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
TUhjnbcbe - 2022/11/23 21:45:00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古代,汉人男子均束发戴冠,不会轻易剪发。而清*入关后,曾下令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而且要留仅有拇指粗细的金钱鼠尾辫。

这个改变不仅仅让社会审美风俗转变,还促使一种神药的产生,它就是演义小说中常见的刀尖药。

剃头匠的偶然发现

清朝的辫子头虽然干练,但是它打理起来却很麻烦,头发长得快,后面的辫子可以留长,但是前面的光头必须要经常剃,如果十天半个月不剃头,青茬长起来会非常难看。

所以,在清朝,稍有身份地位的男子都会经常剃头,就是贩夫走卒隔一段时间也需要花钱剃头,因此,清朝剃头匠的生意做遍了大街小巷,只要有这门手艺,不愁没饭吃。

河南安阳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他初入此行,手艺非常生疏,经常把客人的头皮剃破,不是划伤就是掉皮流血,脾气好的顾客或许还能忍一忍,赶上脾气差的直接开口就骂,次数多了,李成自己也特别不好意思。

有次,李成和老乡聊天,偶然间听说老家有一种止血药,特别有效,尤其是对于刀伤剑伤、跌打损伤,即用即好。他决心回乡去找这种神药的配方,炮制出以后带在身边,要是客人被划伤可以立刻用上。

经过一番探寻,李成发现,原来止血神药的关键配方是一种叫做龙骨的东西,老乡从野外、山中捡拾到龙骨,把它研磨成粉末加入到普通外伤药中就成了神药,这种加了龙骨的药粉确实有奇效,将它敷在伤口上,立刻就能止血,而且伤口愈合的会非常快。

从此之后,李成也干脆不做剃头匠,他专门去各地收集龙骨,碾成粉末后制成刀尖药四处贩卖。刀尖药一流入市场就备受追捧,不仅在各大药铺畅销,很多小商贩还会买回去沿街售卖,大小剃头摊子都会存上几包,以备不时之需。

刀尖药的效果也确实非常惊人,有人曾经戏言:除了砍头,一敷就好,可见刀尖药的口碑确实不赖。

龙骨究竟是什么

在传统中医的中药类目中,龙骨其实就是大象、犀牛、马、牛、鹿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它的用法和药性在《本草纲目》和《圣惠方》等中医典籍中都有记载,但是,龙骨的发现量非常的少,它是一个较为罕见而珍稀的药材,一般的中药铺可能根本就没有。

但是,这龙骨却常常和甲骨混淆在一起,那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龙骨这味中药可能暗藏玄机。

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不幸感染了疟疾,他不仅是个大儒还精通医术,生了病的王懿荣决定去药铺给自己抓上几服药。

他去了当时京城中比较大的中药铺鹤年堂,在抓药的过程中,他第一次见到了这种叫做龙骨的药材。

王懿荣惊奇地发现,龙骨上模模糊糊依稀可见刻着很多类似篆文的文字,王懿荣偏偏是个在古文字方面造诣深厚的学者,他看出了这些写在龙骨上的文字与古青铜器上篆刻的文字非常相似,王懿荣惊喜不已,他当即就买下了鹤年堂的全部龙骨。

王懿荣带着龙骨在书斋中昼夜不停的研究,终于考证出,这些刻在龙骨上的文字是比青铜器上的篆文更加久远的文字。

在殷商时期,人们非常的迷信,每当遇到重要节日或者重大事情都会进行占卜,以预知吉凶祸福。

这些龙骨其实是甲骨,它上面刻的文字记录了不少商朝王室贵族的历史,很多事情,在古书上都没有记载。为了进一步研究甲骨文,王懿荣联系到了山东商人范维卿,通过他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收购甲骨,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甲骨文,也加入了研究甲骨文的队伍。

刀尖药创始人李成的老家河南省安阳市有个小屯村,这里正是商朝盘庚时期的国都,商朝被周所灭之后,国都就此荒废,被人称为殷墟,而殷墟也是近代甲骨最大的出土地之一。年,殷墟曾出土约十万片带有文字的甲骨片,成为研究商朝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刀尖药从此消失

解放后,甲骨文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刀尖药的主要成分龙骨从中药柜中走进了博物馆中,要是将这么珍贵的文物磨成粉制作成金疮药,岂不是太过于奢侈,所以,清朝风靡全国的刀尖药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

从安阳剃头匠的止血秘方,到国子监祭酒的龙骨药,再到博物馆中的甲骨片,三个不相干的事物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对于中华大地上曾经发生的一切,认识的还远远不够,如果好好挖掘下去,说不定还会有更加惊喜的发现,解开更多历史的未解之谜。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