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全景柳州风情柳州
TUhjnbcbe - 2023/6/21 19:36:00

柳州,

一座传奇的城市。

24次回眸,

一览柳州神采。

01

百里柳江日进千里

▲摄影/常湖川

柳江全长逾千里,

到达柳州市区时,从上游露塘到下游洛维,

全长55.5公里,最为宛转,

恰如一条玉带绕城垣。

青峰点缀其中,风光无限,

人称“百里柳江”。

千百年来,

柳州城依水而建,临水而居,

行水运,拜水神①,以水聚财。

柳江堪称柳州的母亲河。

百里柳江环绕柳州市区回流,

北岸城中心三面环水,

从对岸青山上俯瞰,

活脱脱一个巨大的倒“Ω”字。

古人云“三江四合,抱城如壶”,

江湖人称柳州——“壶城”。

今日百里柳江,沿岸又有百里滨江道。

钓台沙滩、行人步道、

自行车道、汽车景观道,

由内而外,依次排列,

绿树同行,繁花掩映。

故柳州自行车运动迅速发展,

往江心看,风驰电掣的摩托艇,

带着速度与激情,正冲起阵阵白浪。

顶级赛事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

已在这里连续举办12年。

20座大桥飞架柳江,

串起了此岸和彼岸,

沟通了历史和未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蟠龙山下,

绵延数百米的世界最大人造景观瀑布,

随着音乐的律动翩翩起舞。

千年古城千年韵,

百里柳江美画廊。

在这座工业名城中,自然、历史和时尚,

正完美交融!

①唐·柳宗元《柳州峒氓》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02

元宝山之宝

▲摄影/郁良权

元宝山,顾名思义,一座长得像元宝的山。

因整座山体南北隆起,中部稍凹,

酷似传统金元宝而得名。

每年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挥汗如雨,务必登顶,

人人想着爬了元宝山,回去就可发大财!

不光有颜值,还有硬实力。

主峰青云峰海拔米,

为柳州第一、广西第三高峰。

造化于古冰川志留纪末期,

地层断裂,岩浆喷涌,铸成数千米厚花岗岩。

因此,元宝山之险峻堪比华山,

只是穿着南方苍郁的植被,隐藏了锋芒。

年成立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栖居着“活化石”——元宝山冷杉,

在深山之中遗世独立不过株。

珍稀鸟类白眉山鹧鸪和仙八色鸫偶尔可见,

据说,这里还生活着“野人”和老虎。

让它们活下去,

我们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元宝山又名大苗山,

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城北,

环山居住着数十万苗裔。

从融水到贵州黔东南,

被称为“苗族支系最多的地区”。

几千年来,从古蜀四川到战国楚地,

一批又一批的苗裔迁入元宝山,

带着各自的烙印在这里融合,

寻找祖先共同的记忆。

他们是元宝山最大的宝藏,最深的神秘。

03

鹿寨国家地质公园,天造的香桥

▲摄影/严跃新

桥,往往是人类为跨越障碍而造,

而天生桥,则是上天的造化。

当板块运动将广西中部的这片岩层挤碎,

上天为这里留下了几块坚硬的岩板。

天生桥,

是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

横跨沟谷或河流的残留顶板,

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

鹿寨香桥,

被地质学家收入《岩溶学词典》,

和蜘蛛岩、月亮岩等共同构成了

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天生桥群”。

除了天生桥,园内还有诸多“天生家族”:

天坑、天窗和天井,

以及天人合一而成的响水石林等。

如此高度集成的喀斯特景观资源,

使这里成为了

“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地质博物馆”。

在这里,天与人共同刻画着石上的艺术,

相比于人工,更让人惊叹的是天生的力量。

天生我桥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04

贝江:一江碧水向东流

▲摄影/卢志松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闪闪的红星》这首主题曲曾脍炙人口,

让几代人魂牵梦绕。

少有人知的是,其电影片段就是在贝江拍摄。

江即贝江,两岸青山即九万大山和元宝山。

贝江发源于融水境内的九万大山,

全长公里,入融江,下柳江,合西江,

被融水苗族视为母亲河。

无论你去融水哪个苗寨,无论走多远,

贝江似乎都是必经之道。

印象中,每一个苗寨,每一个苗家人,

其背景,永远都是贝江。

《融水县志》记载:

“贝江蜿蜒萦回,两岸青山连绵,

山竹竞翠,苗楼隐现。

沿途秀石奇峰,崖壁幽壑。

茂林修竹,美不胜收”。

贝江的水永远都是绿的!

