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皇帝也是一份工作,是许多人的梦想,可历史上就有那么些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昏君。最著名的人物有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后主陈叔宝,五代的南唐后主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一代词帝,他的皇后一开始是周娥皇,却跟周娥皇的妹妹偷情,气死了皇后周娥皇,又封了周娥皇妹妹周文英为皇后。
李煜的皇后原本是女英的姐姐周娥皇。
李煜与周娥皇,本是非常幸福的一对,他们有相当多的共同语言,感情很好。周娥皇“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也是很有艺术天赋的,与李煜的感情自然也是很融洽的。
周娥皇什么都好,就是身体不太好。在一个七夕之夜,李煜的生日,她与李煜饮酒作乐玩得太晚,着了凉,竟就此倒在病榻之上。传说为了让她早日康复,李煜曾写了一首词《后庭花破子》送给她,词曰: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于是,正是因为周娥皇,李煜就将周娥皇的妹妹召进宫来陪伴她。周女英的故事就此开始。
这个时候的周女英,年芳二八,身体和心理都已完全成熟,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李煜一见到这样的周文英,就喜欢上了她。
李煜和周女英经历了相见、动情、相思、挑逗等一系列过程,并最终走到了偷情那一步。关于这些,李煜竟然做得光明正大,还写了很多词,而此事却周娥皇浑然不知。
关于李煜与周女英偷情的词:
《菩萨蛮》其一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琐动,惊觉很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翻译:周女英睡午觉的时候,李煜同志闯进去看了个饱,他有点诧异——这就是那个五岁的小女孩吗?都长这么大啦!该大的都大啦!李煜也许想悄悄地再走近点,不小心碰到些装饰品,周女英醒了。四目一对,来电!
《菩萨蛮》其二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翻译:宴会上,音乐声中,周李二人互送秋波,但碍于环境,不好下手。只好各自回去做相思春梦。
《菩萨蛮》其三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翻译: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周女英大胆地向约会地奔去……以下内容儿童不宜。
从此,李煜和周女英算是搭上线了。与此同时,周娥皇的病情却在日益加重,并且渐渐知道了李煜和周女英偷情的事,病上再加一重气苦,不久就撒手人寰。
李煜良心发现,为她作了长长的《昭惠周后诔》。四年后,他正式娶周女英,之后又立为皇后。为了明确区分,后世一般把周娥皇称为“大周后”,把周女英称为“小周后”。
相比姐姐娥皇,周女英的青春活力无疑给李煜带来许多新鲜刺激,把李煜牢牢拴在身边。周女英喜欢香气,她发明了一种鹅梨蒸沉香,放在帐中,沉香遇到热气才会发出香味,用鹅梨蒸过的沉香沾着人的汗气,会生出一股异样的香味,周女英美其名曰“帐中香”。李煜在生活享乐上绝不甘人后,他也赶紧发明一种茶油花子做的花饼,制成不同的大小形状,让宫女贴在额头上,名为“北苑妆”。两人还合作搞美食研究,精心炮制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菜肴,请宗室大臣入宫赴筵,名叫“内香筵”。
透支幸福
周薇步姐姐后尘,如愿以偿地嫁到了帝王之家,似乎物质享受再无后顾之忧了。南唐,地处江南,鱼米之乡,钱不成问题。无论朝廷吏治如何腐败、*事怎样懦弱,总可以聚敛足够的金银珠宝,供赵匡胤哪天会杀来?赖以自保的长江天险,还不致一触即溃吧?能偷安,就是福,何必预支未来的痛苦?李煜偕周薇出双入对,他俩趣味相投,成天把作词谱曲当活儿干。每有得意之作,便招文武大臣进宫喝酒。名为饮宴,实为“新歌发布会”——国主作词,周后演唱。席间,玉指漫弹、朱唇轻启,周薇总能为李煜赢得满堂彩。
赋诗作词、唱歌饮宴,对小周后来说早就不新鲜了,她开始由着性子,装扮后宫。她痴迷绿色,她的衾枕帷幄、裙带衣饰,乃至钗环珠宝、清供玩物……一水儿绿!不光她本人,后宫上下,都得换成这个色。于是,小周后的个人喜好,变成了集体意志。南唐内廷的最后岁月,曾一度绿得人头疼,“浓得化不开”。
小周后讲求气氛与格调。本来宫里很干净,她偏要侍从到处熏香,驱赶秽气。名贵的檀香木,成车成车地被运进后宫,犄角旮旯都架起香料焚烧。昼夜火星乱溅,四处奇香弥散。小周后熏香,已经上升为一种心理病态——洁癖。
腿软,跨不过*门关
按照李煜的如意算盘,宋朝不统,南唐不独,两家隔江而治,井水河水两不犯。可惜,羽翼丰满的赵匡胤早就开始磨刀了,他志在统一天下,绝不会容忍李煜的“国中之国”。《宋史》记载了赵匡胤杀机四伏的表态,他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看来,南唐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的日子不可能太久。年,孟昶丢了成都,后蜀*权被连根拔起——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大宋既能平灭孟昶,李煜又算老几?
