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穷教书家的徐悲鸿,自小就明白世间苦。
父亲是个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极爱画画。徐悲鸿六岁开始跟着父亲读书,有一次看见父亲拿笔画画,欢喜不已,哭闹着就要学。
可父亲觉得孩子年纪还小,不肯教。徐悲鸿有自己的法子,他在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时,就偷偷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葫芦画瓢描绘下来。
徐悲鸿的父亲父亲见儿子天分显露,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画本,徐悲鸿的绘画之路,由此开始了。
每次画画时,父亲负责画中的主体部分,不太重要的地方就交给徐悲鸿练手染色。渐渐地,徐悲鸿便已经可以在一所中学担任绘画先生,教学生们画画。对画画这件事,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好景不长,年宜兴连年水灾,徐家家境也愈发穷困,十三岁的徐悲鸿开始过起了鬻字卖画的生活,他随父亲风餐露宿,漂泊四乡,以替人书写春联、刻制图章、画山水花鸟以及为别人画肖像为生。十九岁那年,家中噩耗传来,父亲病重去世,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负债累累,父亲一走,这担子全压在徐悲鸿一人身上,作为家中长子,他一边要负责弟弟妹妹的供给,一边面临巨额债务,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奔走,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担子压不住他想画画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把一堆画稿投给当时的《小说月报》卖钱,可是对方显然没看上,直接退回。跌跌撞撞打着零工,却不见半点希望。他有点走投无路,暂住的旅馆已经欠了太久的房钱,不许他继续住宿,眼看马上就要露宿街头。想到死去的父亲,脚步不自觉地朝*浦江边走去,他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突然听到旁边大喝一声:书呆子,你干嘛!
他回头一看,是自己刚结识的朋友,朋友将他带回宿舍,二人同吃同睡,度过了一段日子。从那以后,徐悲鸿做了一个决定,把原本的名字徐寿康改为徐悲鸿,将自己比喻成一只悲哀的孤雁,决心要穿越茫茫长空。后来,他晚上偷偷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疯狂练笔,等夜里两三点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日子过得很难。人人都在敲锣打鼓迎新年时,徐悲鸿饿着肚子,在给一张杂志封面上色。米饭馒头什么味道,他早就忘了,那段时间,饿了就喝几口井水,走起路来肚子里晃晃荡荡地响。
徐悲鸿《九方皋》
等到他考进震旦学院读法文的时候,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夫。”徐悲鸿一生都牢记父亲留给他的这句话,他是穿着死了父亲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了这所学校的。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在一次偶然中,富商*震之先生看到了徐悲鸿画的《雪景》山水条幅,大为赞赏,想给年轻人一个机会。与此同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康有为等人也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纷纷伸出援手。正巧当时征集古圣仓颉的画像作品,徐悲鸿的作品被选中,22岁的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康有为把改造国画大任的希望,都寄托在徐悲鸿身上,对他说:“你一定要出国,去看看人家的绘画!”
