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班华干
一个初夏的傍晚,农华林开着一辆满载着货物的集装箱货车从城里回来,他刚满三周岁的儿子很早就在家门口等候了,看到爸爸的车出现在村头,这个小家伙高兴得跳跃起来。
这两年来,华林进城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他三天两头就往城里跑一趟,每趟回来车里都装着满满的货物,有生产所用的、生活所需的,有吃的、穿的......
他跑县城的这一趟,最重要的事是帮三周岁的儿子买生日蛋糕了。这不,他刚下车,儿子就从家门口窜了出来,抱住他的大腿,直嚷着要生日蛋糕。
这个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为儿子过三周岁生日。唱完了生日歌、吹熄了蜡烛,一家人把一块块饱含爱意的蛋糕吃进嘴里,脸上堆满了笑容。
华林望着一家人高兴的样子,不禁陷入了对往事的深深的回忆中......
(一)
时光回到二十多年前,华林的家乡还是个穷乡僻壤之地,不通路、不通电,全村八个村民小组九百多人仿佛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远离喧嚣的地方。
不通路,是人们生活中的最大难题。
华林的父亲是个勤劳的农民,早几年就在自家地里种了五六亩桐果树,每年收获上千斤桐果。收成有喜悦,但也伴着“卖难”苦恼。桐果要换成钱,只能靠人背马驮卖到集市。集市离家四十多里地,七天才能赶一次。每逢集日,为了早些赶到集市碰上“好卖”时段,父亲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在华林的儿时记忆里,每到这个时候,他总会从睡梦中惊醒,朦朦胧胧中听到门外传来一声声浑厚的吆喝声和一阵阵清脆的马蹄声……
不通电,一到夜晚,人们的生活就陷入了黑暗。
华林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候的夜晚,唯一能给人们带来光明的,是自制的柴油灯。柴油灯用废弃玻璃瓶作灯具,用废旧棉麻布料搓成细绳作灯芯。瓶里盛上柴油,把灯芯点燃,人们就看到了亮光。柴油灯不难制作,但是柴油贵,所以人们很少点灯。一般逢年过节,有客人来,办红白喜事才点灯。
就医难,是那一代人最大的心头之痛。
华林在八岁时,得了一场大病。父亲先是给他用生姜擦太阳穴、拔草药煎喝,还用针刺放血,取老烟斗里的烟油烟垢抹上,但都不见好转。无奈之下,父亲听别人的话请来了巫师。巫师说有*神附体,需要施魔法驱逐,但敲碗击盆了三天三夜,病却越来越重。
折腾几天下来,华林已经到了吃不下饭、喝不下水的地步了。一个外地人路过,见状,急着告诉父亲,医院,否则性命难保。父亲惊出一身冷汗,连夜背着华林徒步赶往离家最近但长达六十多医院。
那夜,父亲奋不顾身,一路上未敢停歇。医院,医生给华林开了药、打了针,不多会儿,华林从迷糊中醒了过来。
医生问父亲:“要是急病怎么办?”
“没有办法,只能等死。”父亲说这话时声音很低......
上学难,让不少大山里的孩子望着高山却步。
华林读小学是在村小学读的,初中到离家五十多里路的乡初中去读。读初中的每个周末,华林都步行六七个小时的山路回家。返校时,肩上还扛着十多斤的大米。
华林的上学路上,除了山高路远,还要跨过两道河。河面宽二十多米,河中有一道用石头垒起的堤坝。小孩上学、村民进出都经此堤坝。堤坝临水很低,雨下大点儿,一涨水就把堤坝淹了,人就过不去了。特别是到了涨水季节,华林和村里的伙伴,只能站在河边干瞪眼。
后来,华林高中毕业那年,家庭遭逢重大变故,他的上学路难上加难,便从此失了学。
(二)
一九九八年,乡村公路大会战轰轰烈烈地开展,把一条公路修到了华林的家乡。当一辆汽车从山谷深处“呜呜”地向村里驶来时,乡亲们纷纷从田间、地里、山上、家中赶到路边围观。看到眼前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庞然大物时,众人面面相觑、瞠目结舌,不敢置信,一会儿才沸腾起来。老人们看到汽车,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来,他们的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水。
也是那一年,饱受了没电的艰辛和煎熬的人们,聚到了一起,商量建一座微型水电站。队长一拍板,第二天,水电站建设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大概过了三个月,微型水电站建成了。建成的那天傍晚,华林和伙伴们以及寨上的群众不约而同地聚拢到水电站旁,他们在等待一个奇迹时刻的到来。