两岸巍巍青山,皆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广人稀,得天独厚,

让贝江收纳了广西最好的水源!

有人说它像一个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沉稳含蓄。

有人说它像一个明艳女子,

花枝摇曳,四季新衣。

在盛名之下的桂林山水旁,

来贝江,你会发现更加纯净梦幻的美。

05

双龙沟:久违的森林

▲供图╱柳州市融水双龙沟原始森林景区

这里的植被覆盖率高达98.2%,

几乎无地不绿。

这里的原始森林面积多达亩,

放眼望去,滕树相连,郁郁葱葱,

其繁茂程度比西双版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就是双龙沟。

双龙沟距融水县城只有5公里,

交通非常便利。

山涧从山上来,汇成两股势力,

从左右两个山洞穿过,

出洞后合二为一,

一水为一龙,故称“双龙洞”。

双龙洞有“五奇”:树、藤、瀑、桥、溪。

小桥流水,青苔绒绿,奇石隐现。

倒下的老树沉积着厚重的历史,

缠绕的新藤编织着青春的未来。

06

柳州大龙潭,雷神之宅

▲摄影/蓝建华

“龙潭”位于今龙潭公园内,

龙潭隔壁,又有如今雷潭。

民间传说有雷、龙二神居于此,

人称“龙雷胜境”。

作为典型的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公园,

园内分布着雷山、龙山等24座小山峰,

把镜湖围成一个封闭幽静的山谷。

风雨桥横跨湖面,

紫荆花开时分外妖娆。

龙山与雷山紧紧对峙,

一泓清泉在雷龙二山间形成“龙潭”,

与咫尺相隔的“雷潭”通过地下河连通,

潭水穿园而过,

消失在莲花山下的溶洞中。

公元年,柳州大旱,

柳宗元单骑孤舟到达柳州任刺史。

上任不久,他带领柳州父老在龙潭祭神祈雨,

他摆位子,讲道理,说轻重。

不久,雷神归位,大雨滂沱,

柳州重新焕发了生机。

雷雨为何偏爱龙潭?

概因龙潭公园内“群山环抱、自成屏障”,

园中大小湖泊彼此连通,首尾成环。

白天阳光照射,如在铁锅中煮开水,

大量水汽迅速蒸发,形成强烈上升气流,

与高空暖气流碰撞时,轰隆!轰隆!

雷云雨就形成了。

07

中石器时代的标本:

白莲洞与鲤鱼嘴遗存

▲摄影/严跃新

1万年前,柳州人是怎样生活的?

......

答案要去柳州南郊莲花山上寻找,

那里有著名的白莲洞古人类遗址。

年,裴文中和贾兰坡,

两位因发现北京山顶洞人而

享誉世界的考古大家,

带领中科院华南调查队,

在广西发现了柳州白莲洞古人类遗址,

“北有山顶洞人,南有白莲洞人”,

世人再次震惊。

年,两公里外的“柳江人”遗址被发现,

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被发现,

广西,这片人们印象中的南蛮之地,

成了“上古人类学中心的中心”。

白莲洞遗址的发现有重大意义,

考古学家安志敏称:

“白莲洞遗址是解决旧石器时代文化

如何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键性遗址”。

白莲洞遗址时间跨度距今约到年,

鲤鱼嘴遗址时间跨度距今约00到年。

二者关系密切,文化继承性明显。

有时间,

去白莲洞遗址看看。

在那里,

思想下“我从哪里来”。

08

甘香一脉柳侯祠

▲摄影/严跃新

曾以为,柳州是因柳宗元待过而命名的,

后来发现,这是巧合。

柳宗元被贬柳州后,苦中作乐,作诗一首: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挪移成昔年。”

