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关于呼和浩特,你不知道的还有很多
TUhjnbcbe - 2023/2/27 11:26:00

天堂草原,有明珠焉,厥为青城,倚阴山之巍峨,聆*河之铿锵。这就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区*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历史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现如今又得别称“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


  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焚毁。康熙三十三年(),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地理概述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米,市区海拔高度为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文化底蕴


  呼和浩特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里有距今七八十万年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大窑文化”;有始筑于战国时代的我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君墓和闻名遐迩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金刚舍利宝塔;被誉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杏坞番红”的乌素图召、“古木参天”的喇嘛洞召等众多召庙共同组成独具魅力的召庙文化。加上市东南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群,具有大漠风情的*河旅游区、号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于大青山丛林翠柏中的乌素图国家森林旅游娱乐区,周边有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草原旅游胜地。使呼和浩特成为游人向往的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体,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影响,文化历史遗迹无一不体现北方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有专门的蒙古语学校、歌舞艺术表演的乌兰牧旗,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服装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乐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曲,伴随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声,使人回味悠长。


  宗教事业


  现有7种宗教:喇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各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回族,还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信仰天主教的民族主要是汉族;信仰东正教的主要是俄罗斯族;信仰汉传佛教的主要是汉族;信仰喇嘛教的主要是蒙古族,藏、土、裕固、门巴等民族也有信仰喇嘛教的。著名的喇嘛教寺庙有呼和浩特的在呼和浩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著名的寺庙有召、席力图召、观音庙、太清宫、清真大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中国乳都


  乳业界的人们都知道,世界上有一条国际公认的优质奶牛带,位于北纬40--47之间。这一带地区,气候干爽,阳光充沛,特别适宜奶牛生长。奶牛不受潮热侵袭,不需消耗过多的能量,少病高产,奶质优良,成为奶业的最佳发展区域。英国、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等乳业强国的乳制品工业区,几乎都分布在这个纬度上。呼和浩特地处北纬39.58--41.36度之间,正好处在优质奶牛带上。这就是呼和浩特发展奶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年8月28日,在中国乳制品协会成立10周年庆典上,呼和浩特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乳制品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29日,人们期盼已久的“中国乳都”挂牌仪式在呼和浩特正式揭牌,同时一个像征“中国乳都”的象形方鼎伫立在新世纪广场,一股浓浓的“乳香味”从此弥漫在首府青城。历史上,这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牛气十足”:这意味着处于塞北边疆的从此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城市品牌,那就是“乳都”。当有不少地方蓄意打造“乳都”的这个“金字招牌”时,呼和浩特已经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乳业发展的“东方神话”。


  文化


  召庙文化


  呼和浩特作为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自明朝末期至清朝中期几百年间,就曾出现过三次建庙的高潮,共建起喇嘛庙近处,再加上其余寺庙约有余座。


  如今寺庙古迹散布于塞外草原各处,有位于呼市旧城区金碧辉煌的大召和席力图召,有独具风格的金刚座舍利宝塔,还有修建于青山之间的阴山古刹喇嘛洞召和乌素图召等,组成了呼和浩特“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壮丽的奇观,呼和浩特市更以“召城”之名而天下闻名,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召庙文化。


  召庙文化有着僧众多,佛寺多,经塔多,雕塑多,壁画多等诸多特点。在呼和浩特召庙的最鼎盛时期,僧众多达数万,各种佛事更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藏经塔中所遗留的历代经卷以及多种文物,为后世的考古科研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更是珍贵的艺术品。


  传统音乐


  马头琴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起着代表作用,不论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还是其音色音质或者音乐表现风格及演奏方法,都体现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候,马头琴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这样说,马头琴与蒙古族一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走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马头琴不仅出现在正式和隆重的场合,也会在传统民间的婚典仪典以及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演奏,社会以及民俗传统基础十分浓厚。


