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
本文一共字,由五个小章节组成,大约需要16分钟阅读。
我试图通过简单的铺陈和叙述从一个角度来说明“陶艺”在中国是如何出现然后逐渐发展并开始慢慢流行起来被大众所喜爱的。文章的前三个章节简单的叙述了这一过程,而在4、5两个章节则是说明了我个人对于这种流行应该如何把握以及更好的市场化的一部分思考。本文更多是在叙述陶艺在消费市场以及普通大众生活中是如何存在的,而较少涉及有关“陶瓷”或是陶艺艺术本身和陶艺家创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再逐一讨论。
陶瓷,一直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陶瓷一直伴随着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参与着普通人的生活,也见证着王朝的兴衰。几千年后,陶瓷依然是陶瓷,中国也依然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和消费国。但在我们曾经落后的那段时间里,一种对于陶瓷材料全新的诠释方法出现了,他们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更注重超越技艺层面的探索,这种对于传统“黏土”的概念有着革命性改变的陶瓷作品,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在西方世界逐渐流行开来。这样的作品和思想被笼统的称为“现代陶艺”。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并非没有这样的“现代陶艺”,只不过它一直藏在水平面以下,不太被大众所了解,也没有很好的流行开来。
(《生生不息》白明中国)1.从陶瓷到陶艺
中国陶瓷曾代表着最好的技术和最新的潮流,在世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无往不利大放光彩。传统陶瓷无论是汉唐的青瓷、三彩还是后来的两宋瓷器,再到元明时代的青花瓷、釉里红,以及明清时候的各种彩瓷、颜色釉瓷器,直到今天看来依旧是非常精美好看的。然而中国作为最早烧制出高温瓷器的国家,已经有近百年的时光不再能代表最顶尖的陶瓷技术和最新的潮流了。这其中当然有各种*治、经济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现代主义”这个东西以及其演化出来一切艺术形态都是从西方生长出来的,这东西和现代科学一样,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没能自行演化出来的事物。既然是别人搞出来的东西,别人又发展了一百年,那么在这条赛道上我们不占优势也是正常的。
但中国并非没有现代陶艺,也并非需要完全学习西方的思想甚至风格来发展中国的陶艺,因为“陶艺”也都是由“陶瓷”发展而来的,这种包含了更多工艺内容的艺术形式更需要丰富的经验、历史、和文化传统作为积淀,这样陶艺家才有足够多样的语言和方式来对于泥巴这种百变的材料进行诠释,从而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中国许许多多的陶艺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也在尝试着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出发进行新的尝试,所以“现代陶艺”在中国也是逐渐发展的,并非是从哪个时刻突然由西方传入的,只不过我们常常只将受现代主义影响而产生的西方近代陶瓷称为“现代陶艺”罢了。
《天青无纹水仙盆》台北故宫馆藏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在西方也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点来界定。有些人认为现代陶艺的开端是年彼得·沃克斯在洛杉矶奥蒂斯美术学院创立工作室开始的,如果这样算的话,那毕加索在40年代创作的“非传统”陶艺作品又是什么呢?所以西方的现代陶艺也是由从17世纪就开始模仿中国生产陶瓷的德国人、奥地利人,甚至是更早的希腊、埃及陶器演化发展而来的。
这么看来,中国要弯道超车也并非不可能。因为要比传统,要比陶瓷历史的丰富程度,没有哪个地方能够比中国有更多的内容了。
说到这里,我们先给现代陶艺进行一个简单的认定:现代陶艺是以陶瓷材料为媒介,以个性化的方法进行表现,强调当代思想和哲学理念的,一种丰富的艺术形态。
(《空间观念/自然》封塔纳意大利前面讲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来想想,除了特殊时期的*治经济原因之外,为何中国陶瓷在变成中国现代陶艺的过程中发展的异常缓慢而没有像西方一样有一个爆发式的发展时期呢?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中国陶瓷的传统历史能够提供的语言和方法太过于丰富了,从而限制住了我们能够天马行空快速奔跑的步伐。