“开闸、放水......”队长大喊了一声。
话刚落音,汹涌的河水像一头猛兽,顺着水渠朝着发电站奔腾而去。
“灯亮了!”围观的人群沸腾起来。他们一边欢呼、一边往家里跑去。那一夜,整个寨子的人们彻夜不眠。
后来,国家电力“习习春风”吹进了农村,吹到了华林家乡,这个偏远的山村彻底地告别了没有电的历史。
有了高压电以后,乡*府给村委会送来了一台彩色电视机。电视机安装在队长家里。这台电视机是村里第一台也是当时唯一一台电视机。村民们知道有了电视机,不管是远的近的都跑来看个新鲜。他们看到电视机就像看到天外来物,看得两眼放光,陶醉其中。
那年起,到往后的三五年间,人们每天晚上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挤到一起看电视。
华林当然也不例外,每天晚上晚饭后,放下饭碗就从家里扛起凳子往队长家跑。队长家这个时候常常是人满为患,屋里、门外、窗边到处挤满了坐着站着的人。
(三)
华林每每想起自己当年失学这件事,心中都充满了无限遗憾。
失学后,华林无奈回乡,父亲说,种地吧!家有几块地,种粮,有饭吃,但没钱。华林想,父母已老,现在要养家,以后要结婚,必须出去打工。
二零零七年初秋。华林的梦想,是赚了钱回来到县城或乡里开个大超市。于是,他跟了村里的伙伴出去了,到了广东江门市,进了灯饰厂。
那个年月,村里像华林一样的年纪的人,不少也是打工仔、打工妹。家乡落后、家庭贫困,他们不得不被推向市场。每年春节后,一趟趟列车把乡下人如集团*般拉到广东的劳务市场,火车到站,汽笛声响得让人心慌。
那以后的月尾节初,华林和打工族们挤到邮局,把流水线上的劳动所得变成汇款单,寄往贫穷的家乡。
谁能说他们没有过青春梦想?可是两年过去,把汗水洒在了广东的城市,华林回来了。他比从前更知道哪里是自己真正的家乡。
华林回来,带回几万块钱,也带回来见识。
他决定种药材,于是从外地引进了三叶青、田七……回来,播种,搞了三个月,投了不少钱,但失败了。
他又想到在广东的时候,发现很多郊区农村规模养猪、养鸡、养鸭……于是,他决心养鸡。最多时购进一百多羽鸡苗,那时他家前后左右都是鸡圈。第一年,他赚了几千块钱,被寨子里的人认为是个能人。但到第二年他扩大规模养殖,顾不过来,一下就亏了。他想:“改革放开了农民手脚,但没有技术,搞养殖很难抵御市场风险。”
华林不甘心,决定去县城开一家店。他开的是饭店,但没有技术、缺乏资金、不懂管理的他,才支撑不到一年,饭店就倒闭了......
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华林越来越明白,无论做什么,一要资金、二要有技术、三要会管理。光凭一腔热血难以长久。
(四)
二〇一一年村委会换届,华林被村里人选为村干部。村支书来他家找他谈话。他说还想创业,不能知难而退,让人笑话。村支书告诉了他父亲,父亲听说后表示,他说了不算,晚上一家人商量确定。
当晚,饭桌上,父亲问华林:“这个村干部,你愿不愿意当?”
华林说:“当村干部是要付出的,我太年轻,怕做错事,对不起群众。”
父亲说:“我们家穷,你一心想着挣钱,是对的,但你经历挫折太多,需要沉淀。”
华林低头吃饭,不语。
父亲又说:“村干部就像一栋房子要有几根柱子,没几根靠得住的柱子,一个村庄撑不起来。你有机会给大家做点儿事,是福气啊!”
第三天,华林开始当村干部。第二年他入了*。
当村干部以后,华林参加的工作活动越来越多,还经常到外地参观、学习和培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参加了几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掌握到了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
华林又再次萌生发展产业的想法,这一次他想要带动村民一起发展猕猴桃产业。村民们见他太年轻,担心做事不稳,不相信,也不配合。
华林没有气馁,他决定自己先种,做给村民看。
说到做到,次年一开年,趁雨水丰润,华林扛起锄头下地了。忙了一个月,五亩的猕猴桃种出来了,成了一个小小的产业园。
华林知道,管理猕猴桃是个细活儿。他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去一趟产业园,看到地干了就浇水、看到杂草生了就薅除,一刻也没有耽误。
在华林的精心管护下,三个月后,猕猴桃长势喜人。村民们每当走过他的产业园时,都会驻足观望,都会说,这后生真的干了实事咧!