  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极受尊崇,是蒙古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6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曾经驰骋草原,以马背为生的民族,他们的饮食也很有特色,主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大类。


  (1)白食主要是指奶制品,以牧区的牛、羊、马、驼奶为原料而制作的各种食品,其中以牛奶为上品、羊奶次之、马奶用作饮料或酒制品、驼奶则多作酒曲或药引,主要品类有饮用的鲜奶、酸奶、奶酒和食用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豆腐等。


  (2)红食则是肉质食品的统称,蒙语称为“乌兰伊得干”,主要是以羊肉、牛肉以及一些野味等做成的食品。红食中以烤全羊、羊背子、手扒羊肉、羊肉串、涮羊肉最为出名。


  对于慕红食之名而去的游客而言,需要注意的是,牧民的宰杀是有季节性的,农历五月以后,牛羊渐肥,但天气炎热,不利于贮藏,故只能随吃随杀,一般不杀牛;而要是到了小雪前后,天气寒冷,易于贮藏,牧民便会在牛羊还没有减膘时就大量屠宰,备好冬春之需。


  最佳旅游时间


  呼和浩特最佳旅游时间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


  昼夜温差极大,夜里比白天温度要低20℃,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带长袖衣服。


  要是去草原,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这时的草原景致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举行,届时,逛古召,登古塔,观赛马,骑马驰骋草原,其乐无比。


  旅游风情


  呼和浩特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众多历史遗迹,有战国赵、秦汉、明朝的古长城;有北魏盛乐古城遗址;有见证胡汉和亲、被誉为民族团结象征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教寺庙大召寺。有清朝管辖漠南、漠北等地的将*衙署;有现存我国和世界唯一的蒙古文标注的天文石刻图的金钢座舍利宝塔;有辽代万部华严经塔(白塔);有清康熙帝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府;有号称“召城瑰宝”的席力图召。境内还有哈达门高原牧场、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塞外西湖”哈素海。呼和浩特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蒙语意为“*色的河”,位于呼和浩特市北80公里处,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是内蒙古著名的草原旅游点。从呼和浩特乘车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俗称“召河”,因在希拉穆仁河边有清代喇嘛庙“普会寺”而得名。“普会寺”原为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宫,建于乾隆34年(公元年),寺内三重殿阁,雕梁画栋,非常壮观。普会寺背后环绕着希拉穆仁河,跨过河上大桥可达阿勒宾敖包山上观赏美丽的草原风光。


  希拉穆仁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场,每当夏秋时节绿草如茵,鲜花遍地,一望无际的景色,使人如痴如醉。希拉穆仁接待设施完善,有现代化星级标准的蒙古包供游客下榻,更有别具风味的民族食品供您去品尝。既能欣赏古朴的寺庙建筑,又能感受美丽的草原风光,真是一举两得,您何不去感受一下呢?


  大召寺


  大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部,蒙古语名“伊克召”,意思为“大庙”,始建于明代,是呼市内最大的*教寺庙,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银佛寺。


  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明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称“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间(―),扩展召庙规模,大殿改覆*琉璃瓦。佛殿内有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殿前汉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启七年()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仰视,形象别致。召庙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誉为“九边第一泉”,并将此5字雕成匾额,悬挂在山门上。


  呼和浩特的召庙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乌素图召、巧尔其召等。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教)。蒙语俗称“伊克召”意为“大寺庙””,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


  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明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


  据载,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在兴建美岱召后不久,便决定另建第二座城寺,在明朝宫廷的支持下,万历七年(公元年)正式动工兴建。新建的城寺将城与寺分开,寺在城南的路西,第二年即告落成,城在又一年以后才告竣工。明廷赐寺名为弘慈寺,即现在的大召寺,城名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


  大召建成,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为银佛寺。万历十四年(公元年),僧格杜棱汗邀请*三世来呼和浩特。*三世在土默特部盛大的欢迎仪式中,自鄂尔多斯进入呼和浩特,主持了弘慈寺银佛的“开光”法会。从此大召在当时漠南蒙古成为有名的寺院,也是呼和浩特最大的寺院。


