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隋炀帝,也许我们立马就能想到这样一句话:“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他的罪直接体现便是葬送了隋朝江山,但是,他的功可不是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
先说几件我们所熟知的事情,例如:他开创了科举制度给了寒门出身的人机会;他凿开了大运河,永久性地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他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同,时又将如今的青海高原纳入了中国领土。这样一位君王,是很有主见的,他的掌控欲也一定是很强的,否则,不会力排众议开凿大运河。
那么,当他面对敢于讽刺他杀了自己父亲的人,他会怎么做呢?
也许你会说,他会干脆利落地一刀砍了他,又或者他心胸宽阔地对此一笑而过。其实,这其中的蝇营狗苟,绝不是如此简单就能解决的。在看隋炀帝回应之前,我们不如先了解一下这个“勇士”。他叫薛道衡,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人最大的特色便是迂腐,做事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却偏偏顽固不化。
这种人,在战场上会贻误战机害死大*,在职场上不能揣摩上意很容易得罪上司。当然,说任何话都要讲证据,那么,他到底哪里迂腐呢?我们就通过几件事来看看:
在隋文帝主*的时候,薛道衡受到了别人的牵连,被流放至岭南。当年,平定陈朝的时候,杨广曾和薛道衡共事,虽然,那个时候的薛道衡并没有对杨广多么热情,甚至,有些看不起他。但是,毕竟当时的杨广还小,没经验、没权力,只是一个有着背景的*口小儿而已。
在*中遇到这些待遇也没什么,再加上,杨广的胸襟也不小。因此,这次薛道衡落难,杨广是有意想帮他一把,于是,悄悄地建议他绕行扬州,再前往岭南。之后,在这个过程中,杨广再向隋文帝说点好话,给隋文帝一个台阶下,这件事不就过去了么。
可是,薛道衡却偏偏说“我不!”就是这么倔,“隋文帝让我去岭南,我怎可半路拐弯?”热脸贴冷屁股,一腔热情都喂了狗,搁谁谁能笑得出来?但是,能做皇帝的人嘛,如果,是心胸狭窄之人,那还不得早早的被气死了?所以,杨广也没有拿他怎样,便随他去了。
也许,连杨广都没想到薛道衡的作死之路才刚刚开始。公元年,杨广登基,与此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洗牌。但是,在那个百善孝为先的时代,他不好对父亲的布置做出太多改动,只能徐徐处之。因此,在处理薛道衡一事上,杨广打算先让他担任番州刺史,等时机成熟后再将他召回中枢主事。
然而,薛道衡是谁?那可是连先帝面子都敢不给的人。迂腐使他膨胀,骄傲使他放纵,在他上任一年多之后,他便向杨广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对这个茅岗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的家伙,杨广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只能先稳住他,将他召回京都。
当然,杨广难道不要面子吗?他虽然不是心胸狭隘,但是,你总是顽固不化,也不能怪人家杨广心狠手辣。毕竟,薛道衡只是臣子,而杨广是皇上、是天子,因此,杨广准备最后给他一次机会。如果,他乖乖来京,没有出什么幺蛾子的话,便准备让他担任一个不错的职位。
然而,世事难料,杨广还是低估了薛道衡作死的决心。
他犹如脱缰的野马,谁也拉不回来。在薛道衡到达京都后,他立刻上了一道奏折名为《高祖文皇帝颂》,这可了不得。整篇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简直将拍马屁的功力用到了巅峰。可惜的是,他拍的是高祖文皇帝的,跟杨广没啥关系:
“太始太素,荒茫造化之初;天皇地皇,杳冥书契之外。其道绝,其迹远,言谈所不诣,耳目所不追。至于入穴登巢,鹑居鷇饮,不殊于羽族,取类于毛群,亦何贵于人灵,何用于心识......虽玄行定嵩、洛,木运据崤、函,未正沧海之流,讵息昆山之燎!协千龄之旦暮,当万叶之一朝者,其在大隋乎?