大约10年之后,也就是年,赵匡胤着手收拾南唐。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中说:“王师次采石矶,作浮桥成,长驱渡江,遂至金陵。每岁大江春夏暴涨,谓之*花水。及王师至而水皆缩小,国人异之。”这可是凶兆,连老天爷都不帮李煜了,恐怕南唐灭国,日子屈指可数。
爱女性,好声色,并不妨碍男人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北宁的马令在《南唐书·后主书》中借文化名流徐铉之口,替李煜说好话:“唯以好生富民为务,常欲群臣和于朝,不欲闻人过,章疏有纠谪稍讦者,皆寝不报。”说白了,李煜希望跟大伙儿热汤热水、相安无事地过,最好不要一枝花。李煜宽厚的性格,几近妇人之仁。常言道:“慈不掌兵,善不理财。”李煜的知识结构和性格缺陷,直接影响南唐的*治格局。马令批评他:“酷好古道,而国削势弱,群臣多守常充位,不克如意。”这个毛病,在宋*围城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年夏天,宋*终于杀过长江,直扑金陵。此时,李煜也做了必要的人事调整。他把*务委派给皇甫继勋,擢升陈乔、张洎协理*务,还命徐元瑀做内殿传诏。在*事上,李煜吟诗作赋的天才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他只能倚重这几位似乎可以信赖的大臣。很遗憾,他是*治上的“曹彬耀武扬威地举行了受降仪式。李煜亲率文武,“肉袒降于*门”。马令的《后主书》记录了李煜从国主到囚徒的全过程:“煜举族冒雨乘舟,百司官属仅十艘。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自赋诗云:‘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真刀真枪可成霸业,哪有诗词能救国?李煜错投帝王之家,白白糟践了他这绝品文采。
小周后依旧是李煜的影子,落难时,执手相望,彼此都很温暖。她陪着浅唱低吟的丈夫,一路颠簸,赶到了陌生的汴梁城。当年,她提着“金缕鞋”幽会情郎的时候,她趁一轮明月,点燃“帐里香”的时候,她怀抱琵琶,哼唱后主新词的时候……几曾想过背井离乡、阶下为囚呢?女人往往比男性更柔韧,能享千种福,也能受万般罪。
李煜是个性格温和的人,但温和不等于没有自尊。现在到了宋太祖的屋檐下,只有低头的份,苦闷之下,酒成了他最亲密的伴侣,喝起来就是通宵达旦。他在《乌夜啼》里说:“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因为酒的需求量太大,宋太祖一度担心李煜会醉死,下令停止供应。
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在这极度的痛苦中,李煜开始了他的“词帝”之路。后世把他的词分为两部分,前期的词不过是些“伶工之词”,多是男欢女爱、风花雪月,顶多算言情,难登大雅之堂。后期的则是“士大夫之词”,即以思念故国为主,抒发亡国之痛,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故而艺术成就最高。月夜,他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溜达,心情凄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半夜惊醒,听见窗外的雨声,他才意识到,重回故国也只不过是一个梦。“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太祖赵匡胤离世后,李煜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登基的宋太宗赵光义表面宽容,内心却十分龌龊,他早就看上了美貌的周嘉敏。宋朝有风俗,就是每逢节假日和纪念日,有封号的官员太太都要进宫参拜皇族成员。趁着周嘉敏到宫中请安的机会,宋太宗“临幸”了她。最为变态的是,他居然还命令画工将现场情景给画下来,这就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熙陵幸小周后图》。宋太宗赵光义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故云“熙陵”。
生不如死的周嘉敏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了李煜身上,大吵大骂,要不是自己的男人无能,她怎么会遭如此奇耻大辱呢?面对此种情况,李煜也无能为力,只能弱弱地提醒她一句:“你能不能小声一点,这又不是在咱家。”然后写一些悲凉的词:“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有一次,南唐旧臣徐铉去探视李煜。李煜话里有话,责怪当年徐铉排挤同僚,造成栋梁损失,哀叹道:“当初我错杀潘佑,悔之不已。”宋太宗听说之后,勃然大怒,认为他有回归故土、卷土重来的志向。
年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恰好是李煜的生日。他举办了一个小型宴会,让乐工们演唱了自己刚填的一首词,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宗一听这首词大为光火,于是以祝贺生日的名义,赐了一壶御酒给李煜,还命弟弟赵廷美亲自送去。赵廷美是李煜的忠实“粉丝”,两个人关系很好,毫无心机的李煜在他走后,就喝下了这壶酒。不一会儿,李煜的肚子就剧痛起来,最后整个身体弯曲得像一张弓。原来宋太宗在酒里下了一种叫“牵机药”的毒药,据说,这种毒药实际上就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死后的形状就和古代绷起的织布机相似。