柳宗元和柳州,从未见过一个人和一座城,

如此深刻地重塑了彼此。

他与她都姓柳,患难相见,惺惺相惜,

他对她以身相许,她对他感念千年。

他遇见她之前,她满目蛮荒,鸿蒙未化,

是罪人流放之地,

是远离中原文明的南蛮边疆。

他遇见她之后,她的儿女从奴仆变为自由,

雨从天降,水从井出,

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思想的改变。

更重要的,他带来了教育和文化,

从此她一跃成为岭南文教重镇,

开启了绵延千年的文脉。

她接纳他之前,他仕途失意,心中苦闷,

屡遭命运戏耍,人生陷入垂丧边缘。

她接纳他之后,他重振精神,

一改在永州“钓鱼翁”的颓废,

一心扑在“造福于柳州人民”的大业上。

散尽家财,无怨无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无奈积劳成疾,湿热的气候加速了他的消瘦,

自云:“奇疮钉骨状如箭,*手托命争纤毫”,

终于撒手人寰,为柳州发光不过四年。

那时皇帝召他回京的诏书还在路上。

她念他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他走后三年,于罗池为他建起罗池庙,

宋徽宗时追封他为文惠侯,

自此改名“柳侯祠”。

09

重修柳州文庙

▲摄影/金祥

文庙,是敬拜孔圣人的地方,

更是古代“庙学合一”的官办学府。

贞观四年(年),唐太宗诏令

“各地州、县学皆立孔庙”。

远离中原儒家文化圈的柳州,

终于破圈成功,竖起了第一座文庙。

随后百余年的风雨洗礼,

让柳州文庙年久失修,

一场大雨几乎摧毁了孔子神位所在的大殿,

无人修葺。

元和十年(年),柳宗元来到柳州。

为了遏制当地巫风陋俗,柳宗元身先士卒,

自掏腰包重修了柳州文庙。

“人去其陋,而本其儒”。

庙修好了,还要兴学。

缺少师资,柳宗元就亲自上阵,

在*事之余亲授儒经,传道受业解惑。

一时间,衡山湘水以南欲参加科考者,

闻风而动,以柳为师,

经其亲自指点者,提笔撰文皆合法度。

柳宗元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柳州风气,

开启了柳州千年文脉。

从此,创修文庙,兴办儒学,

成了柳州历代地方官乐此不疲的传统。

学风之盛也让柳州“蔚然为礼仪之邦”,

千年以来涌现出大批人才,

如明代“柳州八贤”,清代“开兰名宦”杨廷理。

今日的柳州文庙,为9年重建。

白日,游人漫步沿江游廊,享受清风习习。

夜晚,文庙依旧灯火通明,到处朗朗书声。

直到如今,

柳州高中教育在广西仍是数一数二!

想必,学子们的精神也是从这里发源。

10

从柳州出击

▲摄影/严跃新

柳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柳州机场一度是中国最大的空*基地。

从这里出击的战机,在抗日战争中,

谱写了壮烈赞歌!

至年,

适逢新桂系*阀大力建设广西之时,

饱经风霜的柳州,获得难得的和平发展时机。

年,柳州机场建成,

广西航空机构迁往柳州。

年,第四集团*航空学校在柳州成立。

经过几年蓄力,到抗战爆发前,

广西空*拥有战机20余架,飞行员70余人,

他们平均年龄不过23岁,正当青春热血之时。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雄鹰出击,无问西东。

也许上天知道中国的命运,

提前预备了这一支勇猛*队。

抗战爆发后,

广西人义无反顾将用血汗创建的空*,

全权交给国民*府统一指挥。

因为骁勇善战,不怕牺牲,

广西籍飞行员被称为“广西空蛮子”。

何信,*莺,梁志航,韦一青...

