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绍兴日报
赵泽佳
诸暨市城南,有一座因盛产“苎”与“萝”两种经济作物而得名的小山——苎萝山。苎萝山,原名罗山,又名纻罗山。山不高,海拔仅20多米,但林木葱郁,苎麻丛生,因为是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故里而闻名遐迩。
苎萝山最早见于东汉越地文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在苎萝山找到了美女西施、郑旦,她们是“苎萝山鬻薪之女”,长得国色天香。南北朝孔灵符《会稽记》说得更明确:“诸暨县苎萝山,西施、郑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晒纱处。”
到了宋代,苎萝山除文字记载外,在地方文献中开始有了地图标识。南宋王十朋的《会稽三赋》有苎萝山在诸暨的图文标识,明代开始有《苎萝志》等诗文资料汇编。在吴越纷争中,西施、郑旦肩负“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雪耻使命,远赴吴国。在历史舞台上,西施一直是美貌和美德的化身。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诗仙李白对西施情有独钟,多次入越寻觅越女西施的芳踪,歌咏西施的诗多达十几首。《咏苎萝山》诗写尽了西施绝世的秀色美貌和义无反顾的家国情怀。
苎萝山的东麓是古老的浣纱庙、西施殿,据说汉代时就有,历史上屡毁屡建,多次重修。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里记录和歌咏的是唐代的《浣纱庙》:“至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诗人从女性的视角,惺惺相惜,面对浣纱庙,感慨之余不胜惋叹!
我们现在看到的浣纱庙为20世纪80年代重修。右侧古越台供奉着越王勾践、大夫文种和范蠡。西施殿中庭擎柱上有一副楹联:“驻节观风,想当年名娃粉黛,国士风流,俯仰千秋人物;飞觞醉月,问门外山色苍茫,溪声幽咽,浮沉几代兴亡。”表达了故土对美人许国、犹如国士风流的赞许。
苎萝山下的东侧为浣江,又称浣纱溪,据说是西施浣纱的地方。江边有浣纱石,是诗人们偏爱吟咏的题材。王轩“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楼颖“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唐之淳“溪上西子祠,溪边浣纱石”。浣纱石上有摩崖石刻“浣纱”二字,字迹遒美,据《越中金石志》记载,为东晋书圣王羲之所撰。浣纱石上方,现有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西施浣纱处”石刻。溪边建有浣纱亭,为年重建,又叫西施亭。
苎萝山西麓为苎萝村,据传为西施出生地,旧志载:“苎萝村,在苎萝山下,西施故里。”苎萝村分东西两村,西施居西村,东施居东村,此地也是成语东施效颦的出处所在。苎萝村今改名浣纱村,属诸暨市区浣纱街道。
宋代姚宽《苎萝山》说:“娉婷初出苎萝春,一笑当年国自倾。”西施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不仅仅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更重要的还有一段深明大义、共赴国难的不凡人生。明代戏曲家梁辰鱼将西施故事演绎为《浣纱记》,路迈则在《苎萝碑记》中点明了西施之于苎萝山的重要意义和精神内蕴:“人人即景会心,想见西子当年抒忠抱义,巾帼自足千古!”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今,苎萝山作为西施故里最古老的文化根脉依托,和江对岸鸬鹚湾规划中的历代名媛馆、民俗馆、郑氏祠堂、古越一条街等,构成了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西施故里4A级景区,全方位集中展示了古越历史和现代审美交相辉映的西施文化。
指导:高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