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一)
在医学实践中,证明中药药典中使用的剂量,束缚了中医明师们的手脚。对于危重病人,不用超大剂量的药物,很难做到起死回生,而一般医生不敢用,也不能准确地运用好这些药物来救治危重的病人。这也就是我们现代一些中医医生水平的差异。
讲了那么多的东西,大家非常挂念小柴胡颗粒事件,什么是小柴胡颗粒事件呢?
前面的那些知识,如果你看明白了,小柴胡事件也就易于理解了。现在我就讲讲小柴胡颗粒的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医疗界里面,五年当中,有患者长期服用小柴胡颗粒这种药物。从而导致肺炎患者高达例,其中死亡了22人。网络上这时候指责中医不科学,取缔中医的声音甚嚣尘上。真的是中医药不科学、不治病吗?在此我请问年以来,中华民族子孙靠什么延续到现在?西医药进中国才多年,其实,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健康的延续到现在,就是用中草药在治疗疾病,护佑着我们的健康。
要用中草药治疗疾病,那么组方和用药配伍要到妙处才行,什么叫妙处呢?就是你必须要掌握好阴阳,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来看看小柴胡的组方,它由柴胡、*芩、姜半夏、*参、生姜、甘草、大枣等七味中草药组成,它来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是经典的名方,常用于治疗感冒、疟疾、肝炎、胆结石等疾病,疗效极佳,流传数千年的好组方在过去没有出现医疗事故,在现在却事故频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
我在前面讲过,中医组方用药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使人的机体达到平衡。古代繁体字的薬,它是在草字头下面搁个樂字,它就是说人在草下是一种快乐的,不论你何种药物,它都有阴阳二重的属性,也就是说由阴阳物质组成的。
阴性的物质呢,我们中医师都知道阴性物质它是窜通经络的,阳性的物质是调整人体菌类平衡的。中草药还有很多特殊的属性,在熬药的时候有的是耐火的,还有不耐火之说,我们看过电视剧《老中医》,其中有个镜头特写,描述老中医对中草药精挑细选的过程,煎药的器皿必须是瓦罐和土的这些东西,用了这些东西之后,煮药的时候还看到他非常的细心观察煮药的火候,这些过程都细腻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说明了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
在此说点题外话,这些他都掌握了,但在分配药的时候,我发现了他一个弊病,他把药倒堆了,我举个例子,我们用十味药,十味药里金银花用20克,他要倒出十剂来,就会形成每剂药的用量不相同了,每一剂里面规定的重量是20克,这堆可能倒出18克,那堆可能是23克,那下一味的药呢,他还是这么倒堆儿,不是按照处方里面每味药的重量一秤一秤的均匀的秤出来,不是药方中规定的重量,还是这堆多,那堆少,也就是说这个患者每天在吃药的时候,每吃一剂药的时候都是一个新的组方。
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化学,在化学实验中,多滴一滴硫酸,或少滴一滴硫酸,都是一个新的化学反应。我们在煎药的时候和抓药的时候,每一个步骤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你不掌握好了,这患者就是每天吃的都是新的组方,他治疗疾病能有好的效果吗?
我曾经讲过,西医是群体作战,中医是单兵独斗,西医诊断阳性的物质人体的时候,是用仪器检测,人体阴性的物质,也就是说我们中医说的阳中阴,阳中阴是什么呢?是血液,用生化分析,使用的药是由科研所研究,研究出来以后,再投放到生化工厂,生化工厂再把它生产加工出来。医生只需根据用药的说明和生化仪器检测确定的疾病用药,药的剂量用多大,比如说用几毫克或几毫升,这是西医生的决定权。
而我们中医靠的是望闻问切来诊病,判定病后再组方,确诊、组方、用药这一个流程都是一个人来完成,目前CT这种检测仪器再精密也存在着2—3mm切片的空档,比如病灶处恰好小于3mm的时候,仪器扫描没有扫到,检验报告单上就出现无病的字样。我举这个例子,类似切土豆片儿的事,刀切土豆片的厚度,正好是仪器扫描的间隙,如果这个病灶正好小于这个3mm的时候,仪器扫描没扫描到这个病灶处,西医就判定你无病。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人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比如说半年前检查肺部没毛病,可是半年后就发现了将近1cm大的肿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切片的时候没有切到。正好扫描没切到有病的这儿。然后医生认为他没有肿块,实际他已经有了肿块,那么半年以后他发展起来长大了,再扫描切片正好切到这个位置了,结果才发现有肿瘤的存在。
在CT扫描没有扫到病灶处的时候,患者却觉得病灶处疼痛,有痛点的存在,然后西医会告诉你,说这是神经痛。什么是神经痛呢?神经是不是物质?仪器没扫描到它,但它就不存在了吗?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半年前检查没有?半年后出现了这个病灶,这时就害怕了,这就是肿瘤当时没有发现的原因。
待续
看完此文如觉得好,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