  大召的平面布置采用汉庙形式,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八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


  大殿是整个寺庙中唯一一座汉、藏结合风格的喇嘛庙,有双层三开间的前殿,后卫经堂和佛殿,在佛堂正中供有一尊2.55米高的银佛像,因此无量寺又称为“银佛寺”。银佛的前面是通天柱,有飞龙盘于其上,在银佛的左右分别是宗喀巴和达赖三世、四世的铜像。


  另外,在大召山门的屋檐下悬有“九边第一泉”的名匾。“九边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相传康熙皇帝为平息蒙古卫拉特部噶尔丹之乱,凯旋归来路过大召,马蹄踏地,有泉涌出。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


  乌素图召


  位于呼和浩特市区西北12公里大青山南麓。“乌素图”为蒙语,意为“有水的地方”。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广寿寺和罗汉寺5个毗邻的寺院组成。乌素图为其总称。


  呼和浩特市北郊是峰峦叠翠、绵亘数百里的大青山,在呼和浩特市辖区内的山麓便是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方圆60平方公里,占地万亩。这里除众多的自然景观外,乌素图召、喇嘛洞召、青山公园、“五一”水库等人文景观。森林游览区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山山有景,沟沟迷人,动植物资源丰富,为四季塞外旅游胜地。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该召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区乌素图村西沟口的台地上,距市区西北13公里处。以村名命名召名为乌素图。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广寿寺、罗汉寺五个寺院组成,乌素图召是其总名称。五座寺院都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建筑宏伟壮观,别具特色。是蒙古族工匠自行设计施工建成的一座寺庙。乌素图召依山傍水,山沟杏柳成荫。春则花鸟争妍,夏则桑麻竞秀,秋看*叶,冬赏雪峰。一年四季都有随时变幻的浓装淡抹之美。呼利浩特旧八景有“红杏遗村’,就是指乌素图召,素有“杏坞翻红”的美称。召后有东西横亘的赵长城遗迹,地表有突起的夯土成墙,登临长城眺望,俯仰山川,广袤无际。放眼远眺,青城在云烟缭绕之中,大黑河犹如一条巨龙向西奔流汇入*河,火车在原野上飞掠而过,土默川山河构成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尽映眼帘。乌素图召现已成为游览胜地。


  喇嘛洞召


  喇嘛洞召位于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境内大青山深处,东距呼和浩特市40公里,西距包头市公里,离国道仅8公里。始建于一六二七年(明天启七年),一六五八年(清顺治十五年)在洞前建寺,一七一九年(康熙五十八年)重修并扩建了殿堂。一七八三年(乾隆四十八年)给喇嘛洞赐名“广化寺”(意为教化一切)。坐落于银洞山南坡,原寺院规模较大,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建有两重院落。前寺建有天王殿、经堂、佛殿、护法神殿等四重大殿及八角楼等建筑(今已无存)。后院建有佛爷府、配殿、禅房等。佛爷府是一座汉式二层七楹,及西藏唐卡等珍贵遗物。院外还分别建有安葬历代活佛骨灰的佛塔三座;后寺设在山腰的银洞前。寺庙为一座藏式楼房,前面面阔三间,后面与银洞连为一体。内供全寺最大的坐佛。寺前设有石阶级,顺势而下直抵前寺,在佛寺(银洞)两侧的悬崖峭壁上,列满了大大小小的岩刻画,面积达多平方米。其中有造型各异的佛、菩萨、金刚、度母、罗汉以及*教大师宗喀巴等佛教造像,有用蒙、藏、梵等文字刻写的佛经、咒语、造型优美的藏式佛塔等等,画面多达一百余幅。相传这是早期博格达的弟子们在此修行时凿刻而成的。是呼和浩特地区最精美的岩刻之一。