这些名字值得永远铭记,

他们用他们的生命,守卫了我们父辈的生命。

归德空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衡阳空战...

直到保卫广西的昆仑关空战,

广西空*战机全部打光,

剩余人员在其他部队中继续抗战,直至胜利。

消耗殆尽之时,苏联志愿航空队来了,

之后美国飞虎队也来了。

他们与中国空*一起,在八桂大地的上空,

谱写了友谊和传奇。

11

柳州工业:光荣与梦想

▲摄影/韦锦波

作为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

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

唯一拥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

凭什么,柳州工业这么牛?

年,洋务派杨道霖出任柳州知府,

推动建立了柳州第一家实业公司

——华兴木植。

年,柳州电灯公司安装了

柳州第一台木炭发电机,

从此,柳州城亮起了万家灯火。

可以说,丰富的森林资源,

为近代柳州工业积攒了第一桶金。

民国时期,柳州引进了众多工业舶来品:

英国牛头刨床、美国鳄鱼剪床、苏联机床...

一尊尊钢铁巨兽,奠定了柳州工业化的基石。

年,柳州人自行设计了第一辆木炭汽车,

冒着滚滚浓烟,

轰隆隆开启了柳州人造车的大梦。

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热潮,

国家在柳州布局十大工业项目。

柳州进一步成了西南“工业摇篮”,

创造了许多第一。

“红河”、“柳江”、“五菱”、“宝骏”,

一个个如雷贯耳,

即便你没有,你的亲友里也一定有人买过。

丰富的自然资源,

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敢拼敢干的精神,

天时地利人和,

铸就了柳州工业的光荣与梦想。

未来,科技领*,创新打头,

从柳州制造到柳州智造,

柳州的工业梦就是中国的工业梦!

12

石上艺术:青山寨

▲摄影/陈碧信

在元宝山多米的半山腰上,

坐落着只有多户的青山寨。

与其他苗家一样,他们也住在吊脚楼里。

不同的是,

这里家家户户都把木楼建在巨石之上,

世人称之为“石上人家”。

巨石散落在峡谷河道中,

因水流变少,一块块裸露在外。

石头并不规则,

苗家人也几乎未对其进行任何打磨,

在这样的石头上建吊脚楼,

真的需要艺高人胆大。

初来此地者,住进去都胆战心惊。

为何要如此难为自己呢?

并非青山寨人追求个性,

也不是为了躲避虫蛇,

目的只有一个,怕肚子饿。

因为靠近附近山顶,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所以每一寸能种庄稼的土地都非常难得,

于是,在河道石头上伫立建起了家园。

城里人聊到房子会问:你家有多少平米?

青山寨的人会问:你家有几块石头?

这是笑话,也是实情。

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看到梯田环绕,木楼错落,

白云出轴,大山巍峨,

不由得感叹他们的生命力真强大!

13

布央:云里仙山出好茶

▲摄影/李玉祥

布央村,在三江县仙人山海拔-米处,

依山而建,因茶而盛。

侗族人说:山与树相生,地与天相齐。

一直以来,侗家人都在山上种油茶树,

目的是获取榨油的果实,茶叶只是副产品。

选在仙人山海拔米处种茶树,

是布央人天生的直觉,

实际他们选择了一块最适合种茶的风水宝地。

年均17-19摄氏度的中低温,

昼夜温差大,风少土厚,

多钾少钙,地广人稀,

仙人山茶园具备了最佳的生态环境,

自然能长出最好的茶芽。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物流沟通,

布央人知道仙人山可以产出更高价值的茶叶,

于是砍掉油茶树,种植专门采叶的新品种。

如今,布央村茶树种植面积已达亩,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成为著名的“广西侗茶村”。

