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早年山路多险,交通困难,五百里滇池简直就是一片坦途。相比陆地人力、畜力运输,滇池船舶的运量更大,成本更低,而且更便捷,成为昆明城区与滇池沿岸的昆阳、呈贡、晋宁、海口等地大宗交通运输的首选。从滇西、滇东南、滇西南经过驿道运到昆明的货物,尽管距昆明城仅剩两三天甚至一两天的路程,也多会到就近的滇池码头下货,装上船舶运进城内,以降低成本。近代滇越铁路通车后,经铁路运来的许多货物也会从呈贡下货,转由滇池水运送往沿湖各地和滇西,各式各样的传统木船和早期轮船在滇池上穿梭往来,成为老昆明、老滇池上的一道风景线。
行走滇池的合子船、加帮船和梭镖船
早年在滇池和入滇河流从事运输、摆渡、捕鱼的木船很多,按往来地点不同可以分为10多种,有西门(篆塘)船、高峣船、西山船、土坝船、九甲船、灰(晖)湾船、昆阳船、晋宁船、海口船、呈贡船,还有盘龙江上和其他无固定起止地点的杂船等。按木船的结构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合子船、加帮船、梭镖船,这些船全靠撑篙、划桨、风帆行驶,从明代以来,已经沿袭了多年。
滇池木船多出自本地民间工匠之手,采用本地楸木、杉木和杂木制造而成。其中楸木既轻又耐腐,所制楸木船成为木船中的精品。
在这些木船中,最大的是合子船,其为帆船,中部形似长方盒子,因此叫合子船,是有数百年历史的经典大船。合子船长20米左右,宽3米多,载重可达20~40吨。合子船船型特殊,结构简单,底板、身板、挡浪板之间都为折角式连接,剖面成五方形,俗称“五大方”。它的左右肋骨与舷甲板横托、站柱、脚梁各组成一道方形框架,以保证船体横向和竖向的强度,船侧垂直,首尾略翘,收拢为钝形,又有直桅软帆,稳定性高,抗风浪能力强,一般在昆明与呈贡、晋宁、昆阳、海口之间运送蔬菜、粮食、砖瓦沙石等大宗货物。合子船的船舱底层很大,货物多装在舱面上,乘客则坐在舱中,可以乘坐不少人。这样行船稳当,又便于装卸货物。有的合子船专门载客,可容纳百人左右,又叫“班船”或“大船”,算是滇池上的“长途”客运船。由于行船时间长,船老大还向乘客供应茶水、小吃。但这种船不能也无法驶入进城的主河道,只能停泊在滇池边上。有的合子船专门在深水区捕鱼网虾,被叫做“虾船”。虾船特别能抗风浪,滇池湖上出现紧急情况,用来抢险的就是这类虾船。
合子船
比合子船小的有加帮船,因其舷侧顶板上多加一道帮得名,又因为船的中部搭有竹蓑篷被称为“大篷船”。加帮船长约17米,宽2~3米,首尾窄长而上翘,形似雀尾。底平而宽,剖面为梯形,有肋骨和几道隔舱板。此船自重轻,吃水浅,较为轻便灵活,载重10吨左右,可载客四五十人,跑的是“长线”。加帮船有桅杆,顺风时可升起船帆助航,但载客进入内海风险较大,搞不好就会发生“海难”,船家自己可以驶到外海打鱼,载客时一般只是穿过草海驶到西山脚下。
滇池草海航线上的帆船
梭镖船形似加帮船,略窄小,因船形如梭得名。此船没有加帮和走板、甲板,为全敞开式,长11米左右,宽1米多,又窄又小,载重2~3吨,主要用于捕鱼及农副业运输,也可载客十多人,跑的是“短线”。小的梭镖船可以从进城河道驶到城里,可以放倒桅杆,顺着盘龙江,穿过双龙桥、得胜桥、敷润桥,一直到达圆通山脚下的米场心市场。
此外还有双桨彩船,船长18米,宽2米左右,全靠人力划桨行进,分布在大观楼、草海一带,以载客“耍海”为主,可以载着客人在草海边游览,但不能进入内海。有的双桨彩船还被用来在滇池近海和盘龙江、大观河上捕鱼捞虾。
古老的昆明城西篆塘码头
滇池水运较为安全,但昆明冬、春季节风大,木船行驶时遇到大风浪,也有翻沉的危险。早在明代的弘治年间,昆阳州同知(副州长)张升督运粮食到省城,就在滇池中遇到风浪,翻船而死。据说这位官员在位时有些*绩,还曾用家财帮助贫民缴纳官租。张升溺死后,昆阳士民十分哀痛,“如丧父母”(清雍正《云南通志》)。年春,一条满载生猪的晋宁船夜航滇池,停泊湖中,不料群猪骚动,啃穿船底,以致木船漏水,最后翻沉。
据年统计,滇池上有木船多艘,年有多艘。抗战时期,大量内地工商企业、学校迁来昆明,人口猛增,流动性大,物资供应紧张,滇池航运更加繁忙。年在篆塘登记进港的运输木船就有艘,年滇池大小船只达艘,其中大船艘,全年客运量18万人次,货运量达万吨/公里。到20世纪50年代初,滇池上各种民船仍有艘,其中专业运输船艘。
滇池第一艘轮船的噩运
清光绪三十四年(年),昆明商人获准兴办轮船公司,到年正式成立,叫滇济轮船公司。滇济公司向法国订购了一艘客货两用轮船,在滇池开展客货运输。这是滇池上出现的第一艘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马力25匹,以明轮推动,时速每小时15公里。