到了第三年,华林下定决心扩大产业园规模,再种植五亩猕猴桃。这一次,有五六户农户主动跟着他一起干。
有了村民的支持,华林心里更高兴,干起活来更带劲。他心里,这就是父亲说的“福气”吧!
二零一四年,三年一届的村干部任期满了,华林主动请辞了村干部职务。他到村支书家登门拜访,说他任职一届以来,主要精力用于发展产业,没有给村里作出贡献,有愧于乡亲。将来还要发展产业,可以带动村民一起干,但不愿再参选换届。村支书看他是个好苗子,百般挽留,但最终拗不过。
父亲听后,大骂华林一场。但后来父亲细想,华林生性倔强,他决定的事,就要坚持去做。又想到,当年因家庭困难让华林失了学,心里一直愧疚。后来,就随他所想了。
(五)
二零一五年十月,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华林的家乡被认定为贫困村,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村里下派了驻村第一书记,还给他家安排了帮扶干部。姓张的第一书记一到岗,立即组织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贫困户代表、群众代表开了会,谋划本村的发展工作。
会上,张书记说:“*府永远是帮,不是包。*支部也一样,要依靠人民群众。”
华林也参加了会议,他在会上说:“贫困村要发展,应该把产业发展放在第一位。”张书记点了点头。
开完了会,华林心想,这次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是大的,张书记来驻村也是认真的。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勤劳双手努力脱贫致富。
华林说干就干,年一过又继续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规模达到了十五亩。看着产业园从小变大,华林心情激动又焦虑。焦虑的是,产业园变大了,管护难度变高了,需要投入的钱也变多了。
缺钱是老大难问题。华林找到了帮扶干部小李,把困难告诉了他。小李很耐心、也很热情,坐下来和华林面对面交流,两个人一起商定了帮扶计划。
华林在帮扶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当月就申请到了无息小额信贷五万元,解决了他发展产业的燃眉之急。后来,他还申请到了产业奖补资金三千多元。那年,第一批种植的猕猴桃开始挂果。当年,仅产业收入,华林一家年收入就增加了五千多元,生活开始有了改善。
华林发展的产业越来越大以后,再一次被村子里的人认为是个能人。张书记也看在眼里,认为他在发展产业上给村里带了头、做了榜样,于是登门走访请华林做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
华林爽快地答应了,他始终觉得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是一种福气。
为了当好这个带头人,华林经常到农户走访,对有劳动力但还未发展产业的农户,鼓励和引导他们发展产业。对有发展产业意愿或正在发展的,请他们到产业园手把手教技术、讲经验。他的产业园成了村里发展产业参观学习、交流经验的“基地”。
张书记对华林发展产业格外关心、经常过问,多次派华林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还请农业专家到村里现场给华林和农户们传授经验和技术。一时间,这个贫困村掀起了发展产业的热潮。华林在人民群众心中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到了二零一七年,华林种植的第一批猕猴桃产业实现了大丰收,第二批也开始有了收获。那年,仅猕猴桃产业,华林一家增收了八万多元。
华林手中有了积蓄,第二年他就建起了一栋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新房子,还得到了*府危房改造补助。在华林父亲看来,这就是天堂一般的房子了,他说他做梦都没想过自己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那一年,华林一家在村里率先脱了贫。更令他惊喜的是,那年他还娶到了媳妇,家业双收。
再看村里,经过精准扶贫几年,经过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的艰苦努力,村里通了水泥路,寨子里人行道路也硬化了,路灯也装上了,农田也建了灌溉水渠,家家户户也陆陆续续建起了新房子。村委会大楼面目全新,村卫生室赫然出现了在人们的视野。每到夜晚,村里的活动广场总会响起欢快悠扬的歌声。这个昔日的贫困村真正实现了美丽蜕变。
(六)
华林突然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原来是儿子把蛋糕抹到了他的脸颊上,还对着他一个劲儿地咯咯笑......
华林抱起他可爱的儿子,走到了摆满各种美味佳肴的饭桌前。看到亲人们已坐定,按耐不住激动心情的华林双手举起了酒杯,敬上了一杯满怀喜悦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