你看为什么在西方国家里,美国的现代陶艺是最丰富多彩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正因为他们是一个没有传统和历史的国家吗?就像喝酒,欧洲自然有上千年传统的白兰地、威士忌...俄罗斯有伏特加,中国有白酒,日本有清酒。美国人啥传统都没有,但作为一个完全的移民国家他又啥都有,结果就诞生了鸡尾酒,喝起来好像也很棒。当一个艺术家拥有了优秀的基本创作技法并完整的了解了艺术传统后,是否能够跳出自己的文化背景、所见所学,在崭新的道路上进行创作,就成为了他是否能做出厉害创新的关键。
很显然在中国这里,丰富的经验、历史、和文化传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着多样的创作语言供后来的艺术家学习参考,又用强大的文化传统和数不胜数的历史作品禁锢着艺术家前进的脚步。所以即便我们没有*治经济带来的影响,也会在发展中国自己现代陶艺的道路上比别人慢一些。
但中国最近十几年来已经渐渐跟上来了,*治和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艺术的积极影响因素,陶瓷也逐渐发展为能够表达更广泛内容的陶艺,甚至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陶瓷历史的国家,陶艺也开始和画画、音乐、舞蹈一样走进了普通的中小学教育中,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
你看,现在遍布各个景区和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陶吧,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2.创造流行
在现代社会当陶瓷已经逐渐发展为陶艺,如果想要进入一个快车道,想要大踏步的往前发展,就不能仅仅依靠艺术家、学者、大学和*府的努力了,在文章《陶艺降级》中我们已经简单的说到,商业和市场是陶艺想要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不止因为市场确实很重要,还因为陶艺是一种稍稍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存在。
陶艺是一种丰富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他的用途一直在不断扩大。从普通的餐具器皿到花器摆件,再到雕塑装置、环境陶艺;从小的陶瓷首饰、手机外壳,到结合木材金属树脂等材质的家居摆设,再到汽车内饰......甚至不仅只是产品或艺术品,陶艺也可以作为一项大众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进行体验。陶艺已经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超级艺术形式,它是绘画、是雕塑、是手工艺,甚至可以是火焰、是化学、是工业设计。陶艺的形态日趋多样化,个人创意丰富多彩,甚至只要是可以独立思考的初学者也能创作出非比寻常的佳作。
所以陶艺是比其他的美术形态更容易市场化的,它的入门门槛很低,但是创新的天花板却很高很高,并且一部分陶艺作品作为可以实际使用的“纯艺术”器皿,让能够欣赏它的人也有更多的一份消费理由。又因为陶艺作品的实用性,因为其较低的门槛,陶艺是在艺术门类中少有的可以作为普通大众人际交往载体的艺术形式。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也都用得上,如果大众通过媒体或者市场的教育能够提升对于陶艺的了解程度和审美能力,那么陶艺的发展就更值得令人期待了。
今天的消费市场上很喜欢用“爆款”来形容一种服务或是商品受人追捧或是卖得好。用更直白的词语来解释爆款,其实就是流行。近几年我也看到了一些爆款陶瓷产品,比如在故宫淘宝店里大卖的故宫陶瓷系列,比如因为苏富比在年拍出2.8亿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而卖火了的十块钱一个仿制鸡缸杯,再比如因为小猪佩奇火了以后热卖的“珐琅彩山水小猪佩奇游春马蹄杯”等等。这些陶瓷产品形成了谈资,变成了广为流传的故事,于是就流行开来了。
《珐琅彩山水小猪佩奇游春马蹄杯》艺术想要更繁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引领潮流。除了在哲学思想、高级的艺术形式等方面要引领潮流以外,艺术也应该要能够正确的引领那些好像不太高大上的潮流,这些能让全民津津乐道的事情才是更有群众和市场基础的。