年,此船经滇越铁路运到昆明,有上、中、下三层,中、上两层为客舱,分成房舱和普通舱,设客座个,下层装运货物,载重十多吨,组装下水后,因为外形奇特,轰动一时。特别是它的左右舷各有一个巨大的明轮(推进轮),安装着形似水车叶片的辐条,蒸汽机一开动,巨轮转动前行,叶片拍击湖面,水花四溅,哗哗作响,虽然比木船快不了多少,声势却十分壮观,谓之“轮船”,名副其实。为了突出这个看点,这艘轮船被命名为“飞轮号”。
“飞轮号”主要跑昆明——昆阳航线,因为快捷、舒适、便宜,很受欢迎,一时生意红火。此后滇池上的客货轮船越来越多,滇济轮船公司在“飞轮号”外,又添了“飞鹰号”,镇海轮船公司推出了“镇海号”,还有昆玉轮船公司的“福海号”、昆湖轮船公司的“西山号”、谦益轮船公司的轮船以及拖轮“济海号”等。一时间,滇池湖面上出现了“多轮竞渡”的局面。因为轮船经营成本高,难与木船竞争,于是出现了不顾安全恶性竞争的局面。
旧时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都有观音山庙会,大量昆明香客往来大多乘坐轮船。“飞轮号”专跑观音山,每天往返两次,人满为患,虽然获利不少,但船主仍贪得无厌,一味超载,乘客落水事故时有发生,而天长日久,大祸就来了。
年8月3日(农历六月十九日),飞轮号照例特辟航班,满载香客前往观音山,刚刚驶出大观楼就翻沉水中,据说有99人遇难、多人得救。按此计算,飞轮号此行共载客多人,严重超载。此后滇济公司被勒令停业,观音山庙会也受牵连而被取缔,寺庙被改为学校。“飞轮号”打捞起来后,由官方以九折价回购。后经修复,几易其主,改名“福海轮”,仍然航行在滇池上。
到年,这艘20多年的“老轮”已经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残病缠身”。3月22日由昆阳开出时,福海轮又严重超载,船主为求利润,仍然一路搭客上人。福海轮行驶到“海心”处的“慌猫嘴”时,湖上风浪大作,船舱进水翻沉,多名乘客仅两人得救,其余全部遇难。船上所载72驮茶叶、杂货沉入湖底,银货损失超过10万元,成为滇池历史上最大的海难事故,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本省最大惨剧”。
昆明本土设计制造的
第一艘滇池航线客货轮
年,昆明又成立了一家昆湖轮船公司,急需营运的轮船。和其他公司不同,“昆湖”并不看好“洋船”,而向当时的昆明华安机器厂订货。华安机器厂的创办者是旅越华侨,主产品是抽水机、切面机、印刷机、压榨机、煤烟引擎、织布机、碾米机等。在年出版的《昆明市志》上,这家工厂被称为“华安机器铁厂”,厂址在木行街(今南太桥以南盘龙江西岸),年7月开设,厂长施织文,有技师工徒共75人,设有车床4架、钻床4架、刨床1架、机器台15架。
年秋,著名作家艾芜漂泊到昆明,走投无路之时,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招工广告,跑到“南门外商埠”的这家工厂求过职。那是中午,“厂里刚放了工,黑烟筒下的铅板屋顶,还有放哨后的白色水蒸气,淡淡地遗留着”。“厂门内那两桌的人——大概是些技师吧,正在饮酒吃饭,欢快得很。声音和容貌,全是些安南(越南)人。那饮酒的惯例,就同中国人大有分别,一大碗酒放在许多菜碗的中间,在座的人就用调羹舀来饮,倒特有风致”。厂门口贴着一张招收学徒的章程,说“食宿均由厂方供给”,3年才能满师,满师后必须在该厂服务,“须有殷实的铺保”,“且要三十两银子的保证金”(《人生的第一课》)。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到华安机器厂的一个侧面。
华安厂从来没有制造过轮船,但他们还是接下了这个订单,由本厂工程师自行设计,本厂工人自行制造,年轮船建成下水。这艘“昆明造”轮船被命名为“西山轮”,全长30米,用蒸汽机带动“明轮”推进,马力60匹,时速15公里,载重25吨,设客座个,客轮舱位分三种,有特等15座,头等48座,二等座,船上还有抽水机和热水箱等设备。
由于其他轮船时开时停,不能正常航行。西山轮下水后,马上成为昆明到昆阳航线上的主力客货轮船,每天往返一次。后来又实行水陆联运,把洋纱和杂货等运到昆阳,再从陆路分运玉溪、通海、河西、思茅、普洱一带,生意更是兴隆,年盈利达10多万元。年受“福海轮”海难事件影响,奉令停驶。年大修后再次投入营运,直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山轮先后更名为“和平号”“滇群号”,直到年才以43岁的“高龄”报废。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朱净宇
美编:姜维钢
责编:苏昊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建*
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