找病因,有无院内感染,特别是医源性因素。遇上述情况,应进一步详细追问病史,全面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时恰当的调整治疗方案。
3预防和预后
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细菌感染,从而发生败血症,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受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灶,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败血症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各种诊疗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要求,不滥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有希望降低小儿败血症的发病率。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患儿年龄、营养状况、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治疗开始的早晚和是否彻底等。一般说来,年龄小、营养状况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不敏感和发生休克、DIC者预后不佳。及时进行正确和彻底的治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关键[1,2,6]。
参考文献:[1]徐灵敏,张展,贾莉婷,等。新生儿败血症心肌损害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7(1):24-26.
[2]徐灵敏,张展,贾莉婷,等。NICU新生儿败血症心肌损害与出生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2(9):-.
[3]徐灵敏,朱艳玲,王*,等。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综合临床,,23(10):-.
[4]徐灵敏,贾莉婷,董子明,等。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l在小儿川崎病和败血症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3(5):-.
[5]徐灵敏。小儿疾病药物疗法的原则和临床评价[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36(5):3-5.
[6]徐灵敏,贾莉婷,张展,等。头孢地嗪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7(8):-.
[7]徐灵敏,张展,栾斌。头孢地嗪双重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13(1):65-66.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作者:医院青浦分院、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徐灵敏
本平台其他精彩文章导读(点击即可阅读):
小儿常见呼吸异常的临床分析(上)
小儿临床常见危象诊治
图表精讲小儿瘫痪
小儿脑疝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
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
临床近30种异常面容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收藏)
有关结核菌素试验临床应用的最新专家共识(版)
让儿科医生心痛的心源性腹痛
儿童常见慎用或禁用药物一览表
小儿颅内低压征的诊断与鉴别
手足口病的诊治要点
十六个问题让你全面看懂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昏迷患儿去大脑强直与去皮层强直的区别
住院患儿不同病原体肺炎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指南(草案)
小儿物理降温之孰是孰非
为健康中国扬起我们的手!
最新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介绍
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儿童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9月)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诊治方案(版)
儿科常用抗微生物药使用剂量指南
儿童静脉使用阿奇霉素静脉指南(版初稿)
小儿常用祛痰药使用专家共识
让医患和谐的18字*金法则
教你全面了解PPD试验
小儿常见9种病原体所致肺炎的临床特点
第三至六对颅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治方案
儿童高血压的定义、分期及常见原因
小儿危重症的临床判断与评估
小儿呼吸系统常见重点、难点知识汇总
卵圆孔未闭是不是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低钾血症诊治精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