所以作为陶艺行业的从业者应该主动的思考如何创造流行,这是很关键的事情,在人人平等的时代,艺术除了要追求更进一步的高级,也要注意更通俗的喜爱。并且在陶艺领域创造流行并不一定非要是作品或是产品形态的,也可以是体验、是活动。比如最近抖音上很流行的迷你指尖拉坯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一件事情流行开来了,就代表它能够让许多人产生共鸣甚至共识,就意味着它又一次教育了市场并开辟了一小片新的领域,当然也就意味着一门好生意和许多的利润。
3.刚需之上,爱好最大
陶艺发展需要创造话题、故事,需要创造流行。不止陶艺,其它所有事物当脱离了最基本衣食住行的刚需范畴,想要发展也都需要创造流行。要讲清楚陶艺作为爱好如何流行和发展,我们可以先说说摄影。
摄影作为一种爱好在中国流行起来是伴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摄影技术的飞快发展开始的。从最初的傻瓜相机和柯达胶卷到后来的数码相机、单反相机,再到这两年的“逆光自拍”、“50倍变焦拍月亮”,爱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摄影圈里的鄙视链都经历了从少到多再到如今归于理性的过程。摄影作为一种爱好和陶艺一样也是一种入门门槛很低,创新的天花板却很高的事物,只要你爱上了拍照,有买也买不完的设备,有数之不尽的比赛和展览,有各种各样的平台供爱好者分享作品和心得,也会一次又一次的获得点赞...像这样的爱好就构成了一种可以无限获得正反馈的闭环,在获得快乐的过程中,爱好者也有不断消费的需求。所以这个爱好所支撑的市场也能源源不断的得到收益,持续发展。摄影圈里不是流行着一句玩笑么:“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
和摄影一样,陶艺作为一种爱好也有可以构成这样闭环的潜力。如果你自己做过陶艺,那你一定感受过自己捏的泥巴变成陶瓷拿在手里的欢喜;如果你做的作品足够好,那你一定感受过拍照发朋友圈或是把自己做的杯子送给亲朋好友后得到他人赞美的快乐;如果你收藏过瓶瓶罐罐茶杯茶壶,那你一定感受过向他人讲述和炫耀你的藏品时候的满足。作为一种爱好,陶瓷不像有些爱好那么个人化,它除了可以提升自己,可以充实生活以外,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类对于“被赞美”、“炫耀”、“占有欲”等心理上的需求,并且因为陶瓷悠久的历史和自带的艺术性,它天然可以比其它的爱好更“高级”一点。
除了满足上述的心理需求之外,陶艺作为一种可以亲力亲为并且在完成作品后有相当好的获得感的爱好,也是缓解心理压力和疾病的一剂良方。作为一种“艺术治疗”的方式,我并没有专业的学习和了解过陶艺在缓解心理问题上的作用,虽然不能很准确的讨论陶艺到底对于现在人们的各种心理病症是如何起效果的,但我可以讲讲我的亲身经历。
年初我经历了一场非常严重的车祸,在后续的两年里我一共经历了六次不小的手术,虽然时间久了身体在逐渐恢复,但我依然不可避免的患上了躁郁症,去看了医生也没什么效果。好在我本来学的就是设计,在大学里我也一直喜欢动手做各种手工艺,在那之前我更多是做木工,而在出车祸后的某一天我迷上了陶艺。后来的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到我读研究生改学陶艺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简直是一天十小时的沉迷于陶艺,学的越深入就越喜欢,甚至在学校山下租了工作室买了机器和窑炉,从揉泥到配釉,从拉坯到烧窑,沉迷于玩泥巴不能自拔。结果我就把躁郁症给“忘记了”。
爱上陶艺并沉迷于陶艺之后,其它许多事情好像都可以被忽略了,每天都期待着开窑看见作品的快乐,每天都研究着怎么提升技术怎么玩出花样。直到今天,生活的压力和困难依然会常有,但我再也没有感受过那种毫无理由的焦虑、失落和空虚了,我再也没有去看过医生。
陶艺大概有什么魔力吧,我觉得我感受到了玩泥巴的那种快乐,我的许多前辈、朋友和学生也都感受过这种快乐,我没法准确的形容这种快乐的功效,可能每个人都稍有不同,只有自己去体会才能明白。
(纸窑活动现场景德镇)从爱好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应该要找到自己能够在其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的一件事情去喜欢,如果这件事情刚好在现有的普遍文化认知下还是非常正向非常积极的,甚至有不断提升和成长空间的,那就太好了。再如果这个爱好,还可以很容易的和他人分享,甚至还有一定的实际用途,那简直是人生一大幸事。对,我就是在说陶艺。
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陶艺作为一种非常丰富的艺术形式,必然也有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形态,活动课程、机器窑炉、釉料泥料、素坯模具、作品买卖、书籍媒体......如果有人想要一样样的把有关陶艺的东西全部集齐,那不比单反镜头的坑大的多了?以后会不会也有陶艺发烧友开玩笑说:“陶艺穷三代,烧窑毁一生”呢?