......齐迹姬文,登发嗣圣,道类汉光,传庄宝命。知来藏往,玄览幽镜,鼎业灵长,洪基隆盛。崆峒问道,汾射窅然,御辩遐逝,乘云上仙。哀缠率土,痛感穹玄,流泽万叶,用教百年。尚想睿图,永惟圣则,道洽幽显,仁沾动植。爻象不陈,乾坤将息,微臣作颂,用申罔极。”
最致命的是,这篇文章让不少人想起了《诗经》里,以怀念先王讽刺幽王的诗。这下子,他就真的捅了马蜂窝,就算杨广不想动他也不行了。他都跟先帝一条心了,就算为了皇家面子也只能除去他。更何况,先帝可能真的是杨广给逼死的,而薛道衡却在这个时候提出如此敏感的话题,杨广只能选择送他去西方极乐世界了。
因此,杨广改变了主意,将司隶大夫的职位丢给了他,正五品的官。当然,不是杨广心胸宽广要重用他,而是:这个职位负责首都地区的安全,所以,在这个职位上,他更有可能犯下错误,好让杨广有理由除去他。
这一点,连他的下属都看得出来,并好心提醒他要收敛一些,不要太张扬了,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别太得瑟了,你马上大祸临头了。但是,薛道衡却丝毫没有意识到依旧我行我素,他觉得自己写的是赞扬先帝的话,都是皇室一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作为一个元老级人物,又有迂腐的特点,因此,对于一些自己看不惯的事情,总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不,他发现新律令耽搁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成型,于是,立马跳了出来感叹到:“高熲如果还活着就好了”。这句话宣布了薛道衡的死刑,要知道,高熲可是杨广亲自下令以诽谤先皇的罪名处死的人!
所以,这句话一出口,你不但是表达对杨广的不满,而且,你还想推翻杨广的圣旨啊。要知道,在君权神授的封建时代,你敢推翻圣旨,绝对是一个勇士,但下场一定好不到哪里去,不如自己找个地方自杀,这样也能少遭点罪。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性格与薛道衡是两个极端的人出现了,他就是:裴蕴。
裴蕴:一个极其擅长阿谀奉承,揣摩圣意,圆滑至极的人。
说起这个人,笔者就想多说两句,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曾经是陈朝的官员,后来,在隋灭陈时,他审时度势主动请求做隋*的内应,因此,在陈朝灭了后,他便被提拔为仪同。这当然不能让他满足,于是,他便寻找机会,经营关系,急隋炀帝之所及,想隋炀帝之所想,终于,此时让他发现了一个机会。
这个时候的隋朝的人口大增,日渐繁华,他敏锐地发现:民间的花名册与户籍对不上,有些人为了避免被抓去做壮丁,根本不上户口,甚至,有些人冒充老人,以防被征召参*。
因此,裴蕴上奏希望重查户口,根据百姓的外表来看年龄。这个措施一执行,不仅为隋炀帝找到了20多万的壮丁,还使全国的人口暴增了几十万。这样的成果,让隋炀帝喜不自胜,要知道,他为了打仗消耗了不少国力,这些壮丁来得正是时候,于是,立刻将裴蕴提拔为御史大夫。
自此之后,裴蕴更加卖力地为皇家谋划,皇帝看谁不爽,他便视谁为叛逆反臣,使出各种手段来搞他;皇帝觉得谁有功,他便笑脸相迎前去巴结。由于,他十分擅长揣摩圣意,因此,有人说他的话就是隋朝的律法,因为,他的意思一般就是皇帝的意思,而律法算不算数还不是皇帝说了算么。
因此,在他发觉杨广对薛道衡的忍耐到了极限时,便开始动手搜集他的罪证。
不久,裴蕴将薛道衡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到它那句如同谋逆的话都翻了出来,一举将薛道衡打入了死牢。最终,薛道衡被皇帝赐死,一家老小也被流放到了新疆苦寒之地。
其实,纵观薛道衡的生平,他不是什么大歼大恶之人,也没有做过什么罄竹难书的事,甚至,还是颇有才华之人。但是,却因为他不懂察言观色,不懂变通恃才狂傲,最终,连累一家老小不得善终。因此,在生活中学会变通太重要,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好心做坏事,甚至,拍马屁都拍到马蹄子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