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奠基者——秦始皇与蒙恬(3)
主笔:闲乐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孥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唐李白《古风》
无论六国的遗民如何的不舍,历史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天下必须“定于一”(《孟子梁惠文上》),尽快结束百年战国的变乱纷仍,使社会重回有序。有序的回归必须在强势的领袖指引下进行。这个领袖可以是道德楷模,可以是与天地相参的圣人,甚至可以是专制的恶魔,只要他能够确保整合的完成就行。正如明代史家李贽所言:“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推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史评纲要》)
这,就是秦始皇嬴*与秦相李斯的历史使命,即便恶名满天下又如何?毕竟统治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是亘古未有的千秋伟业,没啥好犹豫的,摸着石头过河吧!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大秦王朝建立,嬴*发布诏书,细数各国之罪,表示秦并天下乃六国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如今大秦功业既成,超三皇越五帝,那么自己就委屈一点号曰“始皇帝”(注1),后世以数字计,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传至无穷。至于西周天子的那些谥法(注2),自此废除,不再使用。
好生高端大气上档次啊,只可惜,后来中国改朝换代的频率,比过山车还要刺激。嬴*确是伟人,但伟过头了,就不免是妄人。
但又有什么关系,虽千万人吾往矣,于是嬴*与李斯趁势而起,发挥自己充沛的精力、长远之眼光与活泼的想象力,大刀阔斧,手腕精到,不折不挠,做千古未有之顶层设计与改革。其大体以下九点:
第一:彻底废除施行了上千年的分封制,改用郡县制。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言:“谈者好以专制*体为中国*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
万里之地,皇亲国戚竟无寸土寸权,始皇帝的气魄,可谓大矣。这究竟是欲擅天下之利的君主独裁专制,是历史的反动;还是轻弱骨肉举贤任能,是历史的进步;大家自己体会(注3)。
第二:统一度量衡、法律、文字。规定车宽为六尺,六尺为一步(注4),天下统一使用李斯所整理的小篆。
统一“度量衡”就不说了,这是中央集权帝国的基础,否则连统一征税都做不到。出土文物与文献也发现,秦朝地方*府每年都要检查、校准他们的度量衡,甚至边远的东北地区都是如此(注5)。而“车同轨”对于车辆生产标准化与道路标准化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另外,“统一文字”这一项,则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最为深远,盖只有统一的文字,才能产生统一的文化认同,中国能成为世界唯一的两千年不绝之文明大国,“书同文字”居功至伟(注6)。这些方面就连儒家也不得不大大赞扬秦始皇的贡献,儒家经典《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秦始皇之身,乃得以实现之也。
第三:以强制手段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以“匡饬异俗”(见秦始皇东巡刻石与睡虎地秦简《语书》),这种严厉的文化控制虽有利于帝国的统治与民族的融合,但这一切都有违于思想活跃、文化自由的战国传统,则难免让六国民众难以忍受(注7),结果引发了激烈的反抗与更加激烈的镇压(注8)。在长期战争中养成的高度*事化,使秦帝国的行事暴烈激进,没有灵活转圜的空间,这最终导致它一跃冲天,然后摔落悬崖。
第四:改革冠服制度。据《后汉纪》记载,战国时,各国冠服不一,各有“靡丽之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赐百官”。比如獬豸冠,本是楚国*,秦始皇得之,却赐给御史戴;惠文冠本是胡服骑射后的赵国*,秦始皇却赐给侍中戴;高山冠本是齐国*,秦始皇却赐给谒者戴。中国人极重冠服,秦始皇纳六国冠服于一廷,正是要显示“六王毕,四海一”,中央集权的时代到来;而六国*戴在了皇帝近臣的头上,则表示贵族等级制度已成明日*花。
第五:收天下之兵器,以聚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大钟,以及十二铜人,各重三十吨,坐高八米,置宫庭中。喜欢建造巨人像,这也是世界文明初期的普遍现象。
传说,此十二铜人的原型乃是蒙恬部将狄人阮翁仲。蒙恬*灭齐之后,应该没有立刻回咸阳,而是驻守在帝国北疆,防备匈奴。在一次与匈奴的恶战中,阮翁仲奋勇杀敌,最后身陷重围,十分惨烈的战死疆场!