北洋教育总长一听说这个事儿,觉得了不得,说什么也要安排他去法国留学,不可白白浪费了人才。原以为徐悲鸿的大师之路从此顺风顺遂,可没想到,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刚出国不久,正值法国内战,徐悲鸿的经济来源就断了。他经常干面包就白开水度日,每天画画十小时,中间从不间断。他用功锻炼素描,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写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也结识了不少留学生,进了艺术圈子。生活虽苦,他依然甘之如饴,感觉到希望,他心系着身后的祖国和那个与他血肉相连的中国美术事业。
只是,当年*阀混战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并无地位可言,圈子里,多多少少都能听到一些歧视的声音。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坐在一旁的徐悲鸿听不下去,阔步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加倍苦学。跑去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到最后,管理员也心软了,由他多画一会儿。苦海有了回响。徐悲鸿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曾经那个与之打赌的外国看了徐悲鸿的作品,找到他深鞠一躬: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徐悲鸿哈哈一笑,拍拍他的肩膀,走了。
那几年,徐悲鸿的名字,早已广为人知。可即便如此,徐悲鸿依旧每个礼拜登门求教老师达仰,达仰勉励徐悲鸿说:“学美术是很苦的事,不要趋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鸿精绘素描,并养成默写的习惯。徐悲鸿遵从达仰的教导,很见功效,作品被收藏家争相收藏,并入选法国国家美术作品展览,《抚猫人像》、《马夫和马》、《远闻》等佳作的问世。
仅年就有9幅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取得了一位中国艺术家在西方写实艺术技巧上的最高成就。8年学有所成,他终于决定,回到自己那个心心念念的祖国。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
当年,北平的画坛死气沉沉。画风顽固陈腐,没人敢于创新。齐白石成了画坛中的一股清泉。他虽是木匠出身,却能大胆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绘画方法。可学院派瞧不起这怪异画风,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应。徐悲鸿决定登门拜访,请君出山。当他坐着四轮马车多次来到齐家时,齐白石被他的真诚感动了:“我怎么敢,一个在行唐老房子里拿着斧头的木匠,当上大学教授呢?”。徐悲鸿一听,情绪激动:“你不仅可以教徐悲鸿的学生,还可以教我徐悲鸿!”“齐先生,我,徐先生,要用你的斧头砍北平画坛的枯枝烂树!”两位近代大师的友情,自此结下。
众所周知,徐悲鸿因画马,成为一代大家,民间的故事没少传颂。年春,徐悲鸿到莫斯科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为观众画画。那天,观众挤满了展厅。徐悲鸿淡定地磨墨铺纸。转眼间,一匹活马出现在纸上。
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一位大元帅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说:“徐先生,能给我这张作品吗?否则,我会发疯的!”徐悲鸿很感动,点头微笑,在画作旁写上赠言,双手递给元帅。元帅热情地拥抱了徐悲鸿,大声地称赞他:“徐先生,你不仅是东方的魔笔,也是世界的魔笔。你的马比我骑过的马更壮丽!”徐悲鸿画马,是一种精神享受,笔墨落下,轮廓尽显,仿佛自己正和马相依在一起,听着马蹄声响,看着马御风奔驰,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他笔下的骏马,泼墨写意,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的马群。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或四蹄生烟。中西画派完美融合,以自由和力量为内核,鼓舞了一代人。年期间,国内战场节节败退,抗战进入极为艰难的阶段,有人悲观哀叹。可徐悲鸿正好相反,他想着,这样绝地反击,重振士气的机会自己得抓住。
于是,他画出震惊世界的《愚公移山》,展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驳斥抗战悲观者的姿态。两年后,徐悲鸿再次创作了闻名于世的《六骏图》。画中,六匹奔跑的骏马飘逸洒脱,墨笔浓淡相宜,线条粗犷,展现出马的威猛气势、健硕体魄,该画大气磅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他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毫不犹豫地加入艺术家筹款行列。要知道,徐悲鸿是出了名的不愿卖画的画家。曾经因为仰慕于任伯年的作品,只要见到任伯年画,就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家里险些穷得揭不开锅。起初,徐悲鸿画三、四张才能换到任伯年的一张画,到了四十年代,两人的画作价值逐渐平起平坐,一张徐悲鸿,换得一张任伯年。可就是这样一位画家,在抗日期间,多次离开重庆前往香港、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开办画展,此举深受海外华人同胞的响应,平均每二十个新加坡人里,就有一个参观过他的画展。最后徐悲鸿将筹集到的10万美元巨款,全部捐给祖国前线。民间听闻后,对他大力歌颂,可徐悲鸿却说:“出钱者,无论数量如何之大,必不能比得上为民族而牺牲性命者的贡献。”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以一位画家的身份默默支持着国家,成为捐款数额最大的画家。家国天下,对每一位贫苦的百姓,徐悲鸿总是愿意伸出援手,以画相赠。他心怀感恩,始终不忘自己和他们一样,也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普通人。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丹青巨擘,教育巨子”,这是后人对一代宗师徐悲鸿的评价,其志趣之高尚,品格之澄清,如此以艺立身之士,很难再有。他曾说:“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的精神。”现在看来,他做到了。
(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