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云南药用生物资源丰富,大宗药材品种10种占全国的25%,药用生物种占全国的51.2%,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种占全国的48%)
在云南,傣医、藏医、彝医已传承上千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白族医药、哈尼医药、佤族医药等多种民族医药也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云南各民族使用的许多药草如今都被发掘成为知名的植物药。
云南是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分布种类最多的省区,也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为进一步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云南省近年来瞄准大健康产业,不断推进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健全中药材、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体系,提升中药饮片炮制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快科技研发,开发更多云药新产品,推动云药产业优化升级。
天然药物资源遍布全省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镶嵌在金沙江上游的横断山之中。近20年来,玉龙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滇重楼种植基地和珠子参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乡级云木香种植基地、云南最大的粗茎秦艽种植基地。拥有“中国云木香原产地”“玉龙滇重楼地理标志产品”两个国家级品牌。滇重楼1、2、3号、云全1号2号和珠子参“云和1、2号”分别获得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登记证书。
“云南的天然药物资源遍布全省16个州市,特有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性极为丰富,例如,三七、滇重楼、灯盏花、滇龙胆、云*连等都是云南省具有特色优势和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资源丰富、生产技术成熟、商品质量优异、种植面积有一定规模、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道地药材品种。”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会长苏豹介绍。
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种药用生物资源中,云南拥有种,占比51.2%;全国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约种,云南拥有种,占比达48%;全国大宗药材品种40种,云南有10种,占比达25%。数据显示,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万亩的有文山、怒江、红河3个州,超过50万亩的有曲靖、临沧、大理3个州市。
昭通天麻记者陈飞摄
从20世纪起,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启动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项目坚持近40年,行程80余万公里,走遍云南山山水水,持续、深入地进行着长期性的大规模野外调查,编撰的《云南天然药物图鉴》收录了种天然药物,采集标本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翻译民族药名个,收集附方个,确证药物基原种,建立3个共享信息数据库,填补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相关研究空白。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原所长朱兆云介绍,低纬高原地区是世界上自然地理最为复杂、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最为多样的特殊生态区,云南属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搞清楚品种、资源家底,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开发。”她说。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精选70种道地药材、大宗药材、特产药材、资源逐渐减少的紧缺药材、具有显著功效的民族药和民间药以及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原料药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对适宜生产区域进行了科学规划,首次绘制出适宜栽培发展区划图。
民族用药各有特点
“把采摘来的灯盏细辛洗干净,在砧板上切一下,然后加鸡蛋调,不要加油和盐,放到锅里蒸,对治疗卒中后遗症有奇效。”植物学家、生物多样性专家、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裴盛基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苗族医生罗三的故事,“在一次中草药大会上,我和罗三住在上下铺。我每天在上铺垂下头来和罗三交流,满屋子的人围着他不停地问‘苗方是怎么治疗卒中后遗症’,他说就是这么简单。”裴盛基笑着说。
文山苗药本报记者杨峥摄
20世纪70年代,丘北苗医罗三介绍灯盏花对治疗中风有效,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立即对灯盏花进行了研究,提取分离出灯盏花素,成功研制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花素片、益用康片4个新药,成为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首选药物。
年,朱兆云任省药物研究所所长,她依靠祖传用药经验,对彝族草药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和助手王京昆、赵毅研发出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等治疗跌打损伤的新药。其中首创使用气雾剂治疗乳腺小叶增生,主治适应症具有疗效快速、副作用小等优势,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成为彝族药新药创制的成功范例。
“省药物研究所创制的这9个新药中,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花素片、益脉康片、痛舒胶囊和肿痛气雾剂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说明这些药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很好。”朱兆云说。从云南民族医药中获取的成果还有:从景颇族药“木札”中分离出的豆腐果甙开发出神衰果素片;将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青叶胆片;利用纳西族药埃酥蒙(岩白菜)开发出岩白菜素片。
“云南民族医药的结晶灿若星辰。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以傣医药、彝医药、藏医药为主,具有鲜明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云南传统医药文化传承。《滇南本草》流传至今已有多年,早于《本草纲目》多年,《哀牢本草》《玉龙本草》系统总结了彝族、纳西族的医药经验,各民族由于居住地的环境差异,在用药上具有自己的特点。”苏豹说。
很多人知道云南白药,却不知道云南白药最早发源于彝药。王敏是云南省知名彝医,从事彝族医药30多年。“有些中医治疗无法达到的效果,在彝医中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认识到中医、彝医在某些用药、剂量上的差别,年,王敏决定追随彝族名医张之道,系统地学习彝医。从识别药物开始,再到学习彝医理论。
王敏介绍,彝族医药有自己的独特理论,此理论指导了彝族医药的实践和发展。“不同民族所用的药可能是同一种药,但因为理论不同、用药方法不同,治疗的效果就会不同。”
以药入膳,在佤族人的饮食里十分常见。沧源佤族自治县佤医药专家刘宝林介绍:“佤族人很懂养生。佤族传统用药以植物药为主,有些植物药本身就是菜。三桠苦、积雪草、马蹄金、独蕨、五加尖、野苡仁……都得益于大自然对阿佤山的馈赠。”年,沧源县药检所对沧源县药物资源进行调查,共收集整理药物多种,分属科、属。仅在南滚河流域,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植物就多达种。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1年以后,云南三七产业的发展在种植面积、产值、产业链的拓展方面已经超越北方的人参,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明星药用植物。三七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天然药物,是人参属植物中人工种植最早的物种之一,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除医疗作用外,三七还是常用的食疗两用植物。用现代植物提取技术和生物技术工程,发挥三七在大健康产业的运用潜力,对推动云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三七产品记者杨峥摄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省委、省*府全力打造‘三张牌’等决策部署的实施,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云南道地中药材产业潜力巨大,将很多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药材通过精耕种、精加工、精销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未来云南道地中药材发力的方向。”苏豹认为。
在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茂山镇东屏村,云南彝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重楼种植基地绵延数百亩,从6年进入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平台后,这里的重楼从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实现了全产业链大数据追溯,且与商务部的国家追溯平台实现数据对接,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针对中药材作为农副产品,其生产牵扯面广、人多、链条长的现状,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牵头搭建了云南省中药材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对中药材的种苗繁育、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购销存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闭环溯源,实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目标,该平台接入云南省重要产品追溯协同中心、云南省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府监管平台,实现了中药材追溯信息的监管和共享。目前,申请使用中药材生产企业家,累计录入中药材种植生产追溯信息达.7万条。
正在搭建的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云药网”,集供求信息、产地快讯、品种分析、价格走势等多元化功能,可入驻省内外采购企业和种植追溯企业,形成产销互动,畅通云南省中药材资源与需求市场,让云药产品大踏步“走出去”。
苏豹介绍:“云南省初步评选出三七、滇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砂仁、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滇龙胆10个品种为‘十大云药’;协会还在云南省科技厅的支持指导下,联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文山学院、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院校对全省认定的60个‘云药之乡’进行产业体系整合,努力形成以‘十大云药’品种为主,兼顾区域特色,集种植、加工、质量、信息化为一体的全产业体系化成果。”
记者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