4.从创造流行到制造流行
陶艺作为一种并非刚需的艺术形式,想要流行起来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就必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陶艺并能够把陶艺变为强烈的爱好,才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创新发生。“流行”不应该是爱好的前提,反而应该是先有许多人喜欢上了陶艺,然后陶艺才逐渐流行起来,这样才是更踏实和健康的发展路径。如果先是因为一些故事,一些热点,让陶艺火起来了之后再去培养爱好,很容易就会变成炒作。比如建盏和紫砂壶,前些年新闻媒体上传的沸沸扬扬,又是“日本国宝曜变天目”,又是“宜兴紫砂壶大师一把壶卖几十万”。这些报道确实制造了流行,吸引了无数眼球,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爱好,但这其中大多数人不是糊里糊涂的跳进坑来花了冤枉钱,就是目的不纯的想要通过继续炒作赚差价。几年过后虽然大众都知道好的建盏和紫砂壶很值钱,但因为不懂行,或是曾经受骗,人们也不会再蜂拥着花高价购买了。一个通过炒作快速火起来的,没有衡量标准,买卖双方信息极为不对称的市场,很快就会形成普遍的劣币驱良,从而逐渐没落。
况且,想要炒作,想要无端的创造流行,也不是能很容易办到的。如果不是有专门的的团队用设计好的套路和大量的金钱做运营,一个新事物想要突然火起来只能全凭运气,运气这东西太虚无缥缈了,根本无法依靠。所以流行不应该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要一步步的通过教育、宣传,培养爱好,从而有的放矢的制造流行。
《曜变天目》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稳定可控踏踏实实的制造流行就是要做教育,但这里的教育并不是指学校里的公益教育,也不是要砸钱来教育市场培养用户,而是应该通过创新的市场手段,既赚了钱也做了教育。毕竟上面我们也说了,陶艺不是刚需,只有通过良性的市场手段让大家都有收益,也必须提升服务品质让大家都觉得物有所值,才能做好陶艺教育。
首先来说说提升服务品质,目前大部分城市里面普通人可以接触到陶艺的地方基本只有街边的陶吧,而陶吧大部分是提供比较简单的服务的。顾客去一次和去十次能体验到的内容几乎没有区别,就算其中有一些陶吧有六到十节的陶艺基础班之类的课程,所能够教的内容也还是非常少。不止陶吧,就算是在艺术类的大专院校里面专门学习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非常全面的了解陶艺到底是什么东西,许多毕了业的甚至作品很精彩的创作者也完全无法脱离学校工作室或是陶瓷产区的各种技术支持,虽然创作这件事并不需要技术上的面面俱到,但如果是做生意、做教育、做服务,那就应该提供完整的课程体系和配套设施。
不是没有人想要学,而是没有人能够教。在我这一两年的从业过程中,就遇到了许许多多对陶瓷感兴趣的朋友求学无门。拉坯捏塑是到处都能学到的,但很多人不懂釉料,不会烧窑,不了解陶瓷历史和各种风格...他们自己在创作中遇到了问题根本不知道怎么解决,于是被困在原地打转,最终也就慢慢的被磨没了兴趣。
除了课程以外,不知道怎么挑选陶艺设备,买不到顺手的泥料,网上买来的釉料烧不出别人图片上的效果等等问题就更加普遍了。一个完全和美术圈子无关的外行爱好者,想要真正走进陶艺这个“低门槛”艺术的门里面来,简直难如登天。
其次我们再来聊聊市场和运营,市面上能提供这样课程和各种技术设备支持的公司和组织并不是完全没有,就我所知的大约有四五家这样的企业或是工作室能够比较好的解决上面说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或者工作室没有特别全面但也能提供一部分优质课程或是能提供比较好的技术设备支持。但这些企业或者工作室要不然就是集中在景德镇、德化等产区附近,要不然就是集中在央美国美等厉害的美术院校所在的城市,难得有两三家全国性的企业,也因为中国市场实在很大,根本不需要把服务做的太好就能够赚得盆满钵满,况且对他们来说toB的生意比toC的生意做起来轻松多了。