痛失好友,蒙恬悲不自胜,他亲自将阮翁仲的尸首运回咸阳,表其功于皇帝。为了纪念这第一个为帝国捐躯的高级将领,始皇帝下令为其举行国葬,并仿阮翁仲形貌,收天下之青铜(注9),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廷尉李斯与大将*蒙恬亲题铭文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
据史书记载,此十二个铜人,直传至东汉之末,被董卓椎破十个,以铸小钱。尚余二个,晋末为苻坚所毁,这是后话。
第六:统一货币。
这一点在历史书上很少提及,但其实对中国历史相当重要。秦之亡,汉之兴,这是一个相当容易被人忽略的关键。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诸侯国的货币并不统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如韩国用方足布,赵国用尖足布,魏国用桥足布,秦国用秦半两,燕国用燕明刀,齐国用齐大刀,楚国用楚铜牌、郢爰及蚁鼻钱等。各国之间的货币兑换,主要以称重的方式进行,这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极大的困难,大秦既然统一了天下,那么统一货币也就是势在必行。
但问题是,秦始皇热衷宏伟事物的奇特嗜好让他将天下大部分铜都铸成了铜人,而且当时天下大部分铜矿都在吴楚之地,与长安距离遥远,这就导致秦帝国投放于全国市场的货币量严重不足,体现在考古上,秦统一货币所用之“权钱”存世数量极少(注10),这表明秦半两的发行规模并不大。
如此一来,便导致秦半两的购买力相当惊人。举个例子,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在泗水亭长任上的刘邦要去咸阳服徭役一年。与刘邦有往来的沛县属吏纷纷前来送行,由于秦朝的徭役是要吏民自己负担路费的,所以大家都要随份子,每人的红包都是三钱,唯独萧何大方,竟给了五钱。后来刘邦打下天下,大封功臣,萧何本被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但刘邦考虑当年在自己困难时人家多给了两钱红包,有雪中送炭之功,所以再加封两千户,达到万户侯。
两个钱换两千户,这可真是古今中外最成功的一笔长线投资了。那么当时这两个钱到底能买些什么呢?
秦始皇三十五年时沛县的物价到底如何已不可考证,但依照常理,这两钱至少要比我们现在两百块要多很多,否则不会让刘邦如此感激。毕竟这可是秦朝一群“科局级”干部之间的人情往来。
由此可见,秦朝统一货币后,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通货紧缩。如此,货币面值过大,使得小额交易只能以物易物,严重阻碍了商业流通;再加上货币量严重不足,钱越来越少,越来越值钱,这最终便导致商人丧失投资热情,百姓丧失消费热情,天下经济大萧条(注11),国家聚敛资源只能通过劳役与刑徒的方式(注12),而这也是原本商业发达、热爱自由的六国人民绝对无法忍受的。
另外,秦始皇强行推行货币统一,强制六国人民用大量轻薄的六国旧币兑换极少的厚重秦半两,必然导致对民间财富的巨大掠夺。我们知道,就算是在当今时代如此发达的金融体系下,统一欧元都导致了欧债危机的出现。那么以两千年前的交通、经济与行*手段,秦始皇又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统一货币,会导致怎样的经济危机与多少富庶家庭的破产。
现在我们知道,随着秦帝国的崩溃与秦末楚汉的战争,天下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了,据《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意思说秦钱重而少(秦半两重达12铢,是汉五铢的两倍多,达到7.8克),通货紧缩的厉害,根本没办法用,而楚汉相争,天下大乱,汉*府也无力发行足够的秦钱,只能开放民间私铸,但民商良莠不齐,常有“不轨逐利之民”在私铸半两钱时大量减重,结果又导致其购买力暴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直到楚汉战争结束后,财*危机有所缓解,刘邦这才颁布《盗铸令》,收回了部分货币铸造权,并历经97年的货币改革尝试,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最终确定了“五铢钱”这种最适应中国古代商品流通的发展水平的铜币,从而成功垄断了货币铸造权。至此,汉朝的金融体系才彻底恢复正常。
第七:人口普查与土地登记。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年),始皇帝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并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就是让“黔首”(即百姓)自报土地面积以“授田”,开展人口普查与土地登记运动(注13),并赐给每一里(一般百户)百姓六石米、二只羊,以安土乐民。
不过始皇帝的好意老百姓似乎并不怎么心领,史书记载,这一年始皇方推恩,出行时就遭盗匪袭击,还差点丧命。
但不管怎么说,秦帝国在两千年前就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实名制”,这才能让秦始皇的各项伟大工程得以调动全国资源予以实现,其意义不言而喻。
第八:将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迁到咸阳,置于朝廷的监控之下。
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这里面应该包括不少六国宗室,可怜这些从前养尊处优的“皇亲国戚”,所有本地业产,肯定是带不走的,只好贬价出卖,已大受损失,又被官吏驱迫上路,一路哭着被押送到了咸阳,无异递解人犯。到了咸阳,恐怕也没啥好日子,天子脚下的贱民而已。
这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利于“强干弱枝”,不仅抑制了土地兼并,中央的控制力也大大加强了。坏处是咸阳人口暴增,造成粮食运输大成问题,且六国之“余孽”亦愈加憎恨“暴秦”,只等一个好机会揭竿而起。
总之,秦始皇的一切措施,都是要大一统,但他没想到,“大固然有大的好处,但大也有大的难处。大了,必须统,不统就神散形乱,但统死又生气全无。这统字是门大学问,有纠缠不清的华夷之争,有中央与地方之争,有关东与关西之争,有集权与分权之争,更深的还有秩序与自由之争”(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两千年来的中国,分分合合,收收放放,修修补补,试尽了多少法子,消磨了多少豪杰,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可以想象两千年前的秦始皇有多难,太难了!
