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世卫组织看见的权利专访世卫组织高
TUhjnbcbe - 2023/4/17 8:30:00

年6月23日,在也门萨那,一位老人在给一个女孩涂特殊眼影,以保护眼睛免受伤害《环球》杂志记者/吴美娜

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作为“心灵之窗”的眼睛却显得越发脆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年10月发布的首份《世界视力报告》,眼部疾患和视力损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受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等综合因素影响,未来患有眼部疾患和视力损伤的总人数将显著升高。

目前,全球视力损伤或失明人数高达22亿,其中至少10亿人的视力损伤问题本可预防或尚待解决。“眼部疾患和视力障碍非常普遍,但往往得不到处理。需要眼科护理的人必须能够在不会陷入财务困难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干预服务。将眼科保健纳入国家(或地区)卫生计划和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每个国家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

在这份报告发布20年前的年,为呼唤全球正视失明问题,世卫组织和一些非*府组织发起了“视觉,享有看见的权利”行动,以期在年前消除可避免盲,使世界上每个人都享有看得见的权利。

如今,年已经到来,世卫组织各成员的防盲行动进展如何?人类眼部疾病的现状、近些年的疾病谱变化以及眼科疾病带来的全球性负担都有哪些?就这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总部高级卫生官员、眼科专家西尔维奥·保罗·马里奥蒂近日接受了《环球》杂志记者的专访。

眼科疾病谱之变

《环球》杂志:人类眼部疾患有哪几大类?危害程度和治愈率分别如何?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哪些眼病的诊治情况有所改善?

马里奥蒂:一般而言,眼疾分为慢性、传染性、遗传性、创伤性几大类。慢性眼疾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传染性眼疾包括感染性角膜病、结膜炎等;遗传性眼疾包括屈光不正、视网膜肿瘤等;创伤性眼疾包括刀伤、擦伤等。

简单来说,眼疾也可以分为盲性(失明)和非盲性(引起疼痛和极度不适)两大类。所有眼部疾病都有可能对视力造成最大伤害,即永久性失明。

每一种眼疾的治愈率都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疾病类型、患病时长、诊断时间、护理质量、药物来源或治疗渠道、对治疗方案的配合等。

近年来,影像、手术工具、药品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医生对眼疾的早期诊断能力,大部分眼疾的治愈率也因此提升。目前,87%以上的眼疾被认为是可以治愈的。最新相关研发进展体现在青光眼药物治疗、视网膜疾病诊断、*斑变性治疗、屈光不正等方面。

《环球》杂志:致盲性眼病主要有哪些?不同年龄段人群患病率和患病种类有何不同?

马里奥蒂:最常见的视力丧失(视力低下和失明)包括未修正的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年龄相关性*斑变性。

对不同年龄段而言,屈光不正在青少年中比较普遍;中老年人通常的困扰则是白内障、青光眼和年龄相关性*斑变性等眼疾。由于遗传模式、行为和环境压力的交互作用,患病率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

我们没有关于眼疾的准确数据,但可以根据视力丧失的成因进行相关评估。眼下,我们正为收集有关数据,绘制世界各地相同疾病的分布图做更多工作。

《环球》杂志:眼部疾患带来的全球性负担如何?眼部疾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和患病种类是否有所不同?为什么?

马里奥蒂:今天最常见的眼部疾患是我们之前列出的慢性眼疾,而在过去,传染性眼疾也很常见。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层面,最大差异在于屈光不正的患病率,该病在亚洲人口中最为普遍;而未行白内障手术的人群,主要存在于最贫困阶层。病因上的差异有时与人口的遗传基因有关,也与可获得的护理服务及药物等有关。

国际合作进行时

《环球》杂志:年,第66届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年普及眼健康行动计划》,世卫组织秘书处和国际合作伙伴的目标是到年将全球可避免的视力损害在可衡量的条件下减少25%。目前看来,是否已经实现或接近实现这一目标?“视觉,享有看见的权利”行动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何相关计划或行动?