  山谷内怪石嶙峋,苍松叠翠,百草摇曳,泉水淙淙。寺院掩映于古松丛林中,山风袭来松涛雷动,壮人声威。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为呼和浩特市郊的旅游胜地。


  相传喇嘛洞昭的第一世活佛博格达罕察是一位来自西藏的高僧大德。他曾经游历了呼和浩特许多地方,最后选中了喇嘛洞。纵观喇嘛洞的环境,当初博格达及其弟子在此传教,建寺,确实独具慧眼。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游人莫不为其如画的风景所陶醉而流连往返。


  万部华严经塔(白塔)


  因塔身通体洁白又称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18公里的白塔村,据传为辽圣宗时所建。该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约45米,雄伟壮观,塔内有旋转式楼梯,还有多层交错搭接的木梁,攀至塔顶可远眺山川景色。


  万部华言经塔所在地方,是辽金元三代的丰州城址,由于多年的人为损坏和自然侵蚀,现在仅存粗状的塔身,其残高为43米。释迦如来舍利塔所在地方,是辽代庆州城的西北部,建于年。该塔创建至今已有余年,但仍基本保存完整。在阳光照射下金光灿烂,与白垩土粉饰的塔身相辉映,更显得瑰丽多彩,令游人神怡。


  宝尔汗佛塔


  亚洲第一大佛塔。宝尔汗佛塔坐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公园内,在鄂尔多斯大街与大南街十字路口(即南茶坊)西米马路南侧,马路北侧是观音寺。宝尔汗佛塔于6年5月26日开工建设,佛塔塔基占地平方米,塔高81.6米,是呼和浩特市观音庙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真大寺


  位于市区旧城北门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当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并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该寺占地平方米,坐东向西的格局表现出对圣地麦加的尊崇。


  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通道南街东侧。清乾隆年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始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礼拜寺。它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回教)礼拜寺院,即回族人民举行宗教仪式的民族寺宇。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中间为朱红色正门。门上楣有“清真寺”匾额及“国泰”、“民安”四个字。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各有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圣殿,除圣殿外还有讲堂、穆斯林浴室、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存碑六面,其中以“清重刻洪武御制回辉教百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大窑文化遗址


  在呼和浩特市郊区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坡上,位于呼浩特市东北33公里处。这里是座考古学家和文物工作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据说距今已有五、六十万年之久,即相当于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时代。


  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许多外国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继来呼考察。经年到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教授研究证明,这一遗址是国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的居住。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我国文化发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论证资料。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人类发源于*河流域,而北京周口店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于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北方阴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动,他们与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窑文化遗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独此一处,它的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场面之宏观是少见的。这一发现,对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及祖国北疆古老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证据。一九七九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大窑文化”。


  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的居住。山上盛产燧石(通称做打火石),远古的居民就用它来打制各种石器。他们就地打制石器,使用过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随地可见,打击剥落下来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积如山,偶尔还可从地下堆积层中找到已经使用过的石器。人们估计,远古人类的居地,应在附近的大青山麓,只是由于年代太久,地表变化太大,再也无法查找了。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我国文化发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论证资料。


  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


  位于呼和浩特市东。7年建成,规模宏大,造型独特。是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呼和浩特传递的起点。7年,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央人民*府赠送给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大鼎收藏于此,并收藏建馆时内蒙古、山西等地博物馆捐赠的藏品若干。盛乐博物馆:紧邻国道,位于盛乐经济园区西侧,是全国唯一的以展示鲜卑文化为主的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平方米,总投资1万元。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旅游兼古文物收藏的精品工程。该馆将人和物按1:1.5的比例进行复原是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变迁。盛乐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和林格尔历史春秋文物陈列,主要以展示文物和历史场景以及和林格尔风土人情及民俗为主。第二部分是鲜卑民族历史与文化专题展览,这是该馆的主体,以文物、图片、展板为主,配合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再现鲜卑民族生产、生活以及征战的场面。第三部分是小板申汉墓复原陈列展,以东汉小板申汉墓壁画为原型复制,再现了东汉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多民族及汉代统治阶级的生活场景。