第九:帝国交通网建设。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年),始皇帝派官吏前往各处,将从前六国互相防备的城墙关隘,如赵南长城,魏西河长城,楚国方城,齐长城等尽数毁去;并分头治“驰道”于天下。自咸阳起,东至齐鲁,北达燕山,南通吴楚,作辐射形状,直达各郡,其道广五十步(合今约70米,可并行12—15辆汽车,甚至可作中型飞机的跑道),三丈而树,厚筑其外(路基高出两侧地面,呈龟背形,形成一个缓坡,以利排水),隐以金椎(用铜锤把路面夯实),树以青松,除路中央三丈为皇帝专用外,两边还开辟了人行旁道;每隔10里建一亭,以为驿站。据剑桥大学统计,这些驰道的总长度达到公里,远超同时期的另一个交通强国罗马。
只可惜,在后来的秦末楚汉战争中,这些“高速公路”大多毁于战火。老祖宗的这些超越时代的伟大成就,终究没能留下来让我们看到。
不过就在前几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南阳的一个山区发现了一个庞大的路网系统,经过C14的鉴定,这个路网系统大概修建于0年前,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个时间段。经过大规模的发掘以及深入的研究,专家们认为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条“铁路网”!
显然,这条铁路网并不是由金属铸造,其建筑材料是木材。但是它不仅有路基,还有枕木,还有轨道!经过专家们实验,枕木间的距离正好适合马的步子!也就是说,这条轨道的修建,是为了让马车更好地通行。
怪不得王翦灭楚之战时能举六十万大*与项燕相持一年,原来帝国的补给运输能力已达如此先进之地步。
高速公路、铁路,两千年前的秦人,你们究竟想要给我们多少震撼才肯罢休。
然而,秦始皇修建的这个庞大而先进无比的交通网,同样是把双刃剑。
好处多多,第一:帝国不必各处驻兵,而可放心将*队主力设置在咸阳中央与遥远的南方北方。第二:便于始皇帝巡游各地,一览帝国山川名胜(注14)。第三:帝国道路网四通八达,带动商业旅游业蓬勃发展,想要富,先修路嘛!第四:古代农业生产落后,区域性的天灾时有发生,战国时各国连年攻杀,很难互相救济,最后苦的还是百姓,既然现在有了大一统的条件,秦始皇当然要贯通天下,使食粮流转自如,此举实大有益于苍生也。
但,坏处也大大,秦始皇的问题在于操之过急,不肯将包袱留给子孙,非要在自己任内搞定一切,结果导致,第一:劳民伤财,激化矛盾,使本来就不稳固的秦国江山危机四伏。第二:天下险要变通途,全国对内不设防,百姓造反也容易了,造反*的机动速度更是大大加快。第三,秦帝国对各地百姓全方位无死角的征役,也让日后的造反者能够更轻松的动员与组织动辄数十万的大*。可以说,秦帝国的掘墓人,都是秦始皇自己培养训练出来的(注15)。
总之,秦始皇的这些改革大多数是“功在千秋,祸在当代”,它奠定了中华帝国的根骨,对后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却让当时的老百姓苦不堪言。而秦朝最终也没有享受到自己推行改革的好处,反而让六国之民怨声载道,他们只待一个机会,便会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将始皇帝的一切梦想与丰功伟业摧毁殆尽——虽然他们的子孙后代将会在很多年后享受到当年秦始皇改革的巨大红利。没办法,中国就是这样,向来拥有巨大的传统惯性,在其历史上只有四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周公为之,因当时天下人口基数少,所以成功了,但代价是若干年后诸侯各国间的杀伐混战;第二次秦始皇为之,因武力强大,也成功了,但代价是秦帝国的暴亡;第三次王莽为之,因迂阔不切实际,所以迅速失败,一世而亡;第四次就是近现代的脱胎换骨,但这是巨大的外因促成,且仍保留了不少“中国特色”。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古代的历史,实际就是周公与秦始皇的历史,秦始皇奠定了帝国体制的基石,周公与孔夫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调。但可惜的是,秦始皇很快就要与周孔的门徒们展开一场世纪大对决了,这场对决将让他们两败俱伤,周秦俱毁,然而中国历史的巨大惯性,终会让它们在废墟中死灰复燃,愈演愈烈。