马里奥蒂:“视觉”和之后的两个行动计划(-和-),呼吁世卫组织成员在制订国家(或地区)卫生计划和服务时,将眼保健服务列入优先干预措施。虽然在接受眼科保健干预的人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所有上述计划和决议都还没有完全实现。

世卫组织成员就落实层面提出的当前计划,包含在《世界视力报告》里,报告呼吁将眼科保健纳入国家(或地区)卫生计划和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实现全民健康覆盖,这也是联合国批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目标3”。

《环球》杂志: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把先进眼科技术带入一些欠发达国家。同样,一些国家的眼科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何看待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防盲治盲领域的成果?世卫组织对此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马里奥蒂:中国将眼科保健技术支持纳入“一带一路”等世界知名倡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与发展中国家建立长期合作,可大力推进落实相关举措以帮助那些需要眼科保健服务的人群。“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专业人士交流与实践的最佳平台,因此,将眼科保健纳入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积极的行动,世卫组织对此表示赞赏。

就中国或其他成员在这一领域可能需要的技术合作,我们已做好相关准备。

多专业共同发力

《环球》杂志:在防盲治盲领域,中西医分别有怎样的优势?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眼科治疗还需要如何发力?

马里奥蒂:我认为中医和西医是互补关系,如今二者之间存在广泛而持续的知识和信息交流。

目前,对于中西医相关优势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在治疗患者疾病等问题上提供一系列干预措施。通过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的研究和对话,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要求。为了科技进步和人民利益,各领域专家应在共享研究平台上齐心协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环球》杂志:在防盲治盲方面,医学学科之间是否应加强对话?是否应该尝试让医学与非医学领域对话?眼部疾病如何有效预防?

马里奥蒂:在减少不必要的视力损伤这个共同目标下,眼科保健需要很多学科专家以及非专业人士的参与。比如,参与到危险行为的预防、良好行为的养成,及早就医的观念形成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中。

在眼部疾病的预防方面,有许多非药物和非手术干预的有效措施,比如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眼睛疲劳等可以有效预防结膜炎和角膜浑浊等常见眼病。

此外,预防眼疾的最新研究还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通过增加儿童户外活动时间以控制近视程度。由于近视问题在亚洲儿童中普遍存在,中国目前正在研究这一问题。二是,研究电子设备的使用如何影响眼睛保健。三是,能够在早期发现视网膜疾病的先进技术,可以帮助非专业人员识别某些眼疾,并能及时将需要立即就诊的患者转诊。

智慧时代“光明路”

《环球》杂志:年5月,广州中山眼科中心推出的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AI)诊疗”正式向公众开放。如今,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的表现如何?

马里奥蒂:大家都非常期待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识别眼部疾患早期病例,从而成功介入干预以挽救视力。在消除可避免的致盲疾病方面,人工智能大有可为。人工智能通过读取眼睛图像,能在永久性视力损伤出现之前,就识别出暗藏风险的相关疾患。

借助有效且确定性强的人工智能技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和年龄相关性*斑变性等几乎所有导致视力丧失的疾病都能实现早期诊断。

《环球》杂志:为更好地促进国际防盲治盲工作取得进展,普通大众可以做些什么?

马里奥蒂:普通大众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首先他们应该做到“我爱我双眼”: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和视力,发现隐忧和问题尽早就医;带孩子定期检查视力;建议老年人保护眼睛免受伤害。第二,可以向决策者建议将眼睛护理纳入健康服务,以便使人们拥有良好视力的日子更长久一些。此外,人们也可以要求将眼科保健纳入医疗保险。但最重要的还是,把爱护眼睛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为更好的居住环境而努力,这些都有助于保护我们的视力。

《环球》杂志:以角膜、视网膜为代表,全球范围内有助于治疗眼部疾患的人工器官有哪些?相关领域发展现状如何?

马里奥蒂:角膜移植是修复角膜损伤的成熟方法。角膜移植需要角膜捐献,但这种做法的推广目前仍难言起色。新研究可以预见,人造角膜将在实验室中进行培育,从而消除我们今天的角膜短缺状况。

在视网膜方面,我们在人工视网膜阵列方面有领先研究,有望使因患视网膜疾病而失明的人重见光明。

来源:年1月2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卫组织看见的权利专访世卫组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