步入茶园,茶香四溢。

侗家婶婶们正唱着山歌在采茶,

也去体验一把,指尖翻飞之间,

活动了筋骨,更放飞了心情。

14

丹洲,宛在水中央

▲摄影/*光亮

丹洲位于融江中央,

在三江县最南端,

被誉为中国唯一水上古镇。

年前,为了保护柳江航路,

知县苏朝阳在丹洲建立怀远县城

(年改名三江县,

年迁到现在县址),

一直“屡叛不常”、

“官无宁处”的三江之地,

迅速安定。

从此,柳江上游,各路人马,

往来不绝三百余年。

三百年间,

融江洪水多次侵袭丹洲城,

而丹洲人却不计损失,守城不退。

个中心酸,只有丹洲人知道。

也许因为苏朝阳是福建人的缘故,

有很多福建人来到丹洲经商落脚,

建立妈祖庙,在此生息。

曾经的四大会馆,

如今也只剩下福建“闽粤会馆”的断壁残垣。

丹洲人深深爱着丹洲,

年后,他们集体出资重修了许多古迹。

当有人提出,

为方便旅游开通高速出口到丹洲岛上,

丹洲人极力反对,

说“如果造桥,便无丹洲”!

所以,今天,

丹洲与这个世界仍保留着五分钟的摆渡距离。

15

春天,赶赴一场紫荆花盛宴

▲摄影/*秋艳

近几年,每到阳春三月,

数以万计的各地游客云集柳州,

赶赴一场惊艳世人的“紫荆花盛宴”。

春寒料峭,

平流雾笼罩下的三月柳州如同人间仙境。

一夜暖风吹过,仿佛谁喊了一个口号,

全城二十六万株紫荆花约好了似的,

“哗”地一下,一同热烈绽放。

百朵千朵万朵,

百枝千枝万枝,

百树千树万树,

姹紫嫣红,漫天飞舞,极其震撼。

柳州与紫荆花的缘分要从年说起。

当时,

广西首领伍廷飏在一场火灾后重建柳州,

在沙塘开办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

后来成为中国“战时农都”。

年广西大学农学院迁到沙塘,

在柳州栽培了最早有史可考的紫荆花。

年后,柳州的重化工业迅猛发展,

给柳州戴上了“酸雨之都”的帽子,

市民苦不堪言。

永不服输的柳州人

从0年开始“城市美化魔法”,

老相识洋紫荆成为城市美化主力树种。

它们早已互相适应,于是开出了最美的花。

十年过去,

年柳州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又十年过去,

如今柳州正在成为一座美丽的花城!

16

众创的神话柳州螺蛳粉

▲摄影/严跃新

柳州人食螺,可追溯至约2万年前。

在柳州市郊的白莲洞古人类遗址中,

人们发现了大量敲去尾部的螺壳化石。

米粉也一直是柳州人的最爱,

而螺狮和米粉在40多年前的一场邂逅,

诞生了如今名扬天下的一道美食——

柳州螺蛳粉。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

柳州市内一兼煮螺狮的路边粉摊。

夜已深,人影将尽,

一食客饥肠辘辘想吃汤粉,

无奈筒骨汤底已用完,

老板遂以螺狮汤为替代制出“汤粉”。

食毕,赞叹,真乃人间美味!

于是自80年代起,螺蛳粉在柳州迅速流行。

虽只有短短40年的弥漫,

但螺蛳粉的味道已深入每一个柳州人的骨髓。

曾有记者问体操王子李宁:“您回到柳州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他笑答:“吃一碗螺蛳粉”。