注1:据卜正民《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第三章《矛盾重重的帝国》,“皇”最早有“火焰升腾”的意思,引申为“闪耀”或者“神奇”,故常用以代指最高的天神;“帝”则代表了超越凡人的神性力量,秦宗教中祭祀的四位上帝(赤帝白帝*帝青帝)还与四个方位相应,由此它也象征着宇宙。此二字合用,可见嬴*已经不拿自己当人,甚至不是天子(事实他也从不接受周朝“天命观”那一套),几乎就是神本身了。
注2:所谓“谥号”,就是君主死后,后人对他的评价。但嬴*认为,他就是真理,就是巅峰,就是伟大中的最伟大,怎么能够任由别人评价呢?另外他也需要用这种方式,推翻过去的历史权威,建立自我至高评价,以推行其翻天覆地之改革。
注3: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因秦国在短时间内统一天下,它并没有足够多的熟悉秦法的人才来担任天下各地的郡县官员,这就导致了陈胜起义天下大乱后各郡县大秦官员表现不佳,崩溃的非常快。
注4:秦人尚六,认为六是他们的幸运数字。故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郡亦设三十六,一般食品及用具也以六种或六样为主,就连秦始皇刻石上的文字字数都是六的倍数,这就是俗话说的“六六顺”吧。
注5:近几十年来考古人员在很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的计量器具,甚至在吉林省奈曼旗善也发现了一个这样的陶量。
注6:但文字变革也有一个弊病,就是对于传承文化造成一定的阻碍。特别是秦始皇焚书与项羽焚咸阳,毁灭了大量先秦典籍。等到汉初天下太平后,人们好不容易找出了一些幸存的古籍,但已几乎无人能认识这些先秦的古文字了。好在战国末年有一些长寿老学者活了下来,他们通谙古今文字,对文化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活了岁的汉初丞相张苍与活了岁的秦朝博士伏生。
注7: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发掘的秦始皇陵劳役人员墓地,发现死者的葬式大多数与秦人墓葬头向西、屈肢葬的传统相一致。看来,这些出身关东地区的劳役人员在专制制度下生前备极劳苦,死后仍被迫以秦人风俗就葬。
注8:事实证明,秦帝国将整个社会打平,取消多元的做法是相当无脑的。违背自然人性,将一套固定的模式强加在天差地别的地域或人群上,必然引发各式各样的后遗症。
注9:时值秦代*事变革,秦始皇便借此机会收缴所有落后的青铜兵器,全*改用铁制兵器。
注10:所谓“权钱”,即中央铸造的一些标准钱,作为地方郡县铸钱的样板与标准砝码,钱铸完后必须放在天平上与“权钱”进行衡量,不符合标准均不能参与流通。
注11:秦帝国的这种状况,虽然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无法类比,但其基本的金融逻辑是一样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错误的金融*策,日元迅速升值,结果导致其九十年代陷入流动性陷阱与经济大萧条,三十多年都没缓过劲来。
注12:事实上,直到汉武帝实现国家垄断五铢钱与平准均输制度,中国才真正出现了成熟而活跃的货币经济。
注13:需要注意的是,被“授田”的百姓并不包括“假门逆旅”(商人)和“赘婿后父”等贱民,这些人后来都被秦始皇派去建长城、征岭南了。
注14:秦始皇一生六次出巡,行程合计三万多公里,几乎可以绕地球一圈。
注15:其实,历史上很多造反部队的核心都是旧帝国培养的组织力量,比如秦末的戍卒与刑徒,西汉末年的铁官徒起义,元末的河工起义,明末的李自成也是由一帮失业驿卒开始造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