陶艺的课程和服务,至少要能够赶上现在城市里画画、书法、钢琴、舞蹈、编程等这些类别的完善程度,才有可能逐渐培养出一定数量可以自己成长的爱好者或是发烧友。不然陶艺就还会是一个长期粗放缓慢发展,停留在基础阶段的行业。光凭几所好的大学和几个集中的产区,完全无法覆盖中国数以亿计的中产人群。
制造,是一个工业上常常使用到的词,意味着大量、集中、标准化等概念。在人口密集的中国,任何一个产业想要走出发展的初级阶段,都必须要经历“工业化”的改造。虽然在很多行业特别是文化艺术领域,“工业化”的运行模式常常是一个贬义词,不管是音乐、电影,还是美术、文创,一旦和“工业化生产”沾上了边,常常就意味着乏味、同质化、压抑创新。但陶艺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到这个程度,市场上根本还没能稳定和大量的产生创新,所以我们应该乘着时光机回到其它艺术产业几十年前的时候,用现在的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精细化的运营,来“制造”陶艺的流行。
5.陶艺浮出水面
前些年伴随着体验式经济火起来的各种手工DIY活动,文旅项目甚至更早一点的各种文创园区,以及电商、直播、短视频,都给陶艺带来了流量,让许多人知道了陶艺。各种培训公司、加盟公司还有陶艺用品设备公司也都经历了一波快速增长。但这两年来陶艺行业里个别的细分领域已经有一些小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了,特别是以toC端服务为主的散布在全国各地的线下门店有许多已经关门歇业。这其中有做体验的陶吧,也有卖陶瓷产品的店铺。他们在前两年刚刚经过培训加盟开业时候的那种市场热度如今已经减退了很多,大家都玩过一次陶艺了,再去也没有什么新鲜感,消费的动力就开始减弱。
但市场大环境并非全部往下走的,一些有水准有内容的陶艺活动、展览、比赛,逐渐成了气候,一些小众的个性化的陶艺产品也逐渐开始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的今天,像陶艺这种行业一定会不断发展。今天的陶艺,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样无人问津了,已经有很多人接触过陶艺,听说过陶艺,消费过陶艺。网上各种陶艺的帖子、视频、文章也能收获很多点赞和评论,美院毕业的独立陶艺师也完全能够凭借自己有创意的好作品为生,陶艺已经逐渐浮出水面。
虽然比起美国和日本,中国人在“陶艺”上的平均花销还非常的低,大多数人并不会花更多的钱去购买陶瓷日用品和艺术品,也很少有非美术背景的人能够因为喜欢陶艺而学习并创作出精彩的作品甚至改行以此为生。但陶艺发展的趋势是不断上升的,中国的陶艺行业方兴未艾,还有很多创新等着被挖掘,还有很多市场等着被开发。
陶艺行业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此努力着,这几年我也看到了很多厉害的艺术家,厉害的工作室,厉害的公司做出了很多创新,其中有一些甚至是惊为天人的,而我这篇文章里能讲述的,实在是太少了。陶艺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所以也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与之伴随,其中的每个细分市场都还有大把的空白没能被人看到,这篇文章仅仅涉及到了最末端直面普通消费者的一小部分内容。我在全国各地不断奔波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普通陶艺爱好者,他们实际面对的问题亟待被解决,而我的所知所学也许刚好能帮得上忙。