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TUhjnbcbe - 2023/4/8 12:01:00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课程实践报告

姓名:李泓雨

学号:

专业班级:采矿班

指导老师:罗会钧教授

年12月12日

岳麓山景色概览

长沙岳麓山风景区东临湘江,海拔余米,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也是最具辛亥革命味儿的一个景区。

岳麓山红枫

岳麓山因南朝宋时《南岳记》中"南岳周围八百里,回燕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闻名,古人赞誉其“碧嶂屏开,秀如琢珠”。爱晚亭、清风峡、古麓山寺、云麓宫、蟒蛇洞、禹王碑、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等景观闻名遐迩。这里还葬有*兴、蔡锷等著名人物。岳麓山春天满山葱绿、杜鹃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三字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所书手迹而制。

岳麓书院始建于宋代(年),朱熹主讲期间是全盛时期,有学生千人,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现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前身,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古麓山寺位于岳麓山碧虚山中,寺前为清风峡,麓山寺系晋初古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一所寺院。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字宏大。山门上有"古麓出寺"的横额,两旁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对联,门外古枫参天,浓荫覆盖。

隋舍利塔:原建的舍利塔已经消失,民国初年有信佛教的子弟寻塔原址再建石塔。建国初对舍利塔进行了修整,全部以花岗岩琢砌而成,外表很像僧帽。

辛亥革命史,一半在湖南。百年前,在湖南这片热土,涌现了数以万计的辛亥革命志士,孙中山曾夸赞湖南人"革命*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

岳麓山长眠了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而献身的先烈;为舍生取义而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还长眠了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外侮而浴血疆场,以身殉国的中国*民。先后有55名辛亥革命志士入葬岳麓山。著名的有辛亥革命领袖、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兴、护国*将领、*事家蔡锷、武昌起义领导人蒋翊武、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陈天华等都长眠于此。

辛亥革命领袖民国开国元勋*兴塑像

辛亥革命领袖*兴墓

护国*将领蔡锷墓

张辉瓒墓(张辉瓒:早年投身湘*,曾留学日本和德国、参加护法战争,历任副师长、师长。曾任湖南省省会警察厅厅长,后兼任南昌卫戍司令,在任期间,杀人如麻,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南昌市民称其为"张屠夫"。奉蒋介石命令进攻中央苏区时被红*俘虏,毛主席大度曾主张不杀他,但因当时通讯落后,意见未及时传达到位,在群众大会上被愤怒的农民杀死。年12月,张辉瓒的女儿张远仪女士写信给湖南省*协相关领导,表达希望修复父亲张辉瓒之墓的愿望。经过论证后,张辉瓒墓整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基本是按貌恢复。)

岳麓山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那一座座为他们树立的丰碑墓志,永远昭示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构成了岳麓山的一幅幅悲壮肃穆的人文景观。

寻红色遗迹,缅革命精神:探访岳麓山

岳麓山汇聚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革命圣迹遍布且植物资源丰富。老树苍劲挺拔,绿郁青葱;山涧泉流终年不涸,颇有清幽之感。这里有许多革命先驱的墓葬,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庄严肃穆。这里是革命的种子发芽的地方,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座岳麓山,记载着辛亥革命的历史,记载着许多英烈的事迹。同时,红色岳麓,是共产*革命火种的初燃之地,是*的思想路线的策源之地,更是凝聚新时代磅礴伟力的奋进之地。红色文化,百年弥新,成为岳麓精神光谱中最闪亮的色彩。

百年辛亥,血映中华

湖湘子弟在辛亥革命中或冲锋陷阵,壮烈牺牲于战场;或赴江蹈海自殉,警醒国人奋起;或海内外奔走呼吁,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或身陷囹圄仍坚毅不屈,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湖湘革命*人为辛亥革命立下了赫赫功绩,为追求民主共和的篇章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枫叶如血,湘水似泪。在巍巍岳麓山上,长眠的70余位辛亥英烈忠魂,铭刻着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孙中山曾夸赞湖南人“革命*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为纪念这些烈士,国家在岳麓山上为众多烈士修建墓碑。从此,岳麓山墓碑成为辛亥革命记忆的一种实物象征,是国家向人民群众宣传辛亥革命意义的一种手段,这些墓碑也作为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象征,在增强国人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英烈已逝,意志长存

对岳麓山来说,一座山的历史,就是一部英烈传奇。迈着沉重的步伐,伴随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在各个烈士的墓碑前缅怀、瞻仰,阅读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我们再次想起了那段伟大的辛亥革命史,那段为了革命胜利,无数先烈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革命历史。

辛亥烈士简介

*兴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并称。年,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蔡锷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事领袖。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起义;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体的护国*起义。年蔡锷魂归故里,北洋*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蒋翊武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辛亥起义任*事总顾问、总司令、前线总指挥,为武昌首义核心人物。年归葬长沙岳麓山。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除此之外、还有辛亥革命烈士焦达峰、近代民主革命者陈作新、民国奠基者禹之谟、为革命而蹈海的陈天华、姚宏业、刘道一、覃振等一批革命烈士的墓碑和挽联。

