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商业的地方自然就会有利益,我们知道现在这个社会里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造假的市场乱象,实际上古代造假现象就非常严重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揭秘”下,古代人如何在茶叶方面造假。
其实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茶叶掺假的事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什么是“卉莽”?“卉莽”指的是杂草、野草的意思,具体是哪些杂草,时间比较遥远,只能从一些古书记载中寻找到一些些蛛丝马迹,唐《本草拾遗》中记载:“茶主下气……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刚刚冒出的槐树或柳树的芽叶会被不良商人充入到茶叶当中,可以说槐树、柳树是“卉莽”中的一种。
拿槐树、柳树的嫩芽对比茶叶,形态上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能够掺入到茶叶里去?我们来看看唐代茶叶的加工自然而然就知道了,茶叶需要经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经过蒸捣茶叶,再装模后进行拍压,茶汁都能渗出来,之后再烘焙、干燥,基本上已经分辨不出茶叶的原形了。所以,加入了槐树叶、柳树叶肉眼难以分辨出来,造假之事也在暗暗进行着。
宋元明清时期,茶叶造假、掺假之事不减,其方式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真茶中掺杂茶梗、碎茶、木头、杂草等,来增加茶叶分量;另一种是采取其他草木之叶仿制茶叶,或取低劣的陈茶、用过的剩茶以及其他原料仿制新茶。
在饮茶之风盛行的宋朝,盛行点茶、斗茶,全民饮茶的时代,茶叶也如柴米油盐一样成为常销品,茶叶掺假、造假之事也在蔓延。在茶叶中掺杂异物,比如说加入了柿子叶、桴榄芽,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就有记载:“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味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有轻絮泛然”,掺了假的茶叶,会影响点茶效果,能够识破。
胆子大的,还把贡茶也给盯上了,所以宋朝*府在验收各地贡茶时,便采取了“开汤审评”用来辨别真假伪劣。《大观茶论》中便记载了这种检测办法,负责的官员现场泡茶观察茶汤、茶味、茶形以及有无杂质等,如果发现造假伪劣,则严惩不贷。
盛行以末点茶的宋代,末茶需求量大,利用水力落差带动茶磨运转的水磨坊也应运而生。专业从事磨茶业务的叫“磨户”,坐贾称为“铺户”,由茶商铺户出资加工茶末。造假者也将手伸向了水磨坊,一些铺户将米豆粗粮等与茶叶混同获取利益。到元丰六年,水磨末茶被列入朝廷垄断经营的范畴,并安排专人管辖。
明朝时茶叶产区的造假行为也有记载,*龙德在《茶说》中记载:“其余杭浙等产,皆冒虎丘、天池之名,宣、池等产,尽假松萝之号”。
清朝有名的假茶——“还魂茶”,利用废弃的茶渣加雌*、鱼胆、柏树等,再次加工制成的“新茶”,想象一下这滋味确实异常丰富。清代《镜花缘》有提到:“近来吴门有数百家以泡过茶叶晒干,妄作药料,诸般制造,竟与新茶无二。所用药料,乃雌*、青熟石膏、青鱼胆、柏枝之类。”
古时茶叶作可谓是假防不胜防,所以历代茶书中一般都会用一定的篇幅介绍辨伪方法。客观上,也为后人记录下了很多茶叶作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