  大皇城(城圐圙)


  拼音念cheng-ku(阴平)-lue(去声),属蒙古语,指围起来的草场)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旧城之间,系明代修建的古城遗址。废弃后,城墙遗存较好,人们把这座废城墙名为“城圐圙”。
  这座古城是在唐代“东受降城”的基础上扩建的。辽代;为“东胜州”治所,俗称“大皇城”。金代在“大皇城”东边兴建“子城”,即为“小皇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年)赐名“东胜左卫”,次年扩建东胜左卫城(今城圐圙)。城周长12.5公里,城墙高8米左右,是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建有东、南、西、北四门,并筑有瓮城,是一座屯*大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年)内迁山西,城遂空废。明嘉靖年间(公元午后),俺达汗义子卡台吉,名脱脱(也有写成妥妥),率众长期驻牧于此,这座址城即称为“脱脱城”(今城圐圙)。城圐圙一名流传至今。


  和林格尔汉墓


  汉墓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境内浑河北岸。汉墓是一座砖砌墓,墓壁及甬道上绘满了精心设计的壁画,内容包括墓主所任官职、车马出行、生产劳动、城垣府舍、历史故事等,共约50多组,形象的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是极为罕见的汉墓壁画。

呼和浩特活动


  呼和浩特的某些特定场所,有精彩的蒙古歌舞表演;城内有赛马、赛骆驼、摔跤表演;城外还可参加骑马、乘驼、射箭、摔跤。远距离的越野赛马,男女均可参加。


  赛马


  爱马和善骑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民族素有“马上民族”的美称。蒙古马曾列为世界两大名马之一。赛马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代代流传至今不衰。


  在丰美的草原上,每逢喜庆节日,蒙古族牧民便举行赛马比赛,使赛马运动在牧区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赛马能培养骑手机智,勇敢,灵活,耐劳等优秀品质,骑手要有娴熟的马上功夫,健壮的体格和驾驭能力。


  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在那达慕的一项重要比赛项目。弓箭,蒙古人称“诺木苏木”,前者为弓,后为箭。蒙古人自古崇尚弓箭,喜好骑射,把它视为男子汉的象征和标志,当作他们随身携带的武器和吉祥物。


  蒙古族弓箭属古代“匈奴式”弓箭。弓长约~公分。弓用有弹性的木料制作,有桦木、李木和竹子等。为加强它的硬度,还在弓鞘等处加贴兽骨。弦一般用加工后的牛皮或牛筋制作。箭有两种,一种是镞箭,一种是无镞箭。箭一般用柳条制作,长约80~公分。


  摔跤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


  蒙古人不但在那达慕和祭敖包时进行摔跤比赛,平时也三五相聚,搏击为乐。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


  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手、亚*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内蒙古赛马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赛马场。比赛场地内,分别设有障碍马术场、技巧表演场、标准环形速度赛马跑道等,可同时进行比赛与活动。


  在场地宽阔的大屋顶上有四座蒙古包式的建筑,一大四小。蒙古包的穹庐顶上用蓝白色勾勒出白云纹图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在内蒙古赛马场可以观赏到内蒙古马术队表演的精彩节目:马上体操、乘马斩劈、马上射击、射箭、轻骑赛马、马上技巧等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节目。


  内蒙古体育馆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功能较为完善、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体育馆。在这里可以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摔跤、拳击等室内体育项目比赛,并可兼容大型文艺演出、杂技表演和其他集会活动。游客到此可以饱览各类富有刺激的竞技比赛。