这些辛亥革命志士,大多出生于饱读诗书之家、学术功底深厚,较早接触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化理想为行动,积极投身于救国救亡的运动中来。短短一二十年间,湖南之地居然集中涌现出如此众多的舍身大义之士,不禁引起全国瞩目和敬视。尤其是*兴、蔡锷、蒋翊武三位,文武双全,皆是辛亥革命当中的顶梁柱和武装力量的总司令,在推翻清朝*府、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这三场20世纪前20年最主要的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

被尊称为“武国父”的*兴,在同盟会成立后,主要精力付诸于从事武装起义。他亲自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虽然很多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兴仍以饱满的激情又投入下一次战斗;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蔡锷在云南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举为云南都督,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发动护国战争,在与优势袁*激战于四川沪州和纳溪时,彻底击败了袁*,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有力地维护了共和的胜利成果。孙中山为其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作为“开国元勋”的蒋翊武,是武昌起义革命*临时总指挥。当起义计划暴露、形势十分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提前起义,打响了推翻清*府的关键一役。之后反对独裁,促使文学社集体加入同盟会,主办《民心报》,拥护孙中山武力讨袁主张,积极参加二次革命。同时,他们的人格品质更为人所称颂,讲*治、顾全大局、淡泊名利、维持团结甚至忍辱负重,成为时代楷模。

革命记忆,历久弥新

从这些烈士的墓碑和挽联中可以表现出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烈士们的崇敬与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烈士的墓碑并没有被历史的足迹所溧没,而是不断有人为其翻修、新建、题词,吸引各地民众前来,在瞻仰革命先烈的同时,唤醒其我们对辛亥革命的记忆。

尽管这些墓碑没有像封建时期达官贵人那样奢侈,但这种朴素的丧葬并不能掩盖当时国家对他们的肯定与缅怀之情。*兴、蔡锷等墓碑的精心布置及社会各界人士所题的挽联都可以反映出国民*府对其重视程度。此外,*府将烈土墓碑修建于岳麓山之上,一方面是希望他们可以回归故土;另一方面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纪念他们,通过祭拜幕碑得以宣传,使人们更加认同辛亥时期革命者为国家、为人民所作出的贡献,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同。

与此同时,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其影响仅限于社会的上层群体,而对广大群众来说,“革命”、“民主”等新兴思想仍如同镜花水月,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群众并未真正广泛地参与革命。而对*兴等辛亥功臣的墓葬进行持续的祭祀、宣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通过碑文和题词,在增强我们对伟人缅怀的同时,也唤醒了对革命的记忆与崇拜。孙中山等众多元老都亲自到岳麓山上以诗词寄托对革命烈士的哀思之情,并积极倡导广大人民群众以多种形式纪念革命烈士。因此这些墓碑的修建,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革命记忆的塑造。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烈上墓碑为纪念为国献身的将士而建,在修建之初就已定义为国家记忆的载体,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象征功能。#9;众多革命烈士的经历见证了反清革命时期艰难的生存环境与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品质,对岳麓山墓碑进行反复祭祀的过程,也是反复操演、教育人们民国创立艰难的过程,正如在纪念*兴与蔡锷的挽联中就多次提及了他们的革命事迹,“血染*花,魂归岳麓”;“名垂青史,首建中华”;通过不断地祭祀烈士墓碑,宣传烈士于革命胜利功绩,使其化身成为民主共和的载体,一步步强化我们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对辛亥**的崇拜。在对国家记忆的缅怀中,激发我们爱国的热情,产生一种国家认同感。

同时,*府大力地对岳麓山墓碑加以保护和宜传,吸引了很多的海外同胞对辛亥革命进行纪念。海外华侨对辛亥烈士墓碑的纪念意味着文化共同体,象征着海外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地方记忆,继往开来

一个地在一个时期内持续地涌现出大量革命人物,并不是一个巧合,这与烈士所处的地方环境、所受的文化熏陶密不可分。影响岳麓山上辛亥烈士的就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在中国刚劲尚气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使湖南人勇于实践,走在社会的前端,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品质造就了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经世致用”的思想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人的英勇奋斗提供了思想养料。国家将烈士们葬于岳麓山加以宣传保护,是对湖南地区在辛亥革命时期所起作用的充分肯定,因此,基碑也是湖湘文化与时俱进和湖南人革命精神的见证。

百年来,历代中央*府对岳麓山墓碑的保护从未停止,社会各界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不断祭奠缅怀湖南辛亥革命烈士,显示出人们对革命时期***权的认同,对岳麓山辛亥烈士墓碑的保护仍在继续,辛亥革命精神也将不断发扬和传承。