想必这也是大多数漂泊在外的

柳州游子的心声。

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

柳州螺蛳粉迅速为国人熟知,

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网红”。

如今,螺蛳粉店已开遍大江南北。

最正宗的螺蛳粉味还要去柳州寻——

干榨米粉必须精选本地陈年香米做成,

在清水中浸泡软化后,在热水中焯煮片刻,

铺上炸腐竹、酸笋、炸花生、

*花菜、酸豆角、木耳等等,

最后倒进用十几种香料炒制的

石螺熬成的汤底,

“酸,辣,鲜,爽,烫”,美味扑面而来~

17

苗与芦笙,笙笙不息

▲摄影/郁良权

芦笙,

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其影响之大,

以至于人们常把芦笙和苗族等同,

芦笙文化成了苗族文化的象征。

古代芦笙主要以葫芦为笙斗,

芦笙概以此得名。

苗族传说,

伏羲女蜗在一场滔天洪水中为葫芦所救,

女蜗取葫芦而作葫芦笙,

六根笙管代表着六枝族裔的联盟。

所以,数千年来,

苗人无论颠沛流离,还是安营扎寨,

在奔波中都一直伴随着芦笙、吹笙和踩堂。

所谓踩堂,就是苗人吹起芦笙的招聚形式,

为了祭祀祖先、追怀故土,

或者庆祝丰收、凝聚人心。

其最初模拟于蚩尤与皇帝之战的一个场景,

苗人古时属于九黎-三苗部族,

当蚩尤战败后,部族散入深山。

为招聚苗人重振旗鼓,

蚩尤在山上树起高杆,吹起芦笙。

今天流传下来的苗族坡会,

无论选址在山坡上,

还是竖在芦笙坪中象征旗帜的芦笙柱,

还是激情澎湃的芦笙赛响、芦笙踩堂,

依稀看到当年*事召集的影子。

芦笙能够以音代言,

芦笙词和芦笙曲很多都已固定下来。

如今不同苗族方言区之间语言不能互通,

却能用芦笙曲相互交流。

芦笙,生生不息。

18

从尘土中开出花来:百鸟衣与银饰

▲摄影/陈靖文

在融水苗寨旅行,

最难忘的是那些身着民族盛装的姑娘。

当她们从你身边走过,

头顶的银饰叮当作响,似石上清泉流淌。

当她们载歌载舞,绚丽的衣裳连成一片,

又如天上飞虹坠落。

这些身着盛装的姑娘,

都来自一个叫“嘎闹”的苗族支系。

“嘎闹”意为“鸟的部落”,

她们所穿的美丽衣裳,被称为百鸟衣。

苗族人自古就有鸟图腾崇拜。

古史神话中流传,枫树生蝴蝶妈妈,

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

十二个蛋由脊宇鸟生自然万物和人类。

制作一件百鸟衣需要许多匠心,

仅其底板“茧片”的制作就需要三四年。

苗族姑娘们从小就要学习绣织百鸟衣,

以传承这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

姑娘们满目琳琅的银饰也让人好奇,

会不会很重?会不会很贵?

确实重,

一套传统未婚女孩的银饰重达3~5公斤。

确实贵,仅银的原材料价格接近2万元。

苗族人钟爱银饰与其迁徙的历史有关,

古时因战乱不断迁徙,

让苗人对房屋田地等不动产失去了兴趣。

而战争的残酷,

让苗族男子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

于是,

把家族财富都打成银饰交给女人来代代相传。

母亲的银饰在女儿出家时会传给女儿,

若有两个,则一人一半。

没有女儿,也要传给儿媳。

不同的支系和村寨会有不同的图案,

这也成了他们彼此辨认血缘亲近的手段。

19

凝固的音乐,恒久的记忆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艺术

▲摄影/贺肖华

中国人以木构建筑享誉世界,

而中国的侗族被公认为

世界上“最会玩木头”的民族。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侗族木构体系几乎囊括了

木构建筑的全部手法:

担、挑、抬、拉、叠、撑、悬。

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

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

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观。

最有看点的是鼓楼和风雨桥。

鼓楼又称“罗汉楼”,

传说仿“杉树王”样子建造。

侗族人立寨必先立鼓楼,

即便一时条件不具备,

也须先立一根杉木做替身。

因杉树生命力旺盛,

老树死去,根部也会再发新苗长成密林,

因此成为宗族兴旺、子嗣繁盛的最好象征。

鼓楼平时清闲,供族人自由进出,

遇重大事情需要商议时,才会击鼓召集民众。

楼前广场可供平时聚集跳舞唱歌,

似乎是最早的广场舞。

如果说鼓楼是侗寨的标志,

那么风雨桥则是深入

侗家精神世界的灵魂之桥。

风雨桥又称廊桥、亭桥,

几乎每寨都有,是入寨必经之路。

走在小桥上,

一面欣赏着美不胜收的风景,

一面感受着饱经风霜的厚重。

除了生活实用,在侗族人眼里,

风雨桥还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生命之桥”