  民俗节庆


  (1)内蒙古草原旅游节


  时间:每年8月前后


  呼和浩特一年一度的大型旅游交易节自从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以后,每年的8月前后都会举行。它是在那达慕大会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远比过去的那达幕大会要丰富。并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赛马场举行开幕式,邀请来自世界各国、港台及国内各界人士参加,节日隆重热烈,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安代舞、摔跤(即搏克)等表演节目,最引入注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赛,即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除了这些还有敖包祭祀,成吉思汗陵祭祀等蒙古传统祭祀活动。


  (2)内蒙古乌兰骑射艺术节


  时间:每两年一次


  每两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各旗、县乌兰牧骑均前来参加会演,而且组织专家评审,定出名次。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他们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事业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乌兰牧骑艺术节有时与内蒙草原旅游节、内蒙那达慕大会(蒙古游戏节)同时举行,既可增添节日欢庆气氛,又为开展草原旅游事业助兴,是内蒙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乌兰牧骑建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他们多为艺术院校毕业生,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艺术修养。如著名作曲家图力古尔;歌唱家牧兰、拉苏荣、朝鲁;舞蹈家熬德木勒、敖登格日勒;曲艺表演艺术家道尔吉仁钦;马头琴演奏家达日玛等。


  (3)昭君文化节


  时间:每年7-8月


  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坐落着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以纪念在历史上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王昭君。呼和浩特市将文化节以“昭君”命名,旨在“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昭君文化节的前身是昭君庙会,当时主要是集中在呼和浩特市昭君墓举行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年始改称昭君文化节,经过几年发展,昭君文化节已成为一项集文化、经贸、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每年的昭君文化节期间,呼和浩特市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文化界、商界名流及游客参加,昭君文化节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个民间艺术游活动之一。


  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年。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已成为树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促进了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定名为昭君文化节,主要理由有:一、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闻名海内外,史书与名人名家多有记载及评论,胡汉和亲的历史事件带来的不仅是民族团结,更有边疆与中原的交流与合作,这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二、在呼和浩特市以昭君名字命名的企业及品牌甚多,说明昭君形象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三、弘扬民族团结,促进西部的稳定和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与青岛国际啤酒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宁波国际服装节等同时被评为7年中国十大影响力节庆称号。


  (4)大召夏季庙会


  时间:每年7月到8月


  地点: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广场


  以“逛大召庙会,览玉泉风情,祈国泰民安”为主题,庙会期间举办精彩纷呈的文化、民俗、商业、佛事、科普等活动。不仅可以看到面塑、泥塑、糖画、糖人等传统手艺和民俗表演,而且也有十分丰富的群众活动。


  特色美食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其餐饮特色别具风味,您可以到市内较大的餐馆去吃大餐,如蒙古奶食品、蒙古奶酒、蒙古手把肉、蒙古面点等,也可以到草原气息浓郁的地方品一品野味,有狍子肉、山鸡肉、山野菜、野生蘑菇、小米等多种谷类、野味。呼和浩特市内拥有数千家餐馆,可供游客尽情享用。


  这里最具特色的食品除了奶制品外,就是肉类食品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难怪很多人游玩之后,会觉得其它地方的肉好似没有什么味道。


  呼和浩特地区的特色饮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肠、肉肠、羊杂碎、稍麦(烧麦)(当地小餐馆俗称“稍美{读mai}”很难看到叫烧麦的地方)、焙子、莜面、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酪、油香、馓子,牛肉干等,还有地方特色与传统风味完美结合的托县炖鱼、和林炖羊肉等也闻名于呼和浩特地区。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呼和浩特市也是走西口的目的地,所以也同样吸收了山西、陕西的一些特色,在大召附近有美味的刀削面、饸饹(hélao)面、剔鱼子、煮鱼等等。


  呼和浩特的饮食基本以北方饮食为主,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多具民族特色,风味小吃也不少。极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如格日勒阿妈蒙餐厅。内蒙古的焖面和烧麦也非常有特色。市区内餐饮场所众多,可以吃到南北各地不同的美味佳肴。回民小吃在市内也很流行,伊斯兰风情街路东有一条回民小吃街,里面有烤羊肉串、烧麦、羊杂碎等等,绝对让你一饱口福,流连忘返。附中东巷也集中了不少美食。