抗日战地:血色岳麓埋忠骨

岳麓山也是一个地点集中、规模大、保存完好的抗日战争纪念地。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里曾经展现过长沙会战中,中国*队惊天地、泣*神的壮烈一幕。

抗战遗址简介

长沙会战碑记述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日寇以十八万之众,兵分六路会攻长沙,当时国民*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起抗日,忠勇用命,人民协同,合围设伏,取得歼敌三万的胜利。

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所,年薛岳为就近指挥督战将指挥部从长沙的二里牌搬迁到岳麓山上的此处,成为第三次长沙会战最高指挥中心。

为纪念在抗战中阵亡的七十三*全体阵亡将士,修建了“陆*第七十三*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左右侧刻有“精神不死”、“风云长护”的赞语。正面是一幅挽联:“誓死卫国家,以昭来者;壮气塞天地,是曰浩然。”

陆*第四*抗敌阵亡将士之墓。第四*作为第九战区的直辖部队,与侵略者展开“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殊死搏斗。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重创日寇,自身也付出巨大牺牲,该*战后将阵亡将士归葬岳麓山。

战略地位,重中之重

岳麓山的地形于守者而言具有重要优势,对长沙城区有瞰制之利,优势炮兵占据岳麓山,利用极佳的观测条件可发扬火力。岳麓山布置有重炮旅,长沙会战的重大胜利与重炮所发挥的威力是密不可分的。长衡会战是日*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的重要部分,战火烧到湖南后,各路日*避开我*的侧翼迂回,分途向长沙外围进攻,开始向长沙城和岳麓山主阵地发起猛攻。因历次会战遭受岳麓山炮火的毁灭性打击,所以将岳麓山列为重点攻击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岳麓山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战争意义,非同平凡

中国在三次长沙会战中获得大胜,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整个亚洲战场,只有在中国长沙痛击日*,造成日*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通过长沙会战,打破了日*歼灭第九战区主力,牵制了日*的南方作战,保住了湘赣地区。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队广大官兵的士气,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特别是第三次会战,影响范围甚广,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卫强国的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立即跻身为对抗法西斯的主要盟国。长沙会战也为以后的抗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蒋介石评介:“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唯我忠烈,民族英雄

抗战中的七十三*,是国民*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在长沙保卫战和长衡会战中,英勇顽强地抗击日*,为保卫湖南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七十三*广大官兵发扬了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数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予以重创。虽未能阻止敌人的大规模进攻,但有力地配合了全国范围内的正面战场,在战略上支援了敌后的反扫荡斗争,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让将士们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永远昭示后人,爱国义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七十三*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已成了告诫后人不忘国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每年到这里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多。使七十三*抗战阵将士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事迹,激励鞭策更多的人。

重温*史,走进红色故地:新民学会

蔡门千瓦,樟林百岁,新民学会澄岚山麓饮风,君亭露宿,二十八画奇男求友鸟嘤函。问学天行道,目醉神酣热血翻浪,沧海万里挂云帆

志同道合,组建进步团体

20世纪初叶,在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下,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爱国志士和青年学生,在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下,为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纷纷组织各种社团。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热血青年发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的倡议。年4月14日,在蔡和森故居,以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为主的13名热血青年共同成立了新民学会。他们积极研究和传播新思潮,探索社会的改造。集合同志,新民结社;从“改良人心风俗”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积极响应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领导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是五四运动时期湖南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也是五四运动时期全国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对中国的事情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先声,埋下红色火种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民学会的大多数会员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在长期的思索与追求中,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法国蒙达尼会议到长沙新年会议,在新民学会内部,围绕中国革命的道路以及建立无产阶级**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为中国共产*的建立、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蔡和森同志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不仅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名称,而且提出了系统的、较为成熟的建*思想。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明确“唯物史观是吾*哲学的根据”,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共产*建*、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正如蔡畅的题词“新民学会建*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

新民精神,浩然正气永存

新民学会为中国共产*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人才基础和革命斗争实践基础。为中国共产*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领袖人物和骨干。毛泽东领导新民学会进行了一系列重要实践活动,从迎接五四运动到领导“驱张”、“自治”运动,在斗争实践中找到正确斗争方向;从创办文化书社到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在建*准备中锤炼斗争本领。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斗争实践,新民学会会员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获得了强大的力量支持,也最终认清了革命的道路。这也正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民学会的精神是革命道路上精神财富,敢于创新、敢于奋斗、敢于追求、敢于担当。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人继承发扬。新民精神跨越时代,是迈向新时代的助力,共产*员的红色基因,必将历久弥新,世代传颂。

结语

与时代同行,与思想同在,革命先辈们的足迹,总能给予我们实践的经验和精神的激励;重温历史,砥砺前行,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的动力;让我们一起,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心同德!

岳麓山游览留念

同组成员:

姬胜宇,朱朋科,史鑫,潘俊,韦臻,蔺俊霖,李泓雨,冯汝能,李儒箫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