和护寨纳财的“福桥”——

走过去,

从贫穷到富贵,

从前世到今生。

20

立鱼峰下山歌传

▲摄影/严跃新

立鱼峰,

地处柳江河曲南岸柳州闹市区内,

柳宗元称其“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

故得名立鱼峰,习称鱼峰山。

说起立鱼峰,不得不提刘三姐。

拍于上世纪60年代的彩调剧电影《刘三姐》,

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山歌,

一时风靡全国。

刘三姐是传说中的唐代人物,

在家乡宜州一带善唱山歌。

因常表达穷人心声,触犯了豪绅利益。

为了免造迫害,三姐辗转来到柳州,

住在立鱼峰东麓继续传歌,

慕名来学歌、对歌的人络绎不绝。

后来豪绅追赶而至,将立鱼峰团团围住,

三姐不愿屈服,纵深跃入小龙潭,

却见一条金色鲤鱼冲出潭水,

驮住三姐,飞入云霄。

电影归电影,

柳州人爱三姐、爱山歌是实实在在的。

自唐代起,就常常“以歌代言”,

清《柳州府志》记载:

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

采芳拾翠于山间水湄,歌唱为乐;

男女亦三五成群,歌以赴之。

一唱一合,竟日乃已。

传唱山歌,可以交友择偶、传承历史,

也可传授知识,展现风俗。

曲调多七言四句,语言诙谐生动,

常常让听者捧腹开怀。

随着电影的风靡,

立鱼峰如今成了

柳州乃至整个广西的山歌“圣地”。

每逢“三月三”、中秋节等节日,

鱼峰歌圩都成了山歌的海洋。

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山歌邀请赛,

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乡村歌手在此一展歌喉。

21

苗年和坡会,心上流淌的温情

▲摄影/廖维

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

苗人称过年为“努伦”。

这是融水苗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融水各地苗族过年的时间本不尽相同,

年*府统一规定为农历11月28日,

融水苗人这才开始普天同庆。

为了迎接过年,

苗家汉子会提前几天上山砍柴,备足燃料。

女人们则下田割回担担嫩草,用来喂牛。

之后,男人们要集中去维修道路,

一切最终为了迎接祖先的到来。

除夕当天,女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饭菜,

小孩子流着口水翘首以待,还不能吃,

由男主人先向祖先祷告,

全家一起捧起食物叩拜,

之后才能动筷。

之后全家人一起围火塘守年夜,

所有的凳子都要搬过来,

除了家人坐的其他的留给祖先。

第二天,雄鸡报晓,

人们点燃鞭炮,或者烧裂竹筒,

砰、砰、砰,新年好!

与祖先的约会到第三天结束,

从初三到初十七,苗人身着盛装,

开始屯办坡会和到他村“赶坡”。

在融水境内,围绕元宝山,

一天一场,形成了十五场大型固定坡会。

为了赶坡,男子身背芦笙,女子身披银饰,

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共赴一约。

祭拜芦笙柱,跳芦笙舞,进行芦笙赛,

斗马、斗鸡、对歌、选美...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一方面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另一方面,青年男女在此相识、相约,