  手把羊肉


  内蒙古的羊肉出了名的鲜美。呼和浩特最著名的就是手把肉了,意思就是用手把着肉吃。游客可以把大块的羊肉放到锅里,不加任何调料煮熟,一手拿着有羊肉的羊骨,一手用刀剔下羊肉,蘸着佐料吃。手把肉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之菜,可以说不吃手把肉就算没有真正到过这里,没有领略到这里的风土人情。


  焖面


  焖面是山西,河北,内蒙古西部以及河南、陕西喜欢的家常面食,主料是面粉,配料主要是豆角和肉。其他随自己喜好而加。呼和浩特的焖面比其他的地方的粗一些,却非常入味。享誉西北、华北一带的铁锅一居的总店就在呼和浩特。


  烧麦


  烧麦又称稍美,是呼和浩特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的稍美就已经名扬京城了。当时北京前门一带烧麦的饭馆门前悬挂的招牌上,往往标有“归化城烧麦”的字样,游客来到呼和浩特一定要品尝一下烧麦才算不虚此行!


  烤全羊


  烤全羊蒙语为“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贵客的传统佳肴,又称“整羊席”。这种宴席是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办婚礼或接待高级贵宾时摆设。烤全羊外表金*油亮,外部肉焦*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


  莜面


  筱面出自筱麦(学名“燕麦”),是一种成熟期短、耐寒、耐盐碱的低产作物,但营养丰富。早在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就有农民种植筱麦。到清代初期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筱麦甲天下”的美称。现在仍为当地人民的上等主食。民间的吃法颇多,有搓鱼鱼、推窝窝、卷囤囤等,可按各人口味不同和季节变换辅以不同的佐料,如羊肉汤、盐菜汤等,再加一些辣椒、蒜蓉等更觉可口。


  奶茶


  蒙古语叫“乌古台措”,是蒙古族传统热饮。这种奶茶是在煮好的红茶中,加入鲜奶熬制成,喝时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油泡炒米和奶制品使用。可终日饮用,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等功效,既可代汤下饭,又可招待客人。在街头的内蒙古特产店里都能买到袋装的奶茶粉。


  野猪肉


  呼伦贝尔美食—香味浓,营养丰富,经常食用野猪肉,能增强女性肌肤润色;经国家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等有关专家鉴定:特种野猪肉营养丰富、肉质鲜嫩、瘦肉率高,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亚油酸(C18—2)含量比家猪高2~2.5倍,并含有较高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可作为一种新的保健食品,具有降低血脂有利于动脉硬化所致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硬化性疾病的防治,对人体肠道出血症也有明显的疗效!


  地方特产


  内蒙古地毯


  内蒙古地毯选用当地优质绵羊毛为原料,用化学颜料和植物颜料染色,再经过手工编织、化学水洗等工艺加工而成。


  具有做工精细、弹性较强、手感柔软、光泽自然、图案多彩、经久耐用等特点。


  主要品种有天然色地毯、仿古式地毯、汉宫地毯、美术式地毯、艺术挂毯等。此外,还有裁绒驼韂、马韂、马褥子、汽车垫、坐垫、拜垫等产品。


  发菜


  发菜,是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的野生食用藻类植物,主要产地是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地区,产量占全国收购量的三分之一。


  发菜的蛋白质含量为20%,含碘1.1%,食用味美爽口,是筵席上难得的美味佳肴。此外,药用能治高血压、妇女病等。内蒙古所产的发菜数量多,质量高,畅销国内外。


  蒙古族银器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即以使用银器闻名。品种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饮酒器皿、头饰银簪、各种马具鞍花等。