南唐最后一任皇帝李煜就这样去了,死时年仅42岁,被葬在了洛阳邙山。不过结束的只是他的*治生命和肉体生命,而他的艺术生命,却在中国文化史上永远高傲地活了下来,至今还拥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倘若赵匡胤不死那么早,倘若李煜不赵光义不那么色胆包天……太平日子,也就勉强挨过去了。偏偏历史不能这样假设,原因很简单,被罢黜的君主,只有一条路可走——死亡!不是自杀,就是被敌人用各式各样的软刀子干掉。
李煜这个*治破落户、不戴枷锁的囚徒,有什么资格独享小周后?赵匡胤那位野心勃勃的亲兄弟——赵光义,早把锥子般的目光,刺向了楚楚动人的女俘。
年深冬,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蹊跷地死去,究竟是暴病而亡,还是蓄意谋杀,至今仍是无头悬案。嫌疑最大的,就是赵光义。江山易主,朝廷改元为太平兴国。李煜夫妇也沾了点儿喜气,一个晋封为陇西郡公,一个做了郑国夫人。
年正月十五雪打灯。按规矩,小周后必须随朝廷命妇进宫拜贺。可想不到的是,唯独她被莫名其妙地滞留后宫,夜不归宿,这就不合规矩了。李煜心急如焚地探听消息。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拖下去,小周后还被囚在宫里。黑暗的阴云笼罩在李煜头上,他几乎嗅到了不祥的气息。半月之后,一乘轿子把形容憔悴的小周后抬了回来。女人头也不抬,径自跑进卧室,扎在床上放声大哭……
李煜呆若木鸡般地站在旁边,羞愧、悲愤、恼怒……可是,一个亡国之君三千里地山河都丢了,睡枕边的女人还有什么安全、体面可言呢?
宋朝人王铚在《默记》中说:“(小周后)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尽管找不到目击者,可小周后被赵光义摧残、虐待,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人信奉善恶有报、世道轮回。人作孽,可能暂时得逞,殊不知,这些罪孽终将在后世儿孙身上得到报应。赵光义欺侮手无寸铁的女俘,年后,宋朝皇室的后妃、公主,被分批掠走,金国人像对待娼妓一样摧残、蹂躏她们……为什么禽兽男人造孽,总要牺牲无辜的女人?
尘归尘,土归土
对眼前这场灾难,李煜心里有数。高深的佛学造诣指引他,一切皆是因果。如今忍受的刑罚,正是替当初的罪孽埋单。他想得开,小周后却做不到。这个可怜的女人,惊恐地蜷缩在赵光义的阴影下。皇帝什么时候叫,她就得什么时候到。如此秽行,哪还像个人?不过是一副推来搡去的泄欲工具。这样猪狗不如地活着,该怎样面对相依为命的丈夫?怎样打发一朝一夕,一分一秒?小周后茫然无措,甚至有几分悔恨,当初自己“手提金缕鞋”,找错了情郎。
和当年小姨子幽会姐夫那件事相比,留宿宋宫属于彻头彻尾的丑闻。名节沦丧,花月正春风。”当初的日子越美好,眼下的处境就越糟糕。
接着,又写了那首传世之作——《虞美人》,这也是他今生的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简要内容:江南出才子,苏杭多丽人。命运,把词人李煜和美女周薇推到了一起,这对天生的浪漫派,演绎出金陵屋檐下万人争颂的风流故事。周薇原以为,倒在多情君主的怀里,足以托付一辈子,殊不知,从她委身李煜那天起,就被推进了灾难的漩涡……
小周后一字一句读丈夫的词作,双唇微微翕动,两眼泪光盈盈。写得真好!可惜,弦断有谁听?周围都是宋家皇帝的眼目和爪牙,还是别拿出来弹唱了吧。想不到,李煜的情绪反常,极为激动,他指着小周后的鼻子,命她立刻就唱。小周后见丈夫红了眼,只好依从。
其实,此前一件小事儿,早把李煜推上了断头台。南唐灭国之后,原来的宫女——庆奴流落民间,给一名宋*将领当了侍妾。庆奴不忘旧主,四处打听其下落。李煜动情地回信说:“此中日久,只以眼泪洗面。”本来是叙旧闲谈,却被赵光义上纲上线。他认为李煜包藏灭国之恨,留之无益。或许,横在两个男人中间的小周后,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妒火与仇恨。
李煜夫妇的饮食起居,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他们的太监的督促下,李煜无可奈何地喝了下去。有人说,所谓牵机药就是中药马钱子,这种东西足以破坏中枢神经系统。李煜喝完毒酒,药性随即发作,他四肢抽搐,嘴眼歪斜,头和脚死死地勾在一起……他清楚,死期到了。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当年“手提金缕鞋”的那个漂亮女子。李煜眼泪汪汪,死在了惊恐万状的小周后怀里。可怜,一代词宗,竟以狰狞的表情,离开了这个爱恨情仇的世界。
《宋史·列传·南唐李氏》冠冕堂皇地记载道:“(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赠吴王。”李煜死得不明不白,葬礼却要大操大办,他被风风光光地埋进了洛阳附近的北邙山。宋家皇帝念念不忘拿死人当活道具,邀买天下人心。
李煜死了,“江南人闻之,巷哭,设斋”。史家也没有忘记这位不幸的君主、一流的词人,马令在《南唐书·后主书》里概括道:“王著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又妙于音律,旧曲有《念家山》,王亲演为《念家山破》,其声焦杀,而其名不祥,乃败征也。”
在送葬队伍里,小周后披麻戴孝,泪流满面。那个最爱她的人,已经走了。对李煜来说,死,是一种解脱,从此逃离苦海,结束屈辱。只是未亡人还得延续尘世间的种种孽缘。小周后,像一缕憔悴、美丽的孤魂,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汴梁街头。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一切快活都是别人的,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烟雨江南,意中情人,都曾给过她短暂的幸福,然而大梦一醒,她竟是悲凉的看客、屈辱的过客。没有确切记载小周后和赵光义究竟后事如何,只知道,李煜遇害那一年,小周后也追随其后,香销玉殒了。屈指算来,她刚刚28岁,还正年轻呢。
词人走了,佳人也走了。那些平平仄仄、悠扬哀婉的歌声还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