新的未来已经在酝酿。

22

打油茶:围炉之情

▲摄影/吴冠炜

三江侗族的清晨,

从一碗清香四溢的打油茶开始。

侗族人世代依山而居,

深山之中瘴气浓重,潮湿阴冷,

为了抗寒去湿,也抵御猛兽侵袭,

侗人常常围炉而居,就地取材,

煮茶畅谈,直到黎明。

慢慢形成了打油茶的习俗。

如今更影响到当地的壮、汉、苗等民族,

成了他们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

制作油茶水是打油茶的关键,

从醒茶,到炒茶,煮茶,沥茶,

经过一系列精心炮制,

才能得到一碗碗清香鲜爽的油茶。

佐以预备好的食材,

撒上葱花香菜和蒜末,放两颗油果,

食之先涩后甘,回味无穷。

可以生津解渴、提神醒脑,

也可解除疲劳,加添能量。

三江人饮打油茶,

常常伴着朋友相聚,亲人团圆,恋人相会,

一边喝茶,

一边总会有宛转的山歌和爽朗的笑声。

千百年来,一碗小小的油茶,

承载着盛情与温暖,

熨帖着无数侗人和来客的心房。

23

百食之旅百家宴

▲摄影/刘永培

在三江侗寨,没有任何形式,

比百家宴更能让人感受到

侗寨美食的魅力与诱惑。

百家宴,顾名思义,

百家供菜,百家同吃。

传统的侗族百家宴一般设在鼓楼前,

在村寨互访、重大节日以及迎接客人时举办。

伴随着祭祀,唱多耶,

唱侗戏,舞芦笙等活动。

宴席上的饕餮美食,

甜酸冷热,缺一不可,

随性摆盘,洋洋大观。

作为主力的大锅菜,

是村寨人集体供应热炒的猪肉或牛肉,

名字和做法虽然充满了粗犷的烟火气,

美味却是征服每个人味蕾的先锋。

酸冷菜则是各家开酸坛送来的菜,

酸鱼酸肉、酸鸭酸豆、酸笋酸蒜酸菜……

简直一个酸溜溜的世界。

酸鸭酸鱼酸鸭被称为“侗家三宝”,

更有酸鸭酸鱼当大菜的说法。

侗人喜食糯米,吃酸促进消化,

而制酸,也是储藏食物的妙招。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好山好水孕育的食材:

红薯饼、炸豆腐、腊鱼干……

虽非山珍海味,却是绝无仅有的地道鲜美。

无酒不宴,无酒不欢。

百家宴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侗家菜,

更有让人甘之如饴的侗家酒。

最好的原材料加上天然的发酵环境,

酿造了最香甜醇厚的米酒。

宴会开始,觥筹交错,

宾客从桌头吃到桌尾。

一杯杯米酒入肚,

初来者也许会对侗家人的热情目瞪口呆。

24

多耶和大歌

▲摄影/杨忠平

有人说,中国少数民族负责唱歌跳舞,

汉族人负责吹牛。

来到三江侗族一看,

果然名不虚传。

三江侗族有“多耶”,为侗语音译,

“多”有唱跳之义,

“耶”因演唱中常伴有“耶”字,

“多耶”即唱耶歌,又称“踩堂歌”。

参与者手拉手围城一圈,

跟着领唱的节奏边唱边舞,

“呀啰耶,耶啰呀”,“耶,耶,耶”

好不欢快。

侗族多耶起源于远古人们劳作时的号子

和祭祀时的吟唱,逐步演变,

到唐宋时集歌、乐、舞于一身,开始盛行。

如今,多耶只在祭祀、

月也(集体作客)、庆典等场合才举行。

歌词旋律里,

能听到对神明的敬畏,

对祖先的怀念,

对大自然的感恩。

而另一个让人难忘的合唱是侗族大歌。

所谓“大歌”,是区别于山歌等“小歌”,

侗族人也称之为“嘎老”,

“嘎”就是歌,“老”则表示“宏大或古老”。

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大歌必须一领众和,

由高低音多声部无伴奏合唱,

在中外民间音乐中极为罕见。

因其优美,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在侗寨,

每个村寨或氏族都有多种形式的歌班,

少年、青年、老年、妇女,

各自成班,世代承继。

难以想象侗家人不管是唱多耶,还是大歌,

那种气势,那种酣畅淋漓,

那种整齐划一,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让人神往!

一条柳江孕育了这座城市,一座车城缔造了这座城市,一片花海渲染了这座城市,人们引以为傲的一碗粉——柳州螺蛳粉感动了这座城市。请和我们一起,走入柳州!

-END-

音频朗诵丨李明祖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景柳州风情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