  特点是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中的桦木镶银(蒙古碗)是获奖产品。


  马奶酒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


  马奶酒是用鲜马奶经过发酵变酸酿制而成的一种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的饮料,是流行整个草原地区的传统饮料,最早始于秦汉时代,历史悠久,味道酸辣,有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誉为“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时期的宫廷和贵族的主要饮料,相传忽必烈曾以金碗盛着马奶酒来犒劳将士们。


  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奶酪


  奶酪,俗称“酪蛋子”,分生奶酪和熟奶酪两种,是蒙古族居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奶食品。


  呼呼尔


  呼呼尔,即鼻烟壶。牧民男子腰间常系着鼻烟壶,它既可清除鼻塞,提神醒脑,又是一种特殊的“名片”。它的制作十分精致,形状有圆的,也有多面体的。桦树皮、骨头、细瓷、玉石、青金石、玛瑙、水晶等都是制作鼻烟壶的好材料。壶盖多用金、银、铜镶嵌的珊瑚制成。鼻烟壶上面的图饰多源于蒙古人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特色。赠送和交换鼻烟壶可以使素不相识的人建立友好的兄弟关系,是表达人们爱好和平的心愿。


  传统皮襄


  传统皮襄是蒙古人日常盛酒、奶的容器。皮囊酒壶是精选内蒙古草原天然优良牛皮,全手工。技师将牛皮抛光(称为“光面皮囊”)或起毛(称为“毛面皮囊”),再经过几十道加工工序,精雕细琢出各种图案和各种形状,是蒙古族牧民日用品之一。本品结实耐用,粗犷的风格,适合收藏、装饰,更是外出旅游、郊游的使用良品。


  蒙古刀


  蒙古刀身一般采用优质钢打制,长十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钢制、银制、木制、牛角制、骨头制等多种,表面有精美的花纹,有的还填烧珐琅,镶嵌宝石。工艺珍品驼骨彩绘鞘蒙古刀,构思新颖,色彩绚丽,行销海外。精美绝伦的蒙古刀,延续并记载着伟大的蒙古人的勇敢、智慧与辉煌!在蒙古人的心中,蒙古刀是腾格里所赐的圣物,象征着给自己和身边朋友带来运气和平安,它不但是防身之物,还是镇宅避邪之宝。在和平年代今天,蒙古刀承载的是勤劳、和平、幸福的祝福。因而,蒙古刀不仅实用,而且工艺考究,美观大方,是集防身、个人把玩的稀少物品,成为流行馈赠的上好礼品。


  风俗与禁忌


  内蒙古风俗习惯较多,禁忌也有,要听从地陪安排。


  1、敬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敬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对宾客表示尊敬和祝福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在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微向前躬身接哈达,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2、做客


  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汽车行驶中路遇畜群早些避开,否则车辆猛然惊畜,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同时牲畜急跑会掉膘。


  如在草原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


  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


  主人端来各种奶食品也要吃一点、不然主人会觉得自己招待不周。


  如要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包北、西侧乱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


  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


  3、敬茶


  客来敬茶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礼节。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这碗茶客人一般是要喝的,如果不喝,主人会觉得你没有礼貌。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4、敬酒


  蒙古族认为美酒是食品的精华,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敬,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然后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酒祭天,再蘸酒祭地,最后蘸酒祭祖先(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随后把酒一饮而尽。


  蒙古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贵宾抵达定会以酒相迎,但不会强迫一饮而尽,但不适饮酒者一定要接过银碗,可沾唇示意,以表示礼貌,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蒙古族待客的标准就是一定要把客人喝倒才算礼貌。


  5、尊老慈幼


  蒙古人长幼有序。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骂、不要当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6、饮食


  内蒙古饮食北方菜系为主,口味相对较重,餐厅会格外注意,此外贵宾们会尝到当地风味——手扒羊肉,若吃不惯羊肉也不必担心,当地有全国各地的风味美食满足游客的口味。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呼和浩特,你不知道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