人间,天上,袅袅回荡着他们当年的曲调……
虞美人·感旧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通:阑)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⑴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⑵春花秋月:借指美好的时光。了:了结,完结。⑶往事:指词人过去在金陵做皇帝时的种种回忆。知多少:不知有多少,意即很多。
⑷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回首:回顾,追忆。⑸雕栏玉砌:雕刻了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砌的庭阶。这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砌,台阶。应犹:一作“依然”。⑹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⑺君:作者自称。能:一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名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片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虞美人》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
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个字,五仄四平,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
《虞美人》据说这首词也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是李煜的绝命词
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下片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与上片的“春花”、“东风”相映,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既写出愁绪的汹涌奔腾,又写出愁绪的悠长深远。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与共鸣。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延。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耳。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宋·王楙《野客丛书》:《后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游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艳濒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后人但翻而用之耳。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洪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宋·陈郁《藏一话腴》: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宋·俞文豹《吹剑录》:诗有一联一字唤起一篇精神。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只一“又”字,宋元以来抄者无数,终不厌烦。明·董其昌《评注使读草堂诗馀》:山谷羡后主此词。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尤为高妙。”清·尤侗《延露词序》:诗何以“馀”哉?“小楼昨夜”,《哀江头》之馀也。清·王士祯《花草蒙拾》:钟隐入汴后,“春花秋月”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种,较长城公煞是可怜。
清·沈雄《古今词话》: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以此阕为最。清·冯金伯《词苑萃编》:王介甫问*鲁直,李后主词何句最佳。鲁直举“间君能有儿多愁,恰死一江春水向东流”。介甫以为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顾以专论后主之词可耳,尚非词之至也。若总统诸家而求极致,于不食烟火;不落言诠,如女中之有国色,无事矜庄修饰,使当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仿佛其皎好,其惟太白“膜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动而不静,往而不返,识此宗趣者盖寡。清·陈廷焯《云韶集》: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常语耳,以初见故佳,再学便滥矣。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结亦恰到好处。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作者介绍
李煜(年8月15日―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年),宋*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