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近期,中国湿地博物馆推出的“草木有心——诗经湿地植物文化展”,在杭城引发了一场“诗经”热潮。
这场由中国湿地博物馆自主原创的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的跨界型展览,选取《诗经》中涉及植物和动物的诗篇50余篇,将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知识相融合,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展览模式,通过馆藏文物、动植物标本、图版手绘等实物展品,融合视觉、触觉、听觉效果,向观众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
线上展览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平台,邀请文学、中医药学、植物学、教育学、文物学等领域专家推出专业讲座、文化小课等科普课程,开放°线上虚拟展厅,打破时空界限,最大限度发挥展览的价值和功能。
开展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限流参观的情况下,共接待线下游客2万余人次,线上专家讲座、网络直播观看量累计近百万次,观众参与度高,社会评价高。
此次展览过程中,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中国湿地博物馆推出“诗经里的湿地植物”文化小课,邀请多位专家分享他们对诗经植物的不同解读,带大家一起进入诗经的草木世界。很多读者都表示意犹未尽,在展览收官的当下,我们将各路专家的小课进行分享。
“黍”“稷”出镜率极高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周明初: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称为“五谷”,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麻、黍、稷、麦、豆,一说为黍、稷、菽、麦、稻,一说为稻、稷、麦、豆、麻。
这几种作物,在《诗经》中都出现过,如“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均来自《豳风·七月》。
如果按照提及次数算,在《诗经》中,“黍”被提到了19次,“稷”被提到了18次,是《诗经》中“出镜率”最高的头部粮食作物。可见在《诗经》时代,也就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之间五百多年的时间里,黍和稷是两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黍和稷,都是禾本科黍属植物,实际是同种植物,只是它们的穗形和籽实有所不同。黍的主穗轴是弯的,穗和分支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籽实带黏性;而稷的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支向四周散开,秆上无毛,籽实不带黏性。
左边散穗型的是稷,右边侧穗型的是黍
“葛”“艾”各有妙用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教授郑洪:著名的《王风·采葛》这样写道:“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葛和艾都可药用,葛入药如葛根、葛花。当然这里采的应该是葛藤,它可以用来纺织。而采艾,按大儒朱熹的说法,可能就是为了药用。朱熹《诗集传》:“艾,蒿属,干之可灸,故采之。”把艾切制加工为艾绒,可以制为艾炷、艾条,用法灸法治疗。灸法可以驱除寒湿、通经活络,在马王堆出土的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载。
还有被网友惊呼为“预言帝”的《诗经·小雅·鹿鸣》,其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等句子,我国本土首位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她的名字就来自于这首诗,而研究成果恰巧就是从“蒿”(hāo)类植物*花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
“椒”象征着爱情
《诗经草木》作者、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郁震宏:《诗经》是爱情高发地带,尤以《陈风》和《郑风》为盛,其中许多植物都成了爱情的象征。
《诗经》里提到的“椒”便是花椒,它可是《诗经》里的网红植物。“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女子赠男子一捧花椒,这就是以形传意的表达。花椒的果实长有很多籽,送花椒给对方是暗示想和对方结秦晋之好,一同孕育子女的期许。所以,在《诗经》的年代,可不能乱送女孩子花椒。
《诗经》里,也有些是取植物的某一个部分表达情感,在当时约定俗成的环境下,是一种含蓄又明晰的方式。比如“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就是蝗虫,虽然蝗虫是害虫,但《诗经》里的古人常用繁殖力很强的蝗虫来祝福对方多子多孙。
有时,《诗经》里的表达也很含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不直接说想你,而是说想念你到无法干活。
“荠”是孩子们的玩物
杭州市文新小学书记、校长傅盈:《国风·邶风·谷风》有一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荠”就是今日的荠菜。一旦开花结果,荠菜茎叶老去后就不能吃了,但恰恰可以成为孩子野外游戏的好玩物。
荠菜的果实小小的,酷似一粒粒爱心,整齐排列着。可以捏着每一粒果实的小梗、贴着茎部,一点点往下撕大约1厘米,使其悬垂,成串后摇着玩,摇起来种子就会在三角形的籽壳里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这可是大自然的“小铃铛”。
记得小时候,爱美的女孩们都会把做好的“荠菜铃铛串”当做“珠钗”插入发间,可以美美地乐上一天;男孩子们则把荠菜种子撸下来放到纸上,对着纸上的种子喊“车”,可以看到声音传播引发的振动现象,也是很有意思的嬉闹了。
“稻”是先民的主要食物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武欣:关于水稻,《诗经》中描述:“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经过几千年驯化,良渚文化时期时,稻作农业生产已相当成熟,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稻米成为先民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良渚古城内,很多地方发现了稻谷(米)遗存,量最大的即池中寺粮仓,据推算约有20万公斤的稻谷埋藏在此。
芦苇在《诗经》中的出现有一幅非常美的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良渚先民在建造水坝和堆筑莫角山时,用到了一种非常简便好用的材料——草包泥。即以木臿挖取沼泽淤泥土,以草茎在外层缠绕包裹,一般规格为40×10×8(单位:厘米),即成草包泥,平均一块重6公斤。经过鉴定发现,这种草包泥外部包裹和捆扎的材料就有芦苇和竹子。
(原标题《诗经中的草木世界,这里都讲清楚了》。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