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花甲之年的陆法兴,去年刚从鼋头渚景区退休,本应享受生活,他却隔几天就忍不住往鼋头渚跑,看望他的“老伙计”——七桅罛船。这艘百年历史的七桅罛船,一直都是太湖上独特的风景,陆法兴曾经既是船工也是保养员,“它就是我的家人,从里到外没有我不知道的事。”
渔民曾经的家
这艘七桅罛船长25米、宽5.2米,竖有七根粗大的桅杆,最高的达17米,全船采用柏木制造。据说,年,21岁的徐霞客就是乘坐这种七桅帆船,从鼋头渚出发,开始壮游华夏的旅途,历经几十年,行程遍及大半个中国,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陆法兴说,每艘船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像这种七桅罛船代表了早年太湖渔文化,那个时候渔民是不下船的,靠近船头的是水手舱,后面是新婚夫妇的婚房,再后面住着的是老幼,厨房在中部,厕所在船尾,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都在船上,船就是渔民的家。
现如今太湖区域仅剩2艘这样的古帆船,“一艘在苏州,另一艘就在无锡。”陆法兴之前当过渔民,他说,使用这船的,都是勤劳本分的渔民,世世代代在太湖上捕鱼,用攒起来的钱,打造七桅船。陆法兴告诉记者,七桅船原本只有六桅,据说在清朝后期,渔民根据需要在尾梢再添加了一桅。也有传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增加了一桅,这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技艺后继乏人
虽然船已不出港,但每年都需要保养。每年的七八月份,梅雨季过了,就是船的保养期,桅杆、船底都要刷桐油,使用寿命才能更长。“封闭空间有水蒸气,需要经常开窗通风,不然船舱的木头会腐烂。”陆法兴表示,每次给桅杆做保养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必须得用两根竹竿架起升到最高处,人坐在横放的竹竿上,自上而下一点点涂油。船底保养必须多人合力将船倾斜成45度,先保养一侧,再保养另一侧。
值得一提的是,七桅帆船的制造技艺在年成功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造一艘船需要多个熟练工配合协作,同时拼接完成,“为了让木板严丝合缝,造船师傅们是打着节奏踩着点,唱着号子齐配合。”陆法兴不禁感慨,如今已无法再造出这样的船了,而这船身保养的手法也就是和自己一起工作的老伙计们懂一些,“等我们都做不动了,这老宝贝可怎么办哦。”记者从景区获知,像陆法兴这样的“老船工”后继乏人,如今的船工大多都是机械化操作,对七桅罛船这种架构的船并不熟悉。
为了让七桅罛船不“孤单”,景区投资百万元仿造了两艘同一规格的七桅“古渔船”,与七桅古船遥相呼应,成为太湖中一道美丽的“活风景”。登上新造的七桅帆船,抬眼便望见那七根粗大的桅杆。进得船舱,可闻到一股清清的木香,分列两旁的40余张座位尽显古色古香。安坐下来,透窗观赏太湖美景,品尝“渔家姑娘”端上的“太湖三白”等特色湖鲜,感觉真是美妙。向船老大学学织网、捕鱼、掌舵和撑落篷帆,体味一番渔家风情。(晚报记者璎珞/文